浅析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
作者:董晓倩王金凤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出版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我国当前的出版事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学科研究等方面,但是我国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与这一繁荣现象极不相称:编辑出版类期刊总体来说也有二十多种,然而有影响的期刊也仅有七八家,更多的编辑出版类期刊面临停刊……本文旨在从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入手,分析编辑出版类期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导致出现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关键词】出版界编辑出版类期刊现状
2001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期刊联盟,再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期刊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期刊业和全球期刊业向竞争、开放和相互合作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的出版事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学科研究迅猛发展,编辑出版类期刊总体来说也有二十多种,然而有影响的期刊也仅有七八家,如《出版广角》《编辑学刊》《中国编辑》等,其中大部分期刊发行数量相当有限,而且还不断有期刊停刊,如《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新闻出版交流》,《图书发行研究》等,这与我国迅猛发展的编辑出版事业是不相称的,那么问题究竟在哪呢?
近年来,出版类期刊在中国出版界越来越受重视,编辑出版类期刊数量不断增加,是出版界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现在有编辑出版类刊物三十多种,其中有的是内部资料性的,这些报刊虽然都为编辑出版服务,但性质、任务不完全相同。有的是指导性的,有的是信息性的,有的是学术性、评论性的,也有的是资料性的,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①。然而相对于国外已经成熟的编辑出版类期刊来说,国内的这些期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编辑出版类期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形态分散
协会或学会所办的编辑出版类期刊占主导地位。表面上看来,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业比较繁荣,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研究基地,能与中央级的《中国出版》等相互配合,有利于上下联动。其实,这在根本上还是一种零星、分散、不成规模的组织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形成多大的规模效益。有学者指出,一些新闻专业期刊办刊的目的除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外,更为重要的则是,为本单位或本省、市的新闻同行提供评职称刊登论文的阵地②。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能不怀疑某些刊物有这种动机的存在。毕竟一个地方的编辑出版协会或学会成员大都以本地的学者为主,发表文章也“很有地方特色”。另外,这种分散的办刊模式,无法凝聚学
术圈内一大批精英学者,其学术研究成果仍然是自觉的“小作坊”状态,难以及时组织对于实践中重大问题的大规模研究;期刊学术成果也难以拉开档次、结构也不合理,分散又不容易形成讨论和交锋,造成期刊学术研究水平总体质量不高的现实。
(二)发行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是依靠邮局进行征订,这样的发行方式较为简单,也行之有效,为大多数期刊所认可。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行模式基本上仍然采用邮发的方式。然而邮发的方式虽然很有效,但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依靠征订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在终端市场上就会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很大部分读者因购买不便而放弃,从而丢掉一个大市场。所以,编辑出版类期刊要想扩大发行量,一定要重视对终端市场的培养。
另外,传统的邮发方式周期较长,一般来说从发刊到收刊差不多要一周左右,大大降低了期刊的时效性。同时,发行中它是无法了解和认识读者的,因而也较难得到读者的信息和反馈,为期刊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三)欠缺时效性
从编辑出版专业类刊物来看,它的读者群大致可分为三层:学者、专家和研究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员;读书人。其中第一层面的读者群人数有限,但稳定;第三层面对编辑出版专业学术期刊而言,群体不太稳定;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层面的读者群体。他们是编辑出版事业的中坚力量与生力军,离编辑出版实践最近,又特别需要理论及方针政策的指导,需要随时“充电”。编辑出版学的学理研究不是那种述而不作的模式,而是要紧密结合编辑出版实践,指导实践。在国外双月刊、月刊是很少见的,季刊在那些发达国家在学术传播上几乎成了历史名词,像《书商》和《出版商周刊》都是周刊。而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多为月刊或双月刊,甚至有季刊和年刊。一些刊物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从办刊方针、思路和刊物内容来看,仍停留在总结经验的层面,这种以总结经验,表彰人才为宗旨的刊物,在具体内容上,多是后卫队而不是先锋连,即以总结报道经验得失为主,对媒体发展的战略研究、前瞻性探讨却很少。在变革激烈的形势下很难给实际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更不用说决策参考。对于出版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和迅速变革的业界形势,既不能提供决策参考,也无法给出能够帮助出版社、杂志社等在竞争中获胜的意见和建议,因而自然也就很难受到重视。
(四)忽视理论研究
与中国期刊形成对比,西方国家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期刊,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德国的《镜报》、英国的《自然界》等。与我们编辑出版类期刊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有如英国的《书商》和美国的《出版商周刊》等。这些期刊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它们注重期刊的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
据《中国图书商报》4月4日报道,英国《书商》杂志为庆祝150周年诞辰,与一家调查公司合作,对英国各城市1000位消费者进行采访,回答杂志特邀记者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该杂志从英国出版界和零售界人士中收集来的,问题包括应该如何激励人们拿起书本、购买书本;人们为什么到实体书店或网上书店去,怎样逛书店;对书价如何理解;对平装本和精装本有什么看法;名人传记如何才能热销;哪些因素会促使人们对自己看过的书进行口碑宣传;什么时候会对图书感到失望……这些问题将对了解消费者提供帮助,也可为书业人士就出版和销售图书提供一些实际的答案。
另外,有代表意义的还有美国的《Folio》(“对开”)期刊研究杂志。《Folio》是美国专业性的期刊研究杂志,创办于1972年。该杂志集中了业内各方一大批专家,面对期刊经营管理、编辑、广告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目前学术涉及当前期刊业的运行状况、新动向、未来趋势、市场调查、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对期刊传播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形成学术研究规模,力求做到给期刊业界提供各方面最新的审视。
与此相比,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就不太注重自身的研究,表面上众多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为期刊理论的研究以有力的版面支持。其实,这根本上还是一种零星、分散、不成規模的研究状态。这种分散的学术传播交流形式,无法凝聚学术圈内的精英学者,不容易形成讨论和交锋,难以及时组织对于实践中重大问题的大规模研究,造成研究水平总体质量不高的现实。有些编辑出版类期刊,把自己定位成“阳春白雪”,其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出版单位去赚钱,所以在根本上就忽视了读者市场。赵航曾在“编辑出版专业学术期刊的定位——为《出版科学》创刊十周年而作”一文中说到,“在笔者看来,办刊不该算是件很难的事,但办个无利可图甚至在各方面都很窘迫的纯学术刊物就实在太难了”。在办刊时就将自己定位为非盈利刊物,这样的定位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背道而行的,毕竟无论是专业性多强的期刊,都要进入市场,都是商品。从根本上就不注重市场,很可能就造成与市场脱离,在收不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无法获得社会效益。其实,无论是否是学术期刊,市场都是个检验的砝码,在它里面运行的各物都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广大的读者是评委,真正好的刊物会更有市场,不好的刊物终将被淘汰,所以不必担心市场化会导致刊物质量下降。
鉴于上文的分析研究,就“编辑出版类期刊如何摆脱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走专业发展之路
缩减综合性, 增强专业性, 即形成狭义上的专业性期刊,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鲜明特色。把那些各个地方协会或学会主办的期刊, 转为小而精的专业性的学术期刊, 立足其根本, 走专刊之路。可以把涉及到网络,图书,报纸,电视的期刊改为专注于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