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清楚。

3.选择题选好答案后,用2 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35*2=7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 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
B.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C. 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
2.下列水利工程属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A. 井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郑国渠
3.“……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家庭经营
4.《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
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A. 苛捐杂税 B. 重农抑商
C. 休养生息
D. 朝贡贸易
5.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 灌溉工具 B. 冶铁工具
C. 播种工具
D. 纺织工具
6.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屯田制
D. 摊丁入亩
7.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雇佣关系的出现
C. 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
D. 工商皆本的政策
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 邸店 B. 柜坊 C. 飞钱 D. 坊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的时间是()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0.《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材料中所述的管理模式是()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厂制
11.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在()
A. 宋代
B. 明朝中后期
C. 唐朝后期
D. 清朝前期
12.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 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 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 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

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
B. 抢占当时国内日益扩大的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C.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
D. 满足官僚地主绅商对投资新式工业获取巨额利润的需求
14.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指的是()
A.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B.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C. 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D. 工商皆末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5.下列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经济已整体上解体
B. 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6.“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

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
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张謇
17.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 )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北洋军阀政府的扶植
C. 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
D.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日本对沦陷区大肆进行经营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 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 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 转嫁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D. 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9.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

这是发生在()
A. “一五”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 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 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 “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22.“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23.邓小平曾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下列不属于经济特区的是()A. 深圳 B. 广州 C. 珠海 D. 海南岛
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A. 自愿互利 B. 全部没收 C. 赎买 D. 劳资两利
25.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完全没收 D. 赎买
26.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 开展土地革命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镇压反革命
D. 开展文化大革命
27.被誉为“第四媒介”的是()
A. 报纸
B. 广播
C. 网络
D. 电视
28.“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29.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

这种现象表明()A. 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 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 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D. 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30.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是下列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A. 北京电视台 B. 上海电视台
C. 广州电视台
D. 哈尔滨电视台
31.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 《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 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32.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 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D. 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33.1978年8月,中国农业代表团应邀到加拿大访问,代表团重点考察加拿大
的农牧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农场管理经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A. 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 借鉴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
C. 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D. 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34.“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A.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 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 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35.中国经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根本动力是()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国有企业的改革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实行改革开放
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
36.(8分)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请回答:
(1)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什么?举出两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

(3分)
(2)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分)3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

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2: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3: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4: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根据材料1,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2分)
(2)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0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分)(4)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中国明清之际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6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就经济方面来说,生产力获得巨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的发展推广,使得更多的耕地被开垦出来,因此形成了垦荒的高潮,故B项正确。

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有利于开垦,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

统治者的重视并非垦荒高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要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排除C。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土地垦荒,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2.B
【解析】井渠指地下水道,是一种利用古井技术打穿若干竖井相连的隧洞式灌溉渠道的方法,故A错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故B 正确;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兴修的运河,故C错误;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兴建的水利工程,主持兴建郑国渠的是韩国水工郑国,故D错误。

3.B
【解析】“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反映出古代用于农业生产农具的齐全,说明精耕细作的特点,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B
【解析】材料“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出汉代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农民的苛捐杂税,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5.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
风冶铁的工具,故B项正确;古代的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故A项错误;古代播种工具有耧车等,故C项错误;古代的纺织工具有花机等,故D项错误。

6.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故B正确;A是西周盛行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排除A;屯田制是由曹操所首创,所以排除C;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北魏、隋唐实行的土地制度分析解答。

7.A
【解析】“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中含有农耕和织布信息,主要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A正确;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

A错误;小农经济并不是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C错误;材料体现是经济模式,不是经济政策,D错误。

8.B
【解析】柜坊是唐朝出现的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故B正确;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故A错误;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并不是银行雏形,故C错误;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故D错误。

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于宋代的四川地区,故C项正确;汉朝使用的是金属货币“五铢钱”,唐代流行“开元通宝”,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ABD错误。

10.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分类编入专门的户籍
进行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政府控制,这种管理模式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

私营手工业不存在“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的特点,排除B。

家庭手工业不存在“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的特点,排除C。

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结合官营手工业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1.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该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故B项正确;唐代、宋代和清朝虽然手工业发达,但是还没有出现雇佣关系,故ACD错误。

1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同时也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造就了中国近代盲目自大和落后挨打的局面的形成,故D符合题意;AB均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最大的影响,排除;闭关锁国不利于东南沿海人民,使得一部分靠海外贸易为生的人失去了生计,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要求学生掌握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消极影响。

13.C
【解析】洋务运动后期,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故选C。

AD不符合洋务派的主观愿望,排除;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是直接目的,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4.B
【解析】“先天不足”应该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状态的表现,即不足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故选B;A、C是不足的原因,所以排除;D应该是后天畸形的表现,排除。

15.C
【解析】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A;由于民族资本先天不足,所以无法大量投资铁路,排除B;由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C。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是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D。

16.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其中主要的代表是张謇,故D 项正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故A项错误;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C错误。

17.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外部条件”,是指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故正确答案为D。

ABC是内部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

18.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沦陷区大肆进行经营掠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故D项正确;此时日本早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B项是日本宣传的口号,故B项错误;侵华战争是为了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

19.B
【解析】“大跃进”运动中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
高计划指标,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

题干中的报道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上的浮夸现象,故答案选B。

“一五”计划期间主要发展重工业,“文革”时期主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排除ACD三项。

20.D
【解析】“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全体成员一起劳动时出现的情景;“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反映了农民的积极性被提高,改变来自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1.D
【解析】结合所学,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正确;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故A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中国1997年恢复对香港、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提供理论依据,故B 排除;九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常识的相关知识,是今年考试的一大趋势,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多注意此种类型的题的训练。

22.A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故A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错误;十五大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错误。

故选A。

23.B
【解析】我国已有的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据此可知,ACD都符合史实,而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故选B。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24.C
【解析】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故答案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排除A;全部没收是对官僚资本的政策,建立国营经济,排除B;1949-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是针对合理调整工商业,排除D。

25.A
【解析】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采取赎买政策,而对四大家族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则直接没收成为国营经济。

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
来完成的。

故答案选A。

点睛:三大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农业上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上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6.B
【解析】1956年,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所以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故答案选B。

土地革命开展于1950-1952年,排除A;1950年—1951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排除C;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排除D。

27.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故排除ABD。

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故C项正确。

28.A
【解析】题干所引民谣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列强轻工业产品首先打入中国市场,凭借机器生产的优越性,迅速抢占了中国市场,导致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破产。

以此为标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A。

D说法与题意相悖,B、D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点睛:“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反映了由于外国
商品倾销,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9.A
【解析】题干时间为“20世纪50—60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之中,政治影响了服装的变化,才出现题文中的现象,A项正确;BD表述与题意不符;C表述题干不能体现,三项都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0.A
【解析】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A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31.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中国电视业诞生是在1958年,所以“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的上海的,故选D。

32.B
【解析】清初的“剃发令”与欧美国家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这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所以这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B正确。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辩会”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是历史的倒退,故C错误。

材料中的“辫发之争”不能代表国人的文明程度,故D 错误。

33.D
【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78年8月”可以得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代表团重点参观了加拿大的农业发展项目,旨在为我国即将到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吸取经验,D符合题意;我国农村改革尚未展开,涉及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A不正确;参观学习,并不表示要学习其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