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史作业

中国药学史作业
中国药学史作业

1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中有哪些体现?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我们的

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其在现代的价值。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财富的总称。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不衰,是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特有的现象。中国文化对世界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早在公元前,我们就有“诸子百家”争鸣;汉唐文化孕育了辉煌的汉唐盛世,形成了汉、唐帝国;贯通西方的丝绸之路;中

国的“四大发明”……这些都对欧洲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而现在中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为什么又遭到一些人的贬损呢?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提出:当今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否定多,肯定少;批判多,弘扬少;摒弃多,扬弃少的倾向。实事求是来说,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偏颇的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这座人类文明大厦,如果我们真正地深入其内部,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珍品与瑰宝,它不仅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代价值。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二是,历史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推动国家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指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优秀的精华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不仅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有几千年封建农业文明的深厚基础,在进行现代化变革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和性格,在走同样的现代化之路时,才能有创新性的发展。不能为了进入西方现代化的轨道而否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中国人只能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其创造力,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以中国人的实际为中心以中国人为本的思路去改造社会,去做文化宣传,去充分利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有中国人特点的现代化文化。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需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将再现辉煌。

2.本草学的奠基性典籍是哪一部?试述其成书年代及内容简况?

本草学的奠基性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

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唐抄本本草集注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

草经》(1799 ),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内在原则和影响

《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

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

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辑本种类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

《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即秦汉时期;也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全书分3 (或4)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种药

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种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I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

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神农本草经》也存在一些缺陷,为了附会一年365日,书中

收载的药物仅365种,而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这365种药物被分

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应药性,又不便于临床使用,这些明显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且在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收入了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雄黄、水银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显然是荒谬的。此外,《神农本草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

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本草经集注》才得以克服。

尽管如此,《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

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3?介绍三部唐代的代表性本草著作的内容概况?

《新修本草》(公元657 —659年,唐显庆2 —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

唐代的文化,在当时是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医药亦属文化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就

药物而言,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而当时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秋采榆人,冬收云实。谬梁米之黄白,混剂子之牡蔓。异繁美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抽不分”等问题。而此后之医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证”,“承疑行妄,曾无有觉”。这些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以误传讹。因此,苏敏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劾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

《本草拾遗》(公元741年,唐开元29年),是陈藏器所编著。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注解、修订、补充,但还有被遗漏而未载于本草的药品。“故别

为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日《本草拾遗》,共十卷。”本书原著早已散佚,但

从《证类本草》中看,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就有447种之多。《本草纲目》引用诸家本草的

药物,也以引用本书所载的药物为多,有368种。本书编著成功,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

容,对医药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所以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蜀本草》(公元935~960年,五代后蜀明德2年?广政23年间)是韩保异等编著。本书是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异等,将《新修本草》增补注释,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计有20卷。本书基本内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扩大而成。而《新修本草》是英国公李勋负责修定的,故本书原名《重广英公本草》韩氏精于医药,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云:“韩保异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故后人编本草时常引用本书的内容。本书原本已经散佚,其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见到。

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哪些?简述其特点?

《开宝本草》全称《开宝重定本草》,为第一部官修本草,20卷,目录1卷,宋开宝六年尚

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编著。宋开宝六年(973年)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以《新修本草》、《蜀本草》为蓝本,“刊正别名,增益品目。”《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撰成。开宝七年(974 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卢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又以陈藏器

《本草拾遗》重校,再取《唐蜀本草》详校,称为《开宝重定本草》,共收载药物984种,

新增的134种药物,许多新药如:乌药、蛤蚧、南烛、赤箭(天麻)、延胡素、没药、五灵脂、使君子、白豆蔻、山豆根等皆首见于本书。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摘录自《证类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药学著作。二十卷。目录一卷。宋?嘉祐年间掌禹锡等撰,又名《嘉祐补注本草》。本书以《开宝本草》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由掌禹锡、林亿、苏颂等加以补充修订,共收集药物1082种,原书已佚。其中部分内容,赖《证类本草》引录得以保存。

5.廖希雍代表性的药学著作有那两部?简述其内容特点?

缪希雍是我国明代末年的著名医家。他现存的三部医学著作有《神农本草经经疏》三十卷、

《本草单方》十九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四卷。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

居士。约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46年),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祖籍江苏常熟,侨居浙江长兴,老于江苏金坛,葬常熟虞山东麓。

《神农本草经经疏》一书凡三十卷,集录药物1400余种。该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

目录编次均一袭此作。卷一、卷二为“续序例上、下”。卷一载读经疏引和“续序例上”,

包括原本药物气味生成指归、药性主治参互指归、药性简误指归、论七方本义、论十剂本义、五脏苦欲补泻论、治法提纲、药性差别论等三十三首医论。卷二载诸病应忌药总例和

“续序下”,包括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病证的病机和用药宜忌。卷三至卷三十,则按《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等十类。每味药分别介绍其性味功效、疏、主治参互和简误。发其隐微、论其奥义,反映了缪氏尤精本草的医学成就,实为研究药学理论、指导临证用药的重要参考。

《本草单方》凡十九卷。书中记载内、外、妇、儿各科199种病证,录方4005个,引

用医著400余种。所载方剂均言其出处、处方配伍、药物炮制、加减禁忌等。书中所载方剂,大都为古代和当时实用而有效的名方、单方、秘方,并有缪氏“得秘授,悟真诀”的秘方和验方。是一部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共四卷。卷一至卷三汇集了缪氏对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临床验案及所用效方。其中中风治法大略、伤寒治法大要、吐血三要法和甘寒滋润滋阴治脾等,突出反映了缪氏的学术思想。卷四收载的炮炙大法和用药凡例,记述了439种常用药物的炮炙方法、畏恶禁忌,以及丸散膏丹汤的制法、煎服法等。为一部切合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6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典籍是那两部?并简述其概况?(作者/载药数/学术特点)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是赵学敏编著。该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

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日精油、香草、臭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

《纲目》类似,除未列人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

《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

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

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 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

完善7U i=r °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中国药学史

第一章 火的发明和意义 意义:熟食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 1、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可以对食物消毒灭菌。 2、熟食减少了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大大缩短了食物消化过程,对人类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有很大帮助。 3、熟食增加了对蛋白质的吸收,促进大脑发育。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传说中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中药学、针灸学始祖。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用于针灸、按摩。 第二章 酒的发明和意义 1、少量服用,通经活血,精神振奋。多量服用麻醉神经。 2、祛寒止痛 3、酒有挥发性,可作为溶剂,酒是制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 4、酒有杀菌作用,可作为消毒剂。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是中医最主要剂型之一。传说中由伊尹发明的。汤剂的出现是我国药物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不仅减少了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的功效,而且为生药转为熟药,单位药转向复位药提供条件,从而促进方剂的诞生。 伊尹:传说中汤剂的发明者。 鬯其酒:一种芳香药酒。 第三章 《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以外科尤为突出。方剂283首,药物247种。 治疗方剂大部分为复方,并体现了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如“疽病方” 药名种类繁多,有草木、果蔬,米谷,禽兽、鱼虫。矿、土、器物、物品等。不少药物的疗效都与后世文献和临床实践一致。 药物炮制与多种剂型。 《内经》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药物气味理论:辛甘酸苦咸;组方配伍: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提出七种组方形成:大小轻重奇偶重。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创立了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最早的药物分类法。1.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寒热温凉;2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3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4阐述了药物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伤寒杂病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撰写。是我国临证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被誉为“医方之祖”,全书共375首,伤寒113,金匮262.影响:①确立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临床实践②提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③“医方之祖”,许多方剂流传至今④后世医家注解、阐发著作多。对方剂学的贡献:1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2讲究处方配伍及化载3注重药物的剂型及炮制4强调给药途径及煎服方法。 扁鹊、华佗、淳于意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1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讳疾忌医;2精通各科,随俗为复;3医德高尚—明确“信巫不信医”不治。 淳于意:诊藉:最早的案例记录。1注重病历记录—诊藉;2精通望诊和脉诊;3对病因的分析观察也较为准确;4多种治疗方法,物理降温法。 华佗:东汉杰出的医学家《三国志》,后汉书》都为他做了传记。1精外科—麻醉,麻沸散;2精通妇,内科,尤注重于心理疗法;3针灸,华佗夹脊穴;4创五禽戏。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 学院(系) 中药系 班级11级药材班 学号11406016 姓名王鹏 指导老师于海食 完成时间2013年10月2日

摘要: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药物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这门学科经历了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一门现代科学。而中国在药理学的发展付出巨大的贡献,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在世界药理学发展历史所起到的作用和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药理学发展历史药物学现代药理学中国

前言 药理学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是药理学发展的支柱,相关历史事件众多。已有文献根据认识规律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过简要阐释,但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现行的药理学教科书中在绪论中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多以时间为线索罗列药理学甚至生物医学的主要历史事件,未能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有线索地归纳,也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甚至将药理学事件和基础科学发展事件不加区分地列在一起。因此,笔者将药理学发展归为两个阶段,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1]它阐明了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其中本学科的发展分为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中国在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付出了巨大贡献。 一.最初发展阶段:药物学 众所周知,药理学是基于古代的药物学或者称本草学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2]。最早的药理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在此阶段,古人们主要采用试错法来进行药物防病治病的探索。因此,这种“临床试验”导致此阶段的药理学发展充满了风险,中毒死亡时有发生。尽管这种“临床试验”有悖于现代伦理学要求,但这种大胆尝试还在积累防病治病的经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着药理学的发展。 [3]而古人将这些治病经验逐一汇总,同时结合本土文化所含有的哲学理论,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而在中国,从宋至金元,随着人类用药实践的不断丰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药物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受到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探讨药性理论成为本草学家的研究主题,在此阶段相关药理学著述颇多。以易水学派为主的气味厚薄、法象药理学说成为当时药学理论之主流,这种潮流促使了中医从经验用药走向理论用药。及至明末,《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部分药理研究的动物实验,尤其是毒理实验似与当今无异,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甚为初步,不是本草学术研究的主流,与近代欧洲兴起的实验药理学也有着本质区别。明末清初以来,为了扭转中医用药简单平庸、不明原本的颓风,使药物的运用更紧密地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一批医药学家以尊经为旗号,对《神农本草经》以及后世常用药物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深化了药性功治的认识。因此,古代本草学术三大主题(基原、药理、药效)终于取得了比较圆满的进展。[4]而记载这些药物知识的书籍称为“药物学”(materia medica)。 二.现代发展阶段:现代药理学 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逐渐兴起,19世纪德国Buchheim建立起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随后又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这标

中国现代药学研究

中国现代药学研究 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经过不断的文化沉淀,才有了祖国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国的药学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从古到今,医学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通过对药学的研究,可以学习宝贵的体验和教训,为现代药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近代药学是医药学最为有价值的时候。它继承了古代药学的精髓,为现代药学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近代药学的发展,我们承古延今,研究了各个阶段的医药品开发特点和主要成就。除了研究以外,我对祖先所创造的优良传统中国医学文化充满了真诚的赞扬和自豪。 关键词:中国药学史,近代药学史,现代药学史

1.药学研究意义 历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世界面前,让人想起了未来一代的发展,从经验中学习,记住历史教训。精通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现代药学和现代医学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数伟人用他们的医学知识救了许许多多的人。 2.近代药学史概论 中国古典的中药和古典的草药,很多的加载都丢失了。南宋、明、清有很多版本。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编译、注释、研究神农本草纲目的古典作品。同时,李子真的"神农草药",我们对他进行研究和编辑。它具有对中药经典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近代史中,很多医学伟人都很重视草药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本草汇纂》、周岩《本草思辨录》等。除了上面说到的,还有比较著名的是《药性摘录》、张希白《药性蒙求》、等。 3.中医药教育 19世纪,清朝的统治者倡导“追求自我改善的财富”的官僚制,为了培养专门的医学人才,在北京设立了“北京教员的汤加博物馆”。它是现代最早的医学学校,但它仍然是泰元医院的延续。金鑫在浙江创办了名牌中医学院,他是著名的中医学博士,是现代中国传统中医的有力继承人。1898年的改革运动之后,在四川重庆设立了医科大学,在广东设立了“广州医学会”。 辛亥革命之后,北阳武将和国民政府反对传统的中医学,禁止传统中医创立的学校。由于中医学的启蒙人的奋力抗争,在当时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还保留下来了很多学术机构、著名医师等,传统的中医教育仍然发展。上海传统中医专科学校、浙江中医专科学校、广东中医传统中医专、苏州国立医学院、苏州中医学院等10多所传统中医学院仍然保留着,这对我们现在的医学研究起到重大作用。 第1页共28 页

中国药学

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书中对药学记述颇多,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缓效和长效的丸剂,速效、急效的舌下、直肠和呼吸道给药。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历代“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 学号:1048013 姓名:赵丽伟 班级:10制药1班

关键词:药理学发展史本草学现代药理学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本草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阐明了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药理学是在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药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本草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一、本草学阶段 药学的发展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从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口尝身受、实际体验的方法,用朴素的唯物论解释药物的作用,并对药物进行分类,对其形态、性状、功能等进行记载,在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明代的《本草纲目》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对药物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十四世纪开始,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的恶液质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 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十九世纪是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开始。1804年德国的Serturner 用狗做实验提出吗啡并证明它有镇痛作用。1856,德国Bernald用青蛙证明筒箭毒箭作用于神经肌接头,阐明了它们的药理特点,为药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1820-1879 德国的Buchhei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创立了实验药理学。1832-1921Schmiedberg用动物做实验,进一步发展了实验药理学,被称为器官药理学。 二十世纪初,德国Ehrlich发现砷凡纳明能治疗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35德国的Domagk 发现磺胺类药物可治疗细菌感染。1940英国的Florey在研究基础上,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并开始将抗生素应用与临床,开辟了抗寄生虫病和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促进了化学治疗学的发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迅猛发展,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很大打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出现了一系列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如临床药理学、精神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41.3.1 课程名称:中国药学史 ...

《中国药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41.3.1 课程名称:中国药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herb)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分:2.5 学时:36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对象:中药专业(专科、本科) 考核方式:论文 课程基本要求:丰富多彩的中药学,是独特的中国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掌握中药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药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a abounds in myths and legends,so is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s origin can traced back to remote antiquity.This is also true of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In its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unique and integrated system of medicin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luture. 前言 《中国药学史》是研究中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药学的历史成就,充分发挥中药学的防病治病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起源,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理解中药防病治病的优越性,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

中国药学史作业

1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中有哪些体现?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我们的 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其在现代的价值。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财富的总称。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不衰,是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特有的现象。中国文化对世界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早在公元前,我们就有“诸子百家”争鸣;汉唐文化孕育了辉煌的汉唐盛世,形成了汉、唐帝国;贯通西方的丝绸之路;中 国的“四大发明”……这些都对欧洲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而现在中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为什么又遭到一些人的贬损呢?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提出:当今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否定多,肯定少;批判多,弘扬少;摒弃多,扬弃少的倾向。实事求是来说,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偏颇的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这座人类文明大厦,如果我们真正地深入其内部,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珍品与瑰宝,它不仅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代价值。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二是,历史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推动国家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指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优秀的精华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不仅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有几千年封建农业文明的深厚基础,在进行现代化变革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和性格,在走同样的现代化之路时,才能有创新性的发展。不能为了进入西方现代化的轨道而否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中国人只能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其创造力,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以中国人的实际为中心以中国人为本的思路去改造社会,去做文化宣传,去充分利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有中国人特点的现代化文化。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符合国际潮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需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将再现辉煌。 2.本草学的奠基性典籍是哪一部?试述其成书年代及内容简况? 本草学的奠基性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 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1。基本理论萌时期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 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2。发展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 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

中国医药史

中国医药史 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 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 医药学逐渐形成与发展。《诗经》中记载了三百种可以入药的动植物以及矿物。《周礼》 学的发展奠定 年繁衍生息的漫漫 学的新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 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一时期的医学著作还有《难经》原名《黄 阴阳、病因、病理、营 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撰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影响最大、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本草纲目》是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并吸收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等有关著作的成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特别是在药物分类方面,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这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进步的。书中的植物分类法,对植物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贡献,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造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1735)提出的植物分类法早157年。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 由此可看出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