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是业内非常热门的词语,尤其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创新的形式激发科研院所活力,有效协同体制内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出一大批原创技术成果从知识到论文,到专利,到产品,再到市场完整的过程,新型研发机构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关键的融合和承接作用。
新型研发机构区别于传统国立研发机构往往体现在一个“新”字,但为了弄清如何“新”,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先看看建国以来的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体制的创新是如何做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然后就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如何体现,有什么样的作用,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创新(蓝海战略模型),目前国内有哪些创新的案例和做法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享可以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注到和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中来。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
1.第一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体制从0到1,从无到有,参考苏联经验,开局、搭架子,建立机制,轰轰烈烈,并在1978年对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1949-1978年,我国现有科研院所体系基本架构起始于建国初,主要借鉴苏联经验,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相对垂直的结构体系。
这时,国立科研院所、大学、工业部门与国企、国防部门的科学技术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基本上在体制内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另外,这个体制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相对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之间的交叉和协同较少。
1978-1985年,揭开科技体制改革序幕。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期进一步明确“科学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供给制。
1978年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3月18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提出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1988年,小平同志重申并进一步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处于第一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位。
1978-1985年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供给制,科技拨款按照单位和机构进行拨付,国家的科研体制也主要受苏联体制影响,采取类似行政管理体制的方式运行。
【评语】从创新的角度而言,这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是在建国后一张白纸上进行的,通过“模仿+微创新”来实现创新,用别人的实践和理论在全新的地域和市场上进行实践。
2.第二阶段
从1985年开始,中国科技进入历次改革时期,历经30年,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努力打破原来相对封闭和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广泛涉及到拨款制度改革、开拓技术市场、科技兴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产业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
1985-1992年,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拨款制度改革,开拓技术市场入手,科技面向经济。
1992-1998年,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了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8 年在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1998-2004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
向。政策供给集中在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2005-2012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二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三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2-2015年,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是本次改革的关键。在这次改革中,林林总总近百项的国家科技计划被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新五大类科技计划。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发布,进一步激活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鼓励大家深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评语】从创新的角度而言,这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结合区域实践在具体的各个环节和分项上进行扩充,新设,调整,细化,并着重在最有价值的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试错,这基本符合蓝海战略式创新的做法。
蓝海战略是经典竞争战略模型之一。是指通过深刻的洞察客户需求,找到客户的独特的价值主张,画出客户的价值要素,并与行业和竞争对手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曲线。目的是打破现有产业的边界,在一片全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开拓的战略。这个战略模型由韩国金伟灿等2000年在《蓝海战略》一文中提出,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新型研发机构”的案例中详细讲解。
蓝海战略一般在企业的商业活动中运用比较多,用在非盈利组织中的还比较少,但其思路其实可以被非营利组织的借鉴和使用,尤其是研究和明确政策牵引目标、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
3.第三阶段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三步走实现科技强国。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并提出三步走战略。尤其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这时,“新型研发机构”这种面向市场的新研发机构形式正式出现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的背景下,将在继续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中的承担关键角色。
【评语】蓝海战略式创新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新增/删减/增强/减弱不同的价值要素,并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画出一条自己的、差异化的价值曲线,新型研发机构在思考创新的问题时,可以参考这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