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导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旧新相连,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学时,电脑先出示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电脑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
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
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培养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课件播放一则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学生听后让其说感受。
还能够播放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
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持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能够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持续地重复出现。
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
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理解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能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件出示七巧板,然后让学生找已学的图形。
当学生找到三角形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
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协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种方法,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多媒体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使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把图形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能够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理解”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电脑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
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五、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卡通人物演示“相遇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动了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六、采用故事,激发想象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能够协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播放一段录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
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
”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
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与教学相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协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
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理应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