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杨树成活率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杨树成活率的措施
摘要:随着杨树应用的广泛,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已成为优选品种。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措施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造林密度、选择最佳的栽植时间及提高整地质量。
关键词:造林;规划;整地
0前言
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植树造林的任务就变得非常艰巨,因此各部门应高度重视,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确保完成造林任务。同时在每年的造林工程中要突出重点,对于重点植树工程,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突出景观效应。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造林任务,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杨树树种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并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植树造林中经常被优先选用。但在造林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因素,选好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种树,逐步更新淘汰不适宜本地区生长的树种,加快引进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要把林业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发展林业产业化途径。要健全完善林业管护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管护与森林防火、与农民增收、与林下资源开发相结合的“三结合”管护体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管护的积极性,加快建立联利、联心、联责的管护责任制。要制定完善林木管护办法和森林防火办法,创新林木管
护机制,巩固和扩大造林绿化成果。
1杨树造林规划
在造林的前一年,就要做好杨树造林的整体规划,明确造林规模、造林地点及经营管理形式,根据林种和培育目的,制定具体的造林技术和造林方案。无论单位造林还是个人造林,造林前都必须制定详细的造林技术方案,包括整地方式、造林季节、造林品种、造林密度、苗木来源、苗木规格、管理措施、投资预算等。
2杨树造林密度的确定
杨树的造林密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确定杨树造林密度要综合考虑杨树的品种特性、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杨木的培育目标、主伐年限、不同规格杨木的市场价格等因素,目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林木的速生主要取决于个体,而产量决定于群体,林分的单位面积产量主要决定于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种植杨树的经济效益还与生产的杨木规格有关,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实行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环境的光热水气土壤资源,综合经济效益高。
3杨树栽植时间的选择
为了保证杨树苗木顺利成活,需要根据造林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杨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确定适宜的栽植季节和时间。具体地说就是应选择温度适宜,湿度较大,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小,符合杨树的生物
学特性,栽植省工、省力、省投资的季节进行造林。杨树的造林时间主要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春季造林,北方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日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但初春土壤墒情相对较好,而后又变得干旱。树木在此时开始发芽生长,根系因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开始活动的时间比地上部分要早,因此,春季栽植应尽量提早。全国各地春季的气候差异很大,因此栽植适宜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春栽从土壤解冻后,气温达到10℃时起开始,至苗木发芽前结束。最佳时间是苗木发芽前一周内。栽植时间过早,苗木受到风吹、日晒,经历时间长,失水较多,不利于成活;栽植时间晚了,苗木已经发芽展叶,根系吸收功能未恢复,吸收的水分满足不了蒸腾需要,苗木身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也会因失水而死亡。栽植时间一般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春季土壤疏松,栽后发芽快,不需要采取防寒措施,是杨树的主要造林季节。秋季造林,进入秋季以后,全国气温由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降低,降水量明显偏少,土壤仍较湿润,杨树生长缓慢过渡到进入休眠,但根系停止生长稍迟。杨树从开始落叶至霜冻来临前均可进行秋栽。这期间,苗木地上部分生长已经停止,但根系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苗木生活力较强,杨树栽植后,根系可以恢复一部分功能,抗旱能力强,翌春发芽早,当年生长量大;其次是秋季土壤墒情好,地下土温高,特别是春季干旱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提高造
林成活率;秋末处于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便于安排生产,降低造林本钱;秋季造林苗木充足,供选苗木多,选择余地大,可以选择良种壮苗造林,苗木价格相对较低。如何选择造林季节和造林时间,要具体分析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和造林品种的特性,做出正确的选择。
4杨树造林的整地
造林地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造林地整地是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造林地的清理和造林地的土壤翻垦两个方面。正确、细致、适时地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实现人工林的速生丰产具有重大作用。造林地整地与农业整地、苗圃整地有很多相似的特点,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造林地自然条件复杂,很大一部分处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这就决定了造林整地只能更多地采取局部整地的方式。由于人工林的培育周期长,林木树体高大,根系深广,而同一地块在造林后又不可能年年进行整地,所以希望整地效果大些,其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些。这就对整地的规格、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整地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改善立地条件首先是改善小气候。造林地上一般都生长着灌木、杂草等天然植被,整地后,由于植被局部或全部清除,光线可直达地面,反射率减少,空气对流加强,因而,近地表层气温、地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整地后土壤容重减小,
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含水量增加,水分、空气比例协调。由于水的比热小于空气,干燥的土壤增加含水量,可使其升温慢,温差小,而过湿的土壤排除多余的水分,可使其升温快,地温高。近地表层气温、地温的增高,可使春季土壤提早解冻,有利于苗木生长。其次是调节土壤水分。造林整地清除植被后,雨雪直接降落地面,不会被灌木、杂草等植被茎叶中途截阻,避免蒸发重返大气,相对增加土壤水分来源;植物本身的蒸腾减少,节约土壤水分消耗。整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渗透性增强,有利水分迅速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蓄。再次是增加土壤养分。造林整地对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是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空气条件产生作用的。清除植被除可以减少灌木、杂草等植物对养分的直接消耗,其残体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低洼的微地形能够大量地积聚肥沃细土。整地后造林地小气候和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可以加速土壤的风化过程,促进可溶性盐类的开释,还可以加快腐殖质及生物残体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的供给。最后是调节土壤空气状况。清除植被后,造林地的空气对流加强,加之整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有利于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的及时排除。保持水土,造林整地是坡面治理的简易工程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水容积,可以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贮蓄起来。整地后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