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运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脂锚定蛋白
• 又称脂连接蛋白(lipid-linked protein) • 两种方式以共价键与质膜的脂类分子结合 • 一种是直接与质膜的脂质分子碳氢链结合 在胞质侧,如Src和Ras,这种锚定与细胞 恶性转化有关(胞质侧碳氢链+Src/Ras) • 另一种是质膜外表面的蛋白质与外层磷脂 酰肌醇分子相连的寡糖链共价结合(糖链+ 蛋白质),称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如多种水解酶、免疫球蛋白、细胞黏附分 子、膜受体和G蛋白等100多种。
(1)膜蛋白运动形式 • 侧向扩散 膜蛋白在同一层漂浮扩散,没有翻转运动 细胞融合实验 用培养的人和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融合, 形成人-小鼠杂交细胞 人荧光(红)标记膜蛋白抗体 人膜蛋 白 小鼠荧光(绿)标记膜蛋白抗体 小鼠 膜蛋白
• 旋转运动 围绕垂直于膜平面的轴旋转 自发的热运动,不需能量
• 变构运动 通道蛋白构形改变,执行相关功能 载体蛋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运输
主要内容 ◘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 ◘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 ◘ 细胞膜异常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cell membrane)
• 细胞的界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 选择性运输物质 • 感受外界信号,传递信息 • 细胞膜与细胞内膜结构相同,统称生物膜 (biological membrane) 单位膜,透射电镜下呈“两暗夹一明” 的三层结构,厚约8nm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胆碱
鞘磷脂
磷脂分子
2.胆固醇(cholesterol)
• 散布在磷脂分子之间的中性脂质 • 极性头部为羟基团,紧靠磷脂极性头部 • 非极性疏水结构为甾环和烃链 • 稳定膜,调节膜的流动性 甾环结构使与之相邻的磷脂疏水尾 部的一部分不易活动
3.糖脂(glycolipid)
2.电压门控通道 ( voltage-gated channel )
• 受跨膜电压变化调节的通道
3.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 感应力使构象改变,通道打开,膜电位变 化 • 内耳毛细胞传递声波信号给听觉神经元
细胞膜结构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 脂类(lipid) • 蛋白质(protein) 50% • 糖类(glucide) % • 其它: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50% 40~ 1~10 少量
(一)膜脂(membrane lipid)
1.磷脂分子 • 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占膜的50%多 • 常见磷脂分子: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磷脂酰肌醇 • 共同结构特征: 磷脂酰碱基 + 甘油 +脂肪酸 头部:磷脂酰碱基部分,有极性,亲水 尾部:脂肪酸链,14~24个C,无极性,疏 水 膜脂是两亲性分子,膜上内外两侧是亲水的
1. 内在膜蛋白(intrinsic proteins)
• 又称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占膜 蛋白70%~80%,全部或部分插入细胞膜内 • 大部分跨膜蛋白以α螺旋单次或多次穿膜,带Ⅲ蛋白 • 少数跨膜蛋白以β- 折叠多次穿膜形成β筒状结构,如 孔蛋白(porin)。
(一)离子通道转运各种离子
• 属被动运输 顺梯度,运输时不与溶质结 合 • 转运速率高 106~108个/秒 • 高度选择性 特异性的通道 • 离子通道的开关受闸门控制
1.配体门控通道 ( ligand-gated channel ) 受配体(激素、药物)控制的通道
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通道
2、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 1959年Robertson提出 • 电镜下生物膜呈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称 单位膜 •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极性头部向外 与附着的蛋白质构成暗带,疏水尾部向内构 成明带 • 膜蛋白是单层肽链以β折叠通过静电作用与磷 脂极性端结合
单位膜
4、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 近年发现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区,聚集了 特定的蛋白质 • 这种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较膜其它部 位厚,更有序,较少流动,称脂筏 • 脂筏直径约70~100nm,其上数百个蛋白 质形成小窝(caveolae),它可转运生物活 性分子入细胞,参与信号转导 • 脂筏的特点 一是聚集蛋白质,便于相互作用 二是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的变构
人工脂双层对各种分子的相对通透性
2.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 物质顺电化学梯度自由穿膜运输方式 • 不需要膜蛋白协助 • 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 两类物质可简单扩散 一类是疏水的小分子:氧气、氮气、苯等 另一类是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水、二氧化 碳、乙醇、尿素、甘油等
扩散速度取决于
3.膜糖的不对称性
• 寡糖链连接在质膜的外表面 • 内膜系统的寡糖链连接在膜腔的内侧面 • 糖脂分布在极性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磷脂 酰胆碱主要是分布在基底面上 • 膜糖、脂类和蛋白质的不对称,保证了膜 两侧的功能不同和方向性
(二)膜的流动性
1. 膜脂的流动 脂双层是一种二维流体,因细胞内外的 水环境阻止膜脂分子自双层中逸出,只能在双 层内运动和交换位置
不同膜性细胞器脂类组成不同
• 质膜 鞘磷脂、磷脂酰胆碱、胆固醇 • 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外膜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 醇 • 高尔基复合体膜 脂类组成介于内质网与质膜之间 • 线粒体内膜 富含心磷脂
2.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 • 跨膜蛋白的方向性 血型糖蛋白N端在膜的非胞质侧(外) 带Ⅲ蛋白的N端在膜的胞质侧(内) • 酶蛋白的分布不同 膜外表面:Mg2+-ATP酶、5’核苷酸酶、 磷酸二酯酶 膜内表面:腺苷酸环化酶(AC) • 红细胞膜的冰冻断裂技术显示内层膜蛋白颗 粒比外层多1倍(外层为1400个/µm2)
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
唾液酸残基
膜脂在水中自动形成双层
• 亲水头部露在外面 • 疏水尾部藏在里面 • 形成脂双分子层或 磷脂分子团(脂质体)
(二)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 约占50%,线粒体内膜高达75%,神经髓鞘低于25 % • 膜蛋白的功能: 转运分子、传递信息、支撑连接、酶活性… • 三类膜蛋白: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和脂锚定蛋白
• 分子大小 • 脂溶性程度 • 电化学梯度
二、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
• 两类膜转运蛋白: 一类为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结 合特定溶质,改变构象,跨膜运输 一类为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形成(开放)通道,让特定溶质穿膜运动 •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通道蛋白及许多载体蛋白介导, 顺浓度梯度,不消耗代谢能 主动运输:特定的载体蛋白介导,逆浓度梯 度,消耗代谢能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 哺乳动物细胞中,卵磷脂与鞘磷脂各为50%, 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多,相变温度低 鞘磷脂:饱和脂肪酸多,相变温度高,流动性 比值大 流动性 , 比值小 流动性 • 膜蛋白的影响 膜蛋白嵌入膜脂类分子结合形成界面脂, 降低膜的流动性
• 膜蛋白多 性低
膜微粘度增加
流动
2. 膜蛋白的流动
ABO血型
Glu:葡萄糖 Gal:半乳糖 GalNAc: N-乙酰半乳糖 胺 Fuc:海藻糖
二、细胞膜的特性
(一)膜不对称性(membrane asymmetry) 1.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 • 内外两层的脂类分子不对称 膜外层: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 膜内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 糖脂 只分布膜外侧和内膜系统的非胞质侧
2)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 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 不饱和脂肪酸(双键) 流动性 • 脂肪酸链的长短 链短 相变温度 流动 性 • 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 相变温度之上:胆固醇 流动性 稳 定 相变温度之下:胆固醇 干扰烃链相互 凝集 防止膜流动性突然降低
• 烃链长短和饱和程度 链短、含双键 流动性大 • 相变温度 相变: 溶胶(液态) 凝胶(晶态) 链短、含双键 相变温度低 • 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 以不同饱和程度磷脂组成的人工膜有多 个相变点,在某相变点时同时存在溶胶和凝 胶状态。
模式图
电镜下细胞膜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 • 磷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 • 强调球形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分子层内 • 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特 点的结构
• 1975年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 镶嵌蛋白及周围形成晶态,流动性的脂类呈 小片点状分布(液态),说明了流动性、稳 定性和完整性。 • 1977年Jouin和White提出板块镶嵌模型 • 脂双层中刚性较大的脂类板块独立移动 • 板块之间是流动的脂类区 • 晶格镶嵌模型及板块镶嵌模型和液态镶嵌模 型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差异,不过是膜流动性 的分子基础进行了补充说明
• 占膜脂分子的5%,由脂类和寡糖构成 • 糖基暴露在细胞外侧 • 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糖脂由甘油酯类衍生来的, 一般为磷脂酰胆碱 • 动物细胞的糖脂是由鞘氨醇衍生来的,称为 鞘磷脂 • 不同类型的糖脂主要区别在于极性头部不同 • 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存在髓鞘中 • 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 (ganglioside),含1个以上唾液酸残基, 存在神经细胞膜上
•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 化、老年痴呆、疯牛病等
第二节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膜的选择通透性和简单扩散 1. 细胞膜是选择性半透膜 • 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质膜选择性的允许或阻止一些物质通过的 特性。 • 离子浓度差 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造成细胞内外的离 子浓度差
2. 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proteins)
• 也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占 20%~30%,位于膜的内外表面,内面较多 • 主要是水溶性蛋白质 • 连接较松散,温和处理就与膜分离 周边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或静电作用 与膜脂分子相互作用 高盐溶液可破坏离子键,不需用去垢剂 如:血影蛋白、锚蛋白。细胞色素C等
1)膜脂分子的运动形式 • 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C一C 自由旋转产生旋转异构体 反式构象 歪扭构象 •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同一单分子层内脂类分子交换位置,107次/秒。 扩散距离为1~2 µm/秒
• 翻转运动(flip-flop) 膜脂分子从一层翻转到另一层,慢而少,但 在内质网膜上频繁,造成膜的不对称性 • 旋转运动(rotation) 膜脂分子垂直于膜平面围绕其纵轴快速转动 • 伸缩振荡运动 膜脂的脂肪酸链沿着与膜平面垂直的长轴进 行伸缩、振荡运动。
• N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电压闸门Ca2+通道瞬 时开放 • Ca2+内流使突触小泡释放Ach • Ach结合突触后膜受体,使Na+通道开放 • 肌细胞膜Na+内流使电压闸门Na+通道短暂 开放 • 肌细胞膜去极化,肌浆网上Ca2+通道开放 • Ca2+内流,引起肌原纤维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处离子通道
乙酰胆碱是五聚体跨膜蛋白(α2βγδ)
膜的流动性与膜功能的完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1、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 • 1935年Danielli和Davson提出第一个膜的 分子结构模型 • 双层磷脂分子的疏水脂肪酸链在膜的内侧相 对,亲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 • 球形蛋白质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形成 蛋白质-磷脂-蛋白质三层甲板式结构
(三)膜糖类
• 占质膜重量的2~10% • 糖蛋白和糖脂的糖链位于质膜外侧 • 7种单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半乳 糖胺、葡萄糖、葡萄糖胺和唾液酸 • 单糖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其分支不 同组成千差万别的组合形式 • 唾液酸残基常见于糖链的末端,形成真核 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Cell coat (又称糖萼,glycocal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