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天使之翼”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运用摘要: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深入课堂教学,并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推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效率新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已经慢慢普及。教学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这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动画演示、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然而,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在40分钟内都精力集中难度较大,而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教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它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掌握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多媒体的不断融入课堂也是新世纪信息时代
的必然发展趋向。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害怕,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造成的,再者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思维也更为积极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1]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比大小、比高矮、比轻重”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物乐园一角中大象、小猴、小狗三只动物玩耍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用比一比的方法说一说三只动物外形比较的结果。由于创设的情景富有趣味,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的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判断出“大象的身体比小猴大,小猴的身体比大象小;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高,小猴比大象矮;小狗比小猴高,小猴比小狗矮。”还有的说:“大象比小猴重,小猴比大象
轻;大象比小狗重,小狗比大象轻;小狗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狗轻。”于此同时,有些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小猴与小狗的身高看上去差不多,我们应该让它们站在一样平的地方,背靠背地比高矮。还有的提出小狗和小猴谁重谁轻我们不能确定,应该用秤称一称。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充分运用媒体,动态地让小猴与小狗按学生说的方案进行比高矮,从而得到“小猴和小狗一样高”的结论。至于轻重问题由于动物乐园中没有秤,无法比较,怎么办呢?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情景的观察讨论,发现利用动物乐园中的跷跷板可以比出这两只小动物的轻重。于是老师再次运用媒体创设两只动物跷跷板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演示结果,说出谁和谁比,谁比谁重(轻)的结论。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愉快而有趣的情景观察中,不仅学到了比较物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在亲历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比高矮、比轻重这一问题的途径。教师则是这一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在成功的欢乐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进一步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
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帮助理解数学内涵
低段的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2]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1、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灵活运用课件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3、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4、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5、玩活动角的游戏。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叠在一起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利用多媒体,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三、借助信息技术,动静相宜,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3]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步接触加法,用语言表达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过程,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打下基础。例如:
1.利用课件出示小猫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生:原来有3只小猫,又跑来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猫?3+2=5,一共有5只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