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模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12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也打破了春招的正常节奏。
多地早在春节假期期间就发布通知,暂时取消现场招聘会或延期举行春招。
近期,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________()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创纪录的毕业生数量()经济下行压力及疫情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今年就业形势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焦虑情绪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
________,高校和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搞清楚疫情之下毕业生面临的急迫困难和问题,这也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高校和有关部门还要大力()就业渠道,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加强政策宣讲力度,并做好学生心理关怀和权益保障,全力为他们的就业求职保驾护航。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从而吃下定心丸。
________,考核之下,一些学校难免会为了数据好看心生掺水造假的侥幸,相关政府部门要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实施迭加弥漫拓宽
B . 实行迭加漫延开拓
C . 实行叠加弥漫开拓
D . 实施叠加漫延拓宽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就业指导“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等,因此吃下定心丸。
B . 一些高校已先后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因此吃下定心丸。
C . 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D . 一些高校已先后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6分) (2019高三上·南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硝烟弥漫、______________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_____________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____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同声相应艰苦卓绝筚路蓝缕集腋成裘
B . 同日而论艰苦卓绝栉风沐雨集腋成裘
C . 同声相应坚贞不屈筚路蓝缕众擎易举
D . 同日而论坚贞不屈栉风沐雨众擎易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所倡导的。
B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 .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C .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D .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3. (6分) (2017高二上·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
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
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
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 . 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 . 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 . 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
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 . 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 . 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 . 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 . 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 . 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 . 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4. (12分) (2019高三上·南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
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
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
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
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
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
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
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
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
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
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
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响着,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
突然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
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
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
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
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
在死后拥挤了旧日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哲得缓解。
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
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
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
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
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
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
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
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青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 . 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
例如: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在响的。
C . 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跳”“下成跳”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D . 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风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
(2)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 . 辟嫌: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 . 节钺: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 . 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 . 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 . 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 . 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四、诗歌鉴赏 (共2题;共14分)
6. (7分) (2017高三上·丹东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 ,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西蜀樱桃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
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C . 颔联上句写诗人担心樱桃碰破,表现了西蜀樱桃娇嫩易破的弱点,平添一丝哀愁;下句写樱桃形体“匀圆”,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
D . 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第三联忆“昨日”,第四联回到“今日”;引起第三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小事件。
E . 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了感情厚度。
(2)“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有人评价此联“门下省、大明宫”两个专有名词的使用,点铁成金,意蕴丰富。
试结合此联与尾联诗意简要分析。
7. (7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①原指晋人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