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母学校》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父母学校
---不要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第一次捧起《新父母学校》这本书,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了,因为自己是一个没太有经验的老师,同时又是一个新手妈妈,我常常在想怎样去说服我的学生家长和我一同努力去教育孩子,也常常惶恐因为我的各方面知识储备不够,让自己宝贝的发展得不到该有的广度和宽度。幸好,我邂逅了《新父母学校》,他很及时的让我知道了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需要父母的陪伴;让我知道了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发挥“孩子的优势”;还让我知道了“孩子成长过程的3大关键期,要让孩子在关键期做关键事,还有很多很多。
当我读到“中国家庭教育的危险与危机”这一篇章里面的“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这一节(第23页)时,我被触动了。谈起家庭教育似乎每个人都懂,但又很难说清楚。每一位父母都要承担起自己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责任,可是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这中间要如何拿捏的恰到好处,似乎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的轻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我们也不要做包办
溺爱型的父母。因为这样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文文同学, 文文同学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可就是每天做事情都比人慢半拍,遇到事情总爱哭,不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操,升国旗,放学站路队,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而且得老师叫着她的名字他才肯动起来,经常哭给老师看,为此我很头疼,表扬、批评这些方法都用了,可她却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早晨,文文同学来得很晚,我刚一开口询问她原因,她就哭了,边哭边说妈妈不管她了,我隐约感觉到找到文文同学的问题所在了,事后我找文文聊天谈心,才知道原来是妈妈爱得太多了!
文文同学8岁之前一直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直到妹妹出生,在这8年里,衣服每天都是父母亲手给穿上,甚至是有了妹妹,妈妈也前一天就把衣服给文文同学放在床头,然后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很多遍,最后实在不行强行拉起床,弄不好又是一顿哭,就像我遇见过的文文同学早上来晚的情形一样,和文文同学的父母沟通的时候得知,他们其实早就发现孩子的这个缺点,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最终敌不过文文同学的眼泪和来自爷爷奶奶的压力。幸好,文文同学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为了帮助孩子很有决心,最后我们约定形成家校合力,我惊喜的发现文文同学也在慢慢的转变。
文文同学的例子令人动容,引人深省。总有一天,父母必须让孩子独立行走,独立行事。陪伴是父母的责任,但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逐步“成人”。成人是一个过程,他与十八岁生日晚会无关,也与成人仪式上的誓言无关。“成人”的关键只在于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的人。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班里的学生小杰从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喜欢画画,而且画的画都很漂亮,很有想法。细心的父母发现了孩子的这个特点,于是给孩子报了市里小有名气的美术辅导班,每个周六上半天课,因为学生小杰并不住市里,每个周六要早起坐车去上课,比平时上学还要累,同时望子成龙的父母还给孩子报了英语辅导班和书法辅导班,学生小杰真的很累,总是给人一副睡不醒的样子,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渐渐地,作业经常不写或是草草了事,就连他的美术作品也开始应付。每次家长会,小杰学生的家长都会跑来问我,孩子是不是不聪明,尽管我一再的告诉他,孩子很聪明,只是他的时间被安排的太满,孩子有些厌烦,不愿意去学习。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
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学生小杰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溺爱包办是陷阱,实际上,这样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最好我想送给大家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中的一段话。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