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_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
2.掌握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结构特点等。
2.中国现代建筑的特征: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结构特点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亲身感受建筑的特征和美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生活中所见过的建筑,让学生思考建筑之间的差异。
2.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5分钟):a.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如古代宫殿风格、庙宇风格等)、建筑材料(如木材、瓦片等)以及结构特点(如大屋顶、檐口装饰等)。
c.结合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传统建筑的美感所在。
第二课时:1.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特征(15分钟):a.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b.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如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以及结构特点(如巨型建筑、创新设计等)。
c.结合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建筑的美感所在。
2.实地考察(4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的特征和美感。
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建筑物的不同细节,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第三课时:1.学生分享(20分钟):让学生就实地考察的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建筑特征和美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享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两方面,传统建筑注重古朴典雅、和谐统一,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木头凳高级中学曹仕文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你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首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其次,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学习本篇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掌握的重点。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基于此,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略)四、教法学法㈠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4页文档资料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本说课稿分为四个部分:一、教材,学情;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情《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中的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必修三社会科学小论文又为他们打下了基础,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法,感知课文采用朗读法,分析课文采用问答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建筑的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都是建筑的什么部分,有什么特点。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进入新课。
环节二,解题。
由学生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
这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
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落实教法。
朗读之前,把要求打在大屏幕上:理清文章线索,概括各部分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指向明确,目的性强,效率高。
环节四,分析课文,解决重难点。
问题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问题2:作者在介绍建筑的特征时,按照什么顺序展开。
这个顺序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展开?本题考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一)(二)两部分从总体角度介绍建筑的特点;(三)(四)(五)为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
它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一致的。
由此得出科普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问题3:对于这九大特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特征,谈谈理由,并说说它是怎样体现“中国式”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定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学校:丰缤一中姓名:张明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脸教材必修5中笫四单元笫一课,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尸实用类文本。
这类科普类文章,大多是普及科学知识, 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
学习这类文章,既叮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提髙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作拧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而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人特征。
故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学握的噸点。
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屮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悄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淀的了解,知道英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但对「•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町详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新课标屮要求学生对实用类文本能从報体I: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槪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根据教材特色、学生曲认知水平以及新课标要求,制泄如下教学口标:知识目标:1.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体知识。
2. 引导学生理活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涓课文的结构层次。
能力冃标:1・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爲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本文科普文草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情感与态度冃标:激发学牛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佳句品味(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1.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3.布局谋篇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写法借鉴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定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定稿教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交流。
在本次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讨论法: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合作研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某一主题,然后汇报给全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自主研究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的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2.讲解课文:讲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某一主题,例如“中国建筑的空间特征”或“中国建筑的时间特征”。
然后让每个小组汇报给全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自主研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5.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五、说作业1.阅读并理解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中国建筑的一个特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3.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研究和借鉴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影响空间时间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体性建筑的比例建筑的形式建筑的材料建筑的装饰建筑的色彩建筑的文法建筑的功能建筑的精神第三部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七、说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新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引导和解释。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教法学法设计
中国陈建筑静
的特征
教法 学法
三 读 设置情景 问题讨论 课外探究
精读研究法 对比学习法
中国陈建筑静
的特征
流程
教学流程总述
中国陈建筑静
的特征
课前 预习
课堂 教学
情境 导入
速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探究 揣摩语言
对比 探究
检测 总结
课外 拓展
5分钟 左右
5分钟 左右
10分钟 左右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 — 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 —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4—17)
四、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
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 —20)
返回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出示任务
教学环节进程
中国陈建筑静
的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读课文 小组探究 合作交流
第一组完成: 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 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
第二组完成: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 ‘文法’”?
教师指导
返回
4.再读课文,揣(2摩+1分语钟言)
教学环节进程
中国陈建筑静
的特征
出示任务 在读课文
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 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独立思考
教师评价
返回
5.对比探究,拓(2展+1分延钟伸)
教学环节进程
中国陈建筑静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第号考生。
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梁思成所写,文中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根据此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依次是: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2、理解文章中建筑的“文法”、“词汇”和“可译性”的内涵,这是我的教学重点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学习研究的热情,这是我的教学难点古希腊学者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据此我将设计“字——词——句——篇”四步走的方式,教学课文,同时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一)首先是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北京清华园有一座雕塑,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塑,这座雕像雕刻的是儒雅的梁思成先生,他戴着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接着,我们顺势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据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我会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作者和课文的资料,并对其进行适当补充。
其次,我会向学生明确科学小论文这一文体及其特点。
再次,我会进行如何读科学小论文的方法指导,随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点字词,进行正音正形。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㈠教学方式: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
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
智能化建筑
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打造智能 化建筑,提高建筑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绿色建筑设计
注重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环境 的影响。
节能减排
通过建筑设计优化和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实现 节能减排目标。
04
CATALOGUE
当代中国建筑发展趋势预测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特色保留
01
02
03
融合传统元素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 统元素,如斗拱、檐口、 窗棂等,以展现民族特色。
地域性表达
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文 化、历史背景,设计出具 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传承与创新
在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建筑技术 进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 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 特点,探究建筑与文化多样性的
关系。
鼓励学生关注当代建筑的创新和 发展,了解新型建筑材料、技术
和设计理念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建 筑或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和调 研,加深对建筑特征的理解和认
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探讨
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课程内容或相关话题展开交流,提高其 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引导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其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 稿
CATALOGUE
目 录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词汇”、“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洁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词汇”、“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说学习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要求:能准确、迅速地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根据教材特色、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朗读文章,学生能准确说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能理清文章思路。
2、细读文章,小组分享、探讨,学生结合文本准确说出“文法”“词汇”“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会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家乡建筑的特点,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细读文章,小组分享、探讨,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准确说出“文法”“词汇”“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会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家乡建筑的特点,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优秀代表建筑,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设计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提问: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点?2.学习(30分钟)-分组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或案例,让学生发表对其的见解。
-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讨论结果:a.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3.探究(20分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对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4.拓展(20分钟)-小组合作任务:选取一个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该建筑作品的流派、结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论。
5.归纳总结(15分钟)-整理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优秀代表建筑的特色。
-提问:你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五、板书设计:-结构和材料特点-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今后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中国建筑的了解程度。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该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传统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等方面。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和构造;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和构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和理解;2.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和构造的理解。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模型或图片;3.学生手册或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并向学生们提问:-你们是否见过这些建筑?-这些建筑有什么特别之处?Step 2:核心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包括:1.建筑形式,如宫殿、庙宇、园林等;2.建筑风格,如明清风格、宋代风格等;3.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大理石等;4.建筑构造,如檐角、斗拱、斗栱等。
Step 3:案例分析(3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或图片,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们观察和分析建筑的特征。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建筑进行介绍,并回答以下问题:-该建筑属于哪种类型的传统建筑?-建筑的特点是什么?-该建筑使用了哪些材料和构造?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1.学生们展示并讲解各自小组选择的建筑。
2.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材料和构造。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拓展活动,如寻找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建筑模型,并用文字描述它们的特征、材料和构造。
Step 6: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描述并分析其中一个建筑的特征、材料和构造。
评估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写作作业的质量来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程度。
中国的建筑特征说课
谢谢指导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2620.10.26Monday, October 26,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8:58:5118:58:5118:5810/26/2020 6:58:51 P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618:58:5118:58Oc t-202 好的安 排。下 午6时58分51秒 下午6时58分18:58:5120.10.26
•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2620.10.2618:5818:58:5118:58:51Oct-20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6时58分 51秒M onday, October 26, 2020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总体特征
(一) 立体结构 (二) 平面布局
从总体到局部
结构特征
(三)木质框架 (四)斗拱作用 (五)举折、举架
装饰特征
(六)屋顶如翼 (七)着色大胆 (八)装饰精巧 (九)用材讲究
理清文章的思路
•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 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梁知思人成论(世1,90了1-解1作9者72) 广东新会人,我国著 名建筑大师。梁启超 长子,十四岁入清华 堂,对中国古建筑研 究情有独钟。主要作 品有:纽约联合国大 厦、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人民英雄纪念 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等。并参与北京城市 规划与建设。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
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怎么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 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 中的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本文作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展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能力的良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可能在理解和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中国建筑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2)提高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作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在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主要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则;3.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一、中国建筑的历史概述1.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2.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时期和代表性建筑。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1.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3.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和工艺。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1.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层次;2.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进深”和“四合院”;3.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造和石构造。
四、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1.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如坡屋顶、庭院、门窗等;2.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规模和比例;3.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和非对称。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1.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如与自然环境融合、节能等;2.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缺点,如抗震能力低、难以维修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讲授1.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概述,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详细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奥秘。
4.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让学生能够客观评价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二、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进行讨论和分享。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进行讨论。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案例分析1.给学生展示几座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和资料,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特征和设计原则。
2.要求学生针对座中国传统建筑,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案,以解决其缺点和问题。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班级评选和讨论。
四、展示和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观点,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佳句品味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
3.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
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
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
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
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
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
他的专著《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2.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
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
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
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
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
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容“易”性。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
在建筑上,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
“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重点难点互动]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能体会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是什么。
答: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
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课后练习详解]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答案]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前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后三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见佳句品味1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见佳句品味2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本题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四、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有表现出现代风格。
[提示]结合课文中概括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具体说出家乡的建筑有哪些地方和这九点相同,不同的地方有哪些,找出其中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而改变的建筑特色。
如有些地方的建筑墙面的装饰性非常强,屋顶上仍然保留翘起的飞檐,琉璃砖瓦仍然大量使用等,这些都是传统特色。
但现在的建筑材料以钢筋水泥为主,铝合金、塑钢窗、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空调搁板的设计,这些都是现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