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研究综述

歌德研究综述
歌德研究综述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

学号:1102405024

姓名:李华峰

歌德研究综述

一、作家生平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

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

民间文学。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他出生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他虽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能力有才华,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严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半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深深体验到自己的软弱无力,维特看不到希望,爱情无望,事业上又走投无路,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生价值,最后选择的自杀。他的自杀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对改变当时德国的一种绝望心情。揭露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维特的思想和命运,曾

引起了当时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共鸣,出现了“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也别具一格。它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与景,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1775—1794年是歌德的第二个创作时期,当时,他脱离了狂飙运动。1775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园,不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为官生涯,史称“魏玛十年”。此时他所创作的一些为数不多但十分精美的诗篇,像《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水上精灵之歌》等,“自然”不再是纯粹的人的心情的反映,“已经形成了依据自己的权利而存在的某种东西”。这样,在他从政后期所写的作品中,已大大缩减了早期诗作的激情,流露出宁静、安详、克制的韵味。

1786年9月,他再也忍受不了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逃离魏玛,前往心仪已久的意大利。意大利浓郁的古典文化与他正在形成的新的文艺理想极为合拍。在这里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接受了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陆陆续续完成了早在魏玛从政时期已着手写作的一些作品,还写成了一些新作。“古典”时期的歌德完成了10多年前已有初稿的历史剧《艾格蒙特》(1775—1787),创作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1775—1789)等作品,在这些古代题材的作品中,作者放弃了以往“狂飙突进”式的激情,转而表现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富于理性的美学观的体现。

1789年法国大革命震撼了世界。这一年他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作品进一步表现了他的通过自我克制和与现实妥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在此期间,歌德还用诗体写成了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却不承认质的突变。

1794年,歌德在耶拿结实了席勒,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从此开始了相互合作的10年,开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1979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同时,两人还竞相写歌谣,1979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歌德在这10年间,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上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979)以及《浮士德》第一部(1806)等作品都是歌德在此期间完成的的重要作品。

19世纪以后欧洲乃至全世界各个领域的变化都能引起他的强烈兴趣,开始了第四阶段的创作。在这个时期歌德的艺术视野突破了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关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变化,并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思想。晚年的歌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的眼光,使其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和对世界的追求更加深入,创作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这期间,歌德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意大利游记》(1816—1867)、诗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27)、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

歌德研究现状

中国的歌德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还需要等到1902或1903年,诸如赵必振依据日人编本所作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可特传”(歌德传);但真正从德文译介,并对歌德有所体悟的恐怕要推马君武。从那时起,中国的歌德译介,逐步进入中国,并在现代中国 语境之中发挥了极大的资源作用。但较之篇幅庞大的歌德全集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同志仍需努力”。深以为憾的是,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歌德全集》,哪怕首先是所有作品的全集呢?但比较集中的成果可以参见两部《歌德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10 卷本《歌德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杨武能与刘硕良主编的14卷《歌德文集》。应该说是相对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学界的歌德译介成果,如果说前者还只是将之前的成果萃聚一处,那么后者的编辑思路则比较明确,更具参考价值,且收罗的内容也更多些。 至于研究状况,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译介工作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外国学的研究;但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歌德研究确实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在不断有所推进的。虽然陈铨在《中德文学研究》里,已有相当篇幅涉及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但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歌德。1936年,因为先后纪念歌德,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有关著作,如张月超的《歌德评传》、陈淡如编《论歌德》,但就其质量而言,尚非出类拔萃。在我看来,就1949年以前的学界状况看,歌德研究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二。《歌德之认识》全面展现了学界的相关研究,尤其在专题论述上“精彩纷呈”、“面貌多端”,不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得到足够重视,而且歌德与他国的文化渊源也得到梳理,诸如英国、法国等;但作为专门学问的开山者仍当推冯至的歌德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德论述》,虽然从今天来看,其不成熟性显而易见,但在中国现代学术开创时的筚路蓝缕期,能有这样的篇幅虽短却独发创见的歌德研究著作,已属难能可贵,无论如何,它为后人奠下了由此起步的重要基石。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歌德学院德语初级A1试题.doc

I. Diktat (5 P)听写 II. H?rverstehen (5 P)听力 1.Was ist die Frau da? 2.Geht Peter heute ins Theater? 3.Wo findet dieses Gespr?ch statt? 4.Wann f?hrt der Bus ab? 5.Wann ist die Tochter geboren? III. Kreuzen Sie die richtige L?sung an! (10 P)选择题 1.–_____ ist Ihr Name bitte?–Mein Name ist Schmidt. a)Wie b) Was c) Wer d) Wen 2.Man nett das Velo auch __________. a)das Auto b) den Bus c) den Zug d) das Fahrrad 3.Die Mutter ist in der Küche und _________ das Essen ins Wohnzimmer. a)holt b) nimmt c) bringt d) leiht 4. Wir fahren nach Hamburg. Der Zug f?hrt nur bis Frankfurt. Da steigen wir ________ . a) ein b) aus c) um d) an 5. Fr üher _______ er viel Geld, aber ______ Zeit. a) hat, keine b) hatte, kein c) hatte, keine d) hat, kein 6. – K?nnen Sie mir den Kugelschreiber mitbringen? –Ja, ich kann ________ mitbringen. a) Sie, es b) Ihr, sie c) Ihr, es d) ihn, Ihnen 7. H?ngen Sie das Bild ________ die Wand! a) über b) um c) auf d) an 8. Wie lange m?chtest du _________ Schweiz bleiben? a) nach b) in der c) in die d) ins 9. Haben Sie heute zwei Stunden f ür mich? – Nein, so _________ habe ich nicht. a) viele Zeit b) viel Zeiten c) viel Zeit d) vielen Zeit 10. – M?chtest du keine Pause machen? - _________, aber nicht jetzt. a)Ja b) Nein c) Nicht d) Doch 11.Welcher ist falsch? a) Jetzt ist es Viertel vor Zw?lf. b) Jetzt ist es eine Uhr. c) Jetzt ist es drei Minuten nach halb eins. d) Jetzt ist es zwanzig nach drei.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道德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道德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都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分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

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东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二)国外道德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视,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就当前来说,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道德教育虽然方式各异,但都相当重视。例如,与我国颇有渊源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从小学就开设“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来进行的,日本则实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歌德学院德语A1考试心得和技巧

歌德学院德语A1考试心得和技巧 A1考试技巧之(一)写作 5月27北京歌德顺利拿下A1,写作满分。可在考前两周我还不会写一个完整句子,只能怪自己太懒了。最后两周疯狂的练习写作. 先说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这个技巧也是歌德考前培训班上讲的。 1.对于熟悉的朋友和家人称呼可用Liebe Freunde,或者Liebe XX(名字)(Mutter、V ater...) ,开头写完后是逗号“,”正文另起一行,开头小写,这点和中文的不一样。结尾的祝福可以用Liebe Grü?e! 或者V iele Grü?e! 2.对于不熟悉的人,或者别家公司或酒店开头可以用Sehr geehrte/r Dame/ Herr, ( oder: Sehr geehrte Damen und Herren ) ( 前者为单数,后者为复数)结尾是Mit freundlichen Grü?!或者Viele Grü?e! 写作是十分,开头结尾写对了,一分就到手了。接下来是根据题目要求写三句话,30到40个单词,不能少于25个,只要写明白要求就可以了,不好逞能,多写多错多扣分。你去上考前培训班老师也会这样说。接下来这个写作是我们一次模拟题上,我们班没几个明白的。老师一讲全明白了: Aufgabe:Sie m?chten ein Praktikum im Krankenhaus machen.1Warum 2 V on wann bis wann ? 3 die Bezahlung Sehr geehren Damen und Herren, ich moechte ein Praktikum im Krankenhaus machen.Ich habe Zeit von 01.8 bis 30.8 .Wie viel Geld verdiene ich ? Vielen Dank! Viele Grü?e!(Mit freundlichen Grü?e!) Y ue 一般情况下题目的原话可以变个形抄上,第三个要求die Bezahlung 的意思是付钱、支付、工资、可以直接问“我的工资是多少?”我们之前背的单词只有“付钱”的意思,所以遇到这个写作要求,有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怎么付钱”的意思。这个题目是关于“实习” Aufgabe:Sie m?chen am Wochenende einen Ausfulg mit dem Auto machen,zusammen mit Ihrer Freundin Sylvia .Schreiben Sie eine E-MAIL an Sylvia .1 Wohin wollen Sie fahren? 2 Was soll Sylvia mitbringen? 3 Wo wollen Sie sich treffen ? Liebe Sylvia, am Wochenende m?chte ich einen Ausflug mit dem Auto machen.Ich will nach münc hen fahren .Kannst du Obst und Gemüse mitbringen ? Wir wollen uns im park treffen . Liebe Grü?e ! Y ue 题目的话还是可以变形后照抄,这个题目是“见朋友” Aufgabe:Sie sind krank und k?nnen morgen und übermorgen nicht zum Sprachkurs kommen. Schreiben Sie Ihrer lehrerin/Ihrem Lehrer :1 Wie lange k?nnen Sie nicht kommen ? 2 Warum k?nnen Sie nicht kommen? 3 Fragen Sie nach den Hausaufgaben. Sehr geehrter Lehrer , ich bin krank und am morgen und übermorgen nicht zum Sprachkurs kommen.Ich kann 2 Tage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琎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教育原理) 摘要:建立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生活德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遗传学为思想基础,脱型于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提倡以人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并使得这种道德最终回归生活之中。建立新的生活德育范式,树立生活德育观,并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实践生活德育理论是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道德生活生活德育 1.前言 近年来,学校德育形式化越来越严重,口号非常高昂,但是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德育界兴起了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生活德育理论。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己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识,生活德育理论是解决目前道德教育困境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总结和反思我国生活德育理论发展的成果和不足,对于指导和改革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2.背景 2.1对传统学校德育的批判 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理论和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其中传统学校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生活,这一观点已经获得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同。而对于传统学校德育脱离生活的表现或原因及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研究则各有各的论述 高德胜用“知性德育”概念来表示这种传统德育观念和模式。他认为,知性德育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知化的德育。而知性化则就是他对这种德育表现的总结,正是这种“知性化”割裂了德育与教育、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知德

与行德、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导致传统德育陷入困境。所以,他主张生活德育,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范式要由知性化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转换为生活德育模式。[1][2]唐汉卫认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想化,另外还表现为成人化和泛政治化等,所有这些形式的表现,都使德育从本质上脱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生活实践、脱离了活生生的人所持有的“生活世界”,而进入了另一个物化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世界。[3] 项贤明认为,学校德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脱节,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地讲授,而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因此,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4] 杜时忠认为,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十大矛盾之一。德育政治化指文革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时至今日,政治化德育的影响并未根本消除。因此,如何彻底扭转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这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5] 冯建军认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就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生动真切的体验,从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德育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根本不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德性品质。真正的德育是生活德育,而不是德育课程的德育。[6][7] 2.2生活德育的必要性 高德胜教授分析了“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生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生活的品性与生活中人的品性基本上是正相关系,或者说‘有道德的生活’对 [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9. [2]高德胜.学校德育范式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7). [3]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4(10). [4]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4,1(1)6-7. [5] 杜时忠.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0). [6]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12). [7]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歌德 一位非常伟大的天才

歌德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天才,虽然暂时我还没有非常系统地研读过他所有的作品,但从零零散散的阅读中,可以说一再的被他深刻的洞见与感知所折服。即使是爱克曼通过与歌德的交往所记录下来的只言片语,都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歌德谈话录》的过程颇是使我受感动的,不得不说这是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这其中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让我的对人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使我对爱国、人类自然、人生荣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个人集体、志向成才、读书学习、文学艺术的真正内涵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我认为,观览现今,歌德的几个观点实在是发人深省。下面我就把自己读到的某些有感触的片段摘抄下来,并谈谈感想与大家分享。 1828年3月11日歌德在与爱克曼的对话中说到:“天才和创造力很接近.因为天才到底是什么呢?它不过是成就见得上帝和大自然的伟大事业的那种创造力,因此天才这种创造力是产生结果的,长久起作用的. ”由此我们看出,歌德认为天才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哲学家们对天才的起因和特征和作用议论纷纷,见解也各有不同。叔本华认为:“天才的真正本领就是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叔本华的天才论因为与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以及悲观主义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夸大了非理性主义,以至于将天

才的灵光乍现看作近似于癫狂状态,从本质上看,他所说的天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孤力的存在。 歌德认为,“没有发生长远影响的创造力就不是天才。” 歌德认为天才的一下几个几个特征—— 第一:天才与创造力。歌德说:“每种最高级的创造,每种重要的发明,每种产生后果的伟大思想,都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都是超越一切尘世力量之上的。人应该把它看作来自上界、出乎意料的礼物,看成纯是上帝的婴儿”、“它(创造力)接近精灵或护神,能操纵人,使人不知觉地听它指使,而同时却自以为在凭自己的动机行事”。歌德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是来自神的礼物,其实这里和前面提到的歌德本身的无神论是有些矛盾的,他是晚年的时候也对此进行过认真反考。 第二:天才的衡量标准。歌德说“天才与所操的哪一行一业无关,各行各业的天才都一样,关键在于一种思想、一种发明或者所成就的事业是活的而且还要活下去。以文学为例,哥尔德斯密斯写的诗很少,在数量上不值一提,但我还是要说他是最富有创造力的,真是因为他的少量诗有内在的生命,而且还会持久。”歌德认为衡量天才的标准是有所创造,而创造的须对人类发生有益的影响而且有持久性。 第三:天才的体制基础。歌德认为:“天才跟它的身体基基础油关系,一个人是投胎生的还是晚胎生的,是父母年轻力壮时生的还是父母衰弱时生的,并一样。以拿破仑为例:拿破仑出生时母亲才十八岁,父亲二十三岁,父母都身强体壮,对他的体格很有好处。杰罗姆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德语歌德学院欧标B2施行规定

GOETHE-ZERTIFIKAT B2 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施行规定 Stand: 1. Oktober 2014 2014年10月1日版 Zertifiziert durch 认证方

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施行规定 2 / 11 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zur Prüfung GOETHE-ZERTIFIKAT B2 Stand: 1. Oktober 2014 GOETHE-ZERTIFIKAT B2 考试施行规定2014年10月1日版 Die Durchführungsbestimmungen zur Prüfung GOETHE-ZERTIFIKAT B2 sind Bestandteil der Prüfungsordnung des Goethe-Instituts in ihrer jeweils aktuellen Fassung. GOETHE-ZERTIFIKAT B2考试施行规定是最新版歌德学院考试规范的组成部分。 Die Prüfung GOETHE-ZERTIFIKAT B2 wird vom Goethe-Institut getragen. Sie wird an den in § 2 der Prüfungsord-nung genannten Prüfungszentren weltweit nach einheit-lichen Kriterien durchgeführt und bewertet. GOETHE-ZERTIFIKAT B2考试由歌德学院研发完成,在考试规范§ 2所述全球各考试中心,依照统一标准施行和评判。 Die Prüfung dokumentiert die vierte Stufe – B2 – der im Gemeinsamen europ?ischen Referenzrahmen für Sprachen (GER) beschriebenen sechsstufigen Kompetenzskala und damit die F?higkeit zur selbstst?ndigen Sprachverwendung. 此考试记录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GER)六级语言能力中的第四级,B2,即独立使用语言能力。 § 1 Prüfungsbeschreibung § 1.1 Bestandteile der Prüfung Die Prüfung GOETHE-ZERTIFIKAT B2 besteht aus folgenden obligatorischen Teilprüfungen: ?schriftliche Gruppenprüfung, ?mündliche Paar- oder Einzelprüfung. § 1 考试描述 § 1.1 考试科目 GOETHE-ZERTIFIKAT B2考试由以下规定科目组成:?团体笔试, ?双人或单人口试。 § 1.2 Prüfungsmaterialien Die Prüfungsmaterialien bestehen aus Kandidatenbl?ttern mit Antwortb?gen (Lesen, H?ren, Schreiben), Prüferbl?ttern mit den B?gen Schreiben – Bewertung, Sprechen – Bewer-tung, Schreiben – Ergebnis, Sprechen – Ergebnis und dem Bogen Gesamtergebnis sowie Tontr?gern. § 1.2 考试材料 考试材料包括带有答题卷(阅读、听力、写作)的考生版试题、带有评分成绩表的考官版试题(写作评分表、口试评分表、写作成绩表、口试成绩表),成绩总表以及录音媒体。 Die Kandidatenbl?tter enthalten die Aufgaben für die Prüfungsteilnehmenden: ?Texte und Aufgaben zum Prüfungsteil LESEN (Aufgaben 1–4); ?Aufgaben zum Prüfungsteil H?REN (Aufgaben 1 und 2); ?Textvorlagen und Aufgaben zum Prüfungsteil SCHREIBEN (Aufgaben 1 und 2); ?Textvorlagen und Fotos mit Aufgaben zum Prüfungsteil SPRECHEN (Aufgaben 1 und 2). 考生版试题包括考生用题: ?阅读部分的文章及题目(第一至四大题); ?听力部分的题目(第一和第二大题); ?写作部分的文章及题目(第一和第二大题); ?口试部分的文章、附问题的照片(第一和第二大题)。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

移民区小学德育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移民 “移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迁移到外地或外国落户的人”①,显而易见,移民有国内移民与跨国移民之分.然而因对国内移民的研究甚少,所以造成了人们对“移民”即指“跨国移民”的错觉。其实《辞海》对于国内移民早有界定:“在一国内部、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人口迁移有特定的含义,即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迁移,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流动。”① 2、德育 ⑴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⑵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国内外对移民区小学德育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E.Barenes)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M.Schallengberger)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本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Maoaulay)和瓦金斯(Watins)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Hartshorne)、梅(May)以及马勒(Maller)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最新国内外德育现状35597

国内外德育现状 宁波光华学校曹秋生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既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共组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等的研究,并且从这些研究内容中也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但是仍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以至于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大多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校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歌德研究综述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 学号:1102405024 姓名:李华峰 歌德研究综述 一、作家生平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 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

民间文学。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他出生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他虽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能力有才华,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严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半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深深体验到自己的软弱无力,维特看不到希望,爱情无望,事业上又走投无路,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生价值,最后选择的自杀。他的自杀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对改变当时德国的一种绝望心情。揭露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维特的思想和命运,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