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已定名的有110万种,至少占动物总数目的75% 。
节肢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很广,海洋、湖泊、土壤、地面、空中以及动植物体内均有分布,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和气候。
节肢动物的大小差异也很悬殊,小到几微米,大到几米,大多数节肢动物是营自由生活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节肢动物之所以种类多、数量大,这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一、身体异律分节,附肢也分节。
节肢动物身体异律分节现象高度发展,体节愈合,有些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
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昆虫分头、胸、腹三部分,甲壳动物分头胸部和腹部,有的则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异律分节的结果,使身体明显地分为各个部分,器官系统趋于集中,机能亦相应地分化,身体各部分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头部主要是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胸部主要是运动,腹部则与生殖关系密切。
身体分工,使器官系统的构造更为复杂化,使节肢动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
节肢动物的异律分节是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进步性特征。
节肢动物的附肢不同于环节动物的疣足,它是分节的。
不仅各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而且附肢与体壁之间亦有关节,这大大增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节肢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增强。
附肢的原始类型为双肢型,进化过程中又发展出单肢型附肢。
双肢型附肢的基本模式单肢型附肢双肢型附肢
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附肢又有许多的特化。
二、具外骨骼
环节动物具有角质膜,很薄很软;软体动物的贝壳为钙质,仅起保护作用而与运动关系不大。
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与它们不同,从结构上看,它可以分为几层:
昆虫甲壳动物
上表皮层为致密的蜡层,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外表皮层因钙质沉积而形成坚硬的骨片,因而坚硬,内表皮主要含有几丁质,富有弹性。
因此表皮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身体的体形,保护虫体免受化学或机械损伤。
上皮为活细胞层,向外分泌外骨骼,向内分泌基膜。
外骨骼不仅具有保护的功能,而且与节肢动物的运动
有密切的关系。
节肢动物的肌肉附着在
外骨骼上,在肌肉收缩是起杠杆作用,
从而产生相应的运动。
从功能上讲节肢
动物的外骨骼与脊椎动物的骨骼相类
似,但它来源于外胚层,而脊椎动物的
骨骼来源于中胚层。
由于外骨骼一经分泌形成就不能再继续扩大,这样造成了节肢动物生长的障碍。
于是相应地出现了蜕皮现象。
蜕皮:肢动物的身体长到一定的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
在新皮未骨化之前,大量吸收水分和空气,迅速扩大身体。
这种现象即称为蜕皮。
蜕皮是在激素的控制下进行的。
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龄期,计算虫龄是蜕皮次数加1。
刚刚孵化的幼虫为一龄期,蜕一次皮即为二龄幼虫。
蜕皮时,上皮分泌一种酶,溶解掉具有几丁质的内表皮,使上皮层与上表皮和外表皮等外骨骼分开,同时上皮层又分泌形成新的表皮,并把旧皮裂开,虫体钻出,这时虫体大量的吸收空气和水,身体迅速膨胀生长。
另外,蜕皮过程中,虫体的血压也增高,促进新皮层的生长,同时对维持体形也有很大的作用,蜕皮在幼虫期比较频繁,到了成虫以后,大多无蜕皮现象,这并不是说它已经停止生长,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在继续,虫体体积却不再增加。
具有几丁质外骨骼是节肢动物具广泛适应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陆地上生活的高度适应,这是其它无脊椎动物所不及的。
三、肌肉系统
节肢动物的肌肉成束,而且互相拮抗(伸肌与屈肌),而且肌肉附在外骨骼上,这样的肌肉收缩有力迅速。
蚯蚓的环肌收缩需要0.3-0.5s,甲壳动物的腹肌为0.195s,昆虫的飞翔肌则为0.025s。
四、混合体腔(mixocoel),也成为血腔(haemocoel)
已经学习过假体腔(原腔动物门),即为囊胚腔。
真体腔(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在真体腔的发生过程中,也是按节由中胚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而是形成生殖、肾和围心腔,囊外的囊胚腔与囊内的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mixocoel)。
节肢动物为开管式循环,因此混合体腔中又充满血液,因此又称
为血腔(haemocoel)。
开管式循环具有较小的血压,所以在折断附肢时不会引起大量失血,遇到敌害折断附肢是节肢动物的本能。
这也是节肢动物的一个很好的适应性。
第二节分类
有鳃亚门(Branchiata):多水生,用鳃呼吸,1--2对触角。
三叶虫纲,甲壳纲
有螯亚门(Chelicerata):水生或陆生,书鳃或书肺呼吸,无触角,第一
对附肢为螯状。
肢口纲,蛛形纲
有气管亚门(Trachnoida):多数陆生,气管呼吸,1-2对触角。
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第三节三叶虫纲 Trilobita
全部为化石种类(展示化石),生活在具今6亿--2亿年前的寒武纪—二迭纪,种类大约有4000种。
身体扁平,背部有两条纵走的背沟,将身体分为三叶,因此称为三叶虫。
身体分头、胸和腹三部分,胸部和腹部节数不定,头部外面具有一个半圆形的头甲,其两侧各有一个复眼。
除第一对须状触角和腹部最后一节无附肢外,每一节均具有一对附肢,为典型的双肢型(内肢节分为7节)。
三叶虫幼虫发育时,在头和已具有的几个体节之间不断增加体节数目,发育中要经过数次的蜕皮。
它在系统演化中有重要意义。
根据他原始性的附肢、体节数不定而随发育增加来看,它是较原始的节肢动物。
另外它的附肢内肢节分为7节,与某些甲壳动物相同,说明与甲壳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肢口纲动物发育过程中有三叶虫期,说明它与肢口纲又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对于地质学上地层的鉴定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甲壳纲Crustacea
一、一、代表动物—日本沼虾
1、外形:体长而侧扁,雌雄异体,雄小雌大。
生活时体略透明,体壁下具有色
素细胞,幼体全身具褐色斑点,成虾具有淡棕色斑点。
色素细胞的扩大或缩小可以调节体色,色素细胞扩大,体色加深,反之变浅。
当加热时,组成色素的蛋白分解沉淀,而虾红素由于熔点高而不能熔化,因而析出,呈红色。
沼虾身体共20体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13个体节(头5胸8)愈合而成,外被一坚硬的头胸甲;腹部由7节组成,各节之间有膜质关节将各节的外骨骼连接在一起,因此沼虾能够伸屈自如。
最后一节无附肢,它与腹部第六节的附肢共同形成尾扇。
头胸甲的前端具有一额剑,上下缘均具有短棘(额剑很硬,食用时剪去,否则会刺破口腔),额剑两侧有一对复眼,其后接一可以活动的眼柄。
除尾节外每一体节都有一对附肢,沼虾的附肢为双肢型。
但由于适应不同的功能而有所变化。
头部具有5对附肢,第1、2对附肢为触角,第1对小触角司身体前部的感觉,其基部具有司平衡的平衡囊,此外小触角还有嗅觉的功能;大触角具一长的触鞭,司身体两侧和后部的感觉。
沼虾的排泄器官触角腺位于第二对触角的基部。
三对颚,位于口周围,大颚坚硬,具有切齿臼齿,用来切磨实物;第一小颚原肢呈薄片状,很小,用来抱握食物;第二小颚的外肢节发达呈片状,用来煽动水流,利于呼吸和摄食。
胸部有8对附肢。
3对颚足内外肢均存在,一般内肢节分5节,细长,上有刚毛,外肢节为薄片状;5对步行足细长,外肢很小,前2对步足末端呈钳状,后3对为爪状。
步足具有捕食和运动的功能。
胸部8对附肢均具有鳃的结构。
腹部附肢6对,前5对为游泳足,原肢节1节,内外肢发达,第6对内外肢均为片状,尾节不具有附肢,它与第6对附肢共同构成尾扇。
2、内部构造
1)1)体壁与肌肉:
外骨骼很坚硬,具有钙质沉积。
肌肉主要为伸肌和屈肌两大部分。
互为拮抗,腹部屈肌特别发达,背部伸肌则不发达。
沼虾前进是靠腹部附肢的划动,向后运动则依靠发达的腹屈肌,屈肌收缩时,沼虾快速屈体,尾扇把水推向前方,使身体快速后退,但伸直时却比较
慢,因为背肌不发达。
2)2)消化系统:分为前、中、后肠,其中前肠和后肠来自外胚层,中肠来自内胚层。
前后肠由于外胚层内陷,具几丁质膜。
前肠:口:位于两大颚之间,前方有一上唇片,后方有二下唇片
食道:很短
胃:可以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前者壁上具有几丁质的齿,借肌肉与体壁相连,称为胃磨,后者具有刚毛,有过滤的功能中肠:有肝管开口,主要吸收,在胃和中肠之间有盲肠。
后肠:很长,后端在尾节处膨胀为直肠,有肛门
腺体:肝胰脏
3)3)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比较复杂。
心脏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分,有3对心孔,背方一对,两侧各有1对,心孔具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由心脏发出6条动脉,动脉分支为小动脉,然后后流入组织间的血窦,汇集到胸部腹面的胸血窦,通过入鳃静脉在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后,由出鳃静脉进入围心窦,经心孔将血液送回心脏。
由于沼虾的血液只含有血青素,故而血液是无色的。
围心窦心脏动脉
出鳃静脉(组织间)血窦
入鳃静脉胸血窦
4)呼吸系统:以鳃呼吸,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腔内。
鳃是由皮肤内突形成的半管状细微分支物,从结构上讲,沼虾的鳃称为羽状鳃,中央为一鳃轴,由此向两侧生长出分支状的鳃丝,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在鳃轴中通过。
海水经鳃腔的游离端和附肢的缝隙进入鳃腔,与鳃接触进行气体交换。
一般来说,水生生物都有使气体快速通过起呼吸器官的结构。
沼虾第二小颚外肢颚片的拨动具有这一功能。
5)5)排泄系统:幼体与成体的排泄器官不同,幼体以颚腺进行排泄,在第二小颚基部。
成体以触角腺为排泄器官,在大触角基部,由腺体部和膀胱部构成。
由于腺体一般呈绿色(鸟氨酸),因此又称为绿腺。
排泄孔开口在大触角基部的乳突上。
6)6)神经系统:沼虾的神经系统类似于环节动物,由脑、围食道神经、食道下神经、胸神经节和腹神经索构成,不同的是神经节更趋于集中。
7)7)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可以从外形上确认:雌性在第4、5步足之间有一椭圆形的结构,当中有一纵开口,称为受精囊。
雄性第二对腹部附肢的内肢节左右合抱形成一槽状的结构(为透明片状),为交接器。
雌性具有卵巢一对,位于身体背部,围心腔腹面,消化道上方,纵贯全身,
并在侧面下垂,最后由输精管开口于第3对步足基部的雌孔。
雄性具精巢一对,位置与卵巢相当,输精管细长,在近雄孔处膨大为一储精囊,雄孔位于第5对步足基部。
二、甲壳纲的特征
1、头胸部和腹部。
2、双肢型附肢。
3、鳃呼吸,颚腺或触角腺排泄。
4、发育过程经多种变态。
三、甲壳纲重要类群
枝角类水蚤:背甲包裹除头部以外的其他各部,夏季以孤雌生殖,冬季进行有性生殖.
桡足类剑水蚤:末端具尾叉,雌性腹部常挂一对卵袋.
蔓足类藤壶:体外具有石灰质的壳板,附肢可以伸出到壳的外面捕捉食物,多成群固着在岩石上。
研究发现藤壶可以分泌由氨基酸和氨基糖合成的一种黏合剂,它黏着时不需要干燥和清洁的表面,可以粘合石块、木材和钢铁,但它的缺点是不能粘合铜和含汞的东西.所以常常在船只的外面的油漆上掺入汞的化合物,但这又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危害.科学家们正在计划制造一种无毒的防护漆.
十足类:
游泳生活类日本沼虾:为淡水虾,经济价值较高.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海产资源,因为在北方市场上常成对出售.
爬行生活类
长尾类龙虾:是现存虾类最大的一种,体长40厘米,体重1000~1500克,有的个体可达10000克以上,产于我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螯虾.
短尾类三疣梭子蟹:头胸甲侧缘具有两个较大的棘,呈梭状,有三个突起,故得名,为海产的食用蟹
异尾类寄居蟹:俗名"白住房",为海滨的清道夫之一.身体一长大就换壳,数量多,经济价值不大.
第五节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种类不多,分布狭窄孤立,为濒于灭绝的动物。
经济价值不大,但由于该纲动物兼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因此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
以栉蚕为例:
1)身体柔软蠕虫状,体型不具有外骨骼,只具有角质层,并具有环纹。
2)胸部附肢不分节
3)肌肉不成束
4)后肾管按节排列
1)头部具触角一对和大颚,为附肢特化而来的
2)附肢末端具爪
3)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心脏为管状,具有心孔。
4)气管呼吸
第六节第六节多足纲Myriopoda
身体呈蠕虫状,分节明显,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具有触角一对,集合眼一对(它由许多单眼丛生在一起构成的,不能视物,只能感光)。
用气管呼吸,但没有气门这样的关闭结构。
因此生活环境为潮湿的地方。
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蜈蚣:体背腹扁平,头的触角较长。
蜈蚣为肉食性,颚发达,具有大颚
一对,小颚二对,躯干部第一对附肢为颚足,十分发达,在基节上有齿,可以帮助咀嚼。
它的足的顶端有毒腺的开口,用于杀死猎物。
毒液可以入药,蛇药
的成分就有蜈蚣的毒汁。
蜈蚣生性凶猛,即使遇到身体很长的蚯蚓也一口咬住,同时注入毒液,很快就能把蚯蚓杀死并吃掉。
蜈蚣咬了人以后,可以引起伤口肿胀,十分疼痛。
蜈蚣体节数可以从十几节一直到100多节,蜈蚣每一体节具有气
孔一对,附肢各节亦有一对(因此蜈蚣又称为百足虫)。
躯干最后两节没有附肢。
蜈蚣生殖腺为单个,生殖导管到身体后端分为2支,但开口只有一个。
马陆:体呈圆桶形,头部触角短小,大颚一对,小颚一对。
马陆为植食性。
马陆躯干部又可以分为胸部和腹部,前4体节为胸部,第一体节无附肢,其余3个体节各具有一对附肢。
腹部每体节有2对足,气门亦具有2对,生殖腺成对。
马陆不具有毒腺但其体内具有臭腺,遇敌害时,可以释放出难闻的气体,身体可以卷曲成球。
第七节昆虫纲Insecta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类群,约占节肢动物的94%,已定名的约有100万种。
而未定名的种类要高于这个标准3倍。
昆虫分布很广,大多数种类可以飞行,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行的类群,有些种类可以迁徙飞行,因此,在生存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由于大多数昆虫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传播花粉,传播疾病,蜂蜜等),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研究得最为深入的类群。
昆虫纲的特征主要为: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附肢,因此昆虫纲又称为Hexapoda,Hexa-为six的意思,-poda为foot的意思。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翅膀。
一、代表动物----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东亚飞蝗是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多危害禾本科植物,历年来造成过许多灾害。
解放前3-5年就爆发一次蝗灾,蝗虫飞行时,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大片的庄稼仅剩一条光杆。
蝗虫主要发生地为潮湿的沼泽地带,通过对飞蝗的栖息地的研究和合理化改造,破坏了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基本上控制了蝗灾。
1、外形:身体黄色或黄褐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雌大雄小。
1)头部:由6个体节愈合形成的,外面具有一坚硬卵圆形的头壳,头壳上有一些线和缝,把头壳分为以下几部分:唇、颊、额、顶。
头部是蝗虫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头部的第一、三对附肢退化,第二对为触角,第四——六对附肢分别为口器的上颚、下颚和下唇。
①①触角:一对,位于两个触角窝上,触角分为三部分:
最基部的一节为柄节,支持着上面的各节,短粗;其余的部分为梗节和鞭节,蝗虫的触角为丝状,上下粗细变化不大,具有感觉的功能。
蝗虫在前进时,触角不停地摆动。
触角不仅可以帮助它探明食物和身体前面是否有障碍物,还有寻找配偶的功能。
触角上有许多感受器,它可将兴奋经触角中的神经传到脑神经。
②②单眼3个,复眼1对。
复眼是由无数的小眼组成的。
小眼的外面为集
光部分,包括角膜、晶体、以及角膜色素细胞。
角膜和晶体是集光的两
个透镜,用来透光和折光。
小眼的里面为感光部分,有视杆、视觉细胞和
网膜色素细胞构成。
感光部分将集光部分收集到的光线传到神经,色素
细胞吸收多余的光线,防止小眼之间相互干扰。
这样,每个小眼可以形
成点的影像,一个个点的影象嵌合成完整的象。
蝗虫的复眼不能调节焦距,
因此只能分辨近处的目标,但由许多单眼构成的复眼可以根据目标从一个
小眼到另一个小眼所需的时间判别运动物体的速度。
单眼的构造与小眼的构造不同。
③③口器为咀嚼式口器,由五部分组成。
上唇:一个,与唇基相连,为口器的上盖,内壁具有毛和味觉器,可防止食物外落。
可以上下活动。
上颚:一对,坚硬,分化为齿状的切齿和磨盘状的臼齿。
取食时先用切齿切碎食物,后用臼齿磨碎食物。
上颚可以左右活动。
下颚:一对,由内颚叶、外颚叶和外颚须等组成,内颚叶可以帮助上颚撕碎食物,外颚叶可以阻止食物滑落以来抱握食物,颚须可以感触食
物。
下唇:一个,为口器的底板,可阻止食物的滑落。
下唇须可以活动,能感触食物。
舌:为狭长的囊状结构,上面着生有许多毛和感觉器,司味觉,并有搅拌的功能,舌底部有唾液腺的开口。
取食时,上下唇形成一个空腔,上下颚可以活动——切碎和咀嚼食物,然后在舌的帮助下将咀嚼碎的食物送入肠内,下颚须和下唇须不断活动来感触食物。
2)胸部
由3个体节组成,分为前、中和后胸三部分。
每节着生一对足,分别称为前、中和后足,在中胸和后胸的背部分别着生1对翅,称作前翅和后翅。
胸部的外骨骼可以分为背部的背板、侧面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前胸背板十分发达,呈马鞍形,两侧向下延伸,侧板则退化为一小片。
中胸和后胸的外骨骼中,背板常分为几小块,侧板正常,腹板中、后胸愈合。
胸部具有两对气门,第一对在中胸侧板与前胸连接的薄膜上,为前胸背板遮盖,第二对在中胸足的基节窝上方。
①翅: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
静止时,膜翅折叠,藏在前翅下面。
翅是体壁向两侧延伸形成的囊状外突,只是在发育过程中两层完全愈合并且沿气管增厚形成翅脉。
②足:足为单肢形附肢分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胫节上具有棘,跗节分为3节,底部具有肉垫,前跗节有一对爪和一个肉垫。
前、中足腿、胫节细长,适应于步行。
后足腿节粗壮,胫节细长,为跳跃足。
跳跃时胫节藏于腿节下方,然后突然伸直,跃起时可达体长的十几倍。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背腹板发达,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膜质部分,附肢退化为外生殖器。
各节之间以膜相连,所以腹部可以伸缩、弯曲。
第1腹节两侧具一对薄膜状的结构,为听器。
腹部1-8腹节各具有一对气孔,加上胸部的2对,共具有10对气孔。
10、11节之间有一对尾须,由第11节附肢形成。
9、10节背板变狭,第11节背板盖在肛门上,成为肛上板,其下为侧板。
雌性第8腹板延长,末端形成沟状弯曲弯向背面,称为导卵器。
体末端具产卵瓣,有背、腹和内瓣构成,很坚硬。
产卵之前可以挖穴,然后腹部伸长插入穴内产卵。
雄性9腹板延长形成下生殖板,在下生殖板的背面还包着阴茎和抱雌器,平时不外露。
2、内部解剖
表皮外表皮
1)体壁:内表皮
上皮
基膜。
有的体壁向内突,形成所谓的“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和支持其它器官。
头部表皮内突,支持头部的口器,同时支持消化管前端;前胸背板内陷,与翅的飞翔有关,胸部腹板内陷,为足的肌肉提供附着点(骨骼肌,细胞与组织的实验)。
2)2)肌肉:为横纹肌,收缩力强。
(头部有134束肌肉)。
3)3)消化系统:飞蝗为杂食性,消化系统发达,
前中后肠
口、咽、食道、胃回肠(大肠)、结肠(小肠)和直肠。
素囔和砂囔(前胃),贲门瓣
唾液腺、
砂囔肌肉发达,具几丁质的齿,可磨碎食物。
可以防止粗大食物进入胃内,另外也可以防止中肠食物倒流。
中肠是消化和吸收的地方,具有6对胃盲囊。
4)4)呼吸系统:气管呈网状,遍布全身各处。
气管是体壁内陷形成的,因此其结构与体壁相似,只是内外层次相反。
气管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以起支持作用,保持气管的形状,使气流通畅。
蝗虫的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一个纵行的主干,上面有10对气孔开口到体外。
气孔具有关闭装置,胸部气孔进气,腹部气孔出气。
由主干发出分出侧支,侧枝又不断发出分支,最后伸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气管的末端为盲端,在有些部位,尤其在消化道背部,气管膨大为囊,里面无几丁质丝,容易膨胀收缩。
既可以储存气体,又可以调节浮力,昆虫的氧气运输不需要血液参与,而是由气管直接输送到全身各处。
这是由于昆虫体积小、气管发达,这种输送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5)5)血腔和循环系统:混合体腔为两个肌肉质的隔膜分割为三部分,里面常充满血液,背血窦有心脏和动脉,称围心窦。
围脏窦有消化管、生殖腺、
马氏管等。
腹血窦有神经通过,称为围神经窦。
为开管式循环,在围心腔中有一条背血管,分为大血管和心脏两部分。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共有8个心室,每一心室有心孔一对,心孔上瓣膜。
在心室之间围心腔两侧有翼状肌,控制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心室收缩,心孔关闭,血液流向大动脉,流入头部,然后再流向胸部、腹部。
由于腹膈的波动,大部分血液进入腹血窦,经腹隔上的孔隙进入围脏窦,经背隔上的空隙进入围心窦。
开管式循环的血压和大气压差不多,附肢丢失后不会失血太多。
6)6)排泄系统:为外胚层来源的马氏管。
马氏管因种类不同而在数目上有差异,一端开口在中、后肠的交界处,一端游离在空腔中,收集废物,经直肠排出体外,排泄物为尿酸,这也是适应于陆生生活的。
7)NS:
a)CNS:脑、围食道N、食道下N节、胸N节、腹N索构成。
胸部第3对N节是由胸III、腹I-III愈合形成的,因此比较大。
腹部共有5对,分别位于腹2、4、6、7、8腹节上。
脑部有一对视叶,很发达,由它发出N到复眼和单眼,脑还发出N 到触角。
昆虫的交感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也比较发达。
b)感官:
机械:触角(触觉)、听器
化学:化学感觉末梢(触角嗅觉、外激素)、舌;等
光学:单眼、复眼
8)生殖系统:
雌性:卵巢一对,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由许多卵巢小管组成,每一卵巢小管的背端具一端丝,汇合成长的悬韧带向前伸,在中、后胸之间与体壁相连,用来固定卵巢的位置,卵巢小管的腹端开口到侧输卵管,侧输卵管汇合为中输卵管,末端连于阴道,开口于导卵器基部。
在阴道背面有一个受精囊管,末端膨大成受精囊,可以储存精液,在每一侧输卵管的前端具有一个弯曲的管状腺体,为副性腺,能分泌粘液把卵结成卵带。
在产卵的季节,侧输卵管的前端往往膨大形成卵萼,是贮存卵的地方。
雄性:精巢一对,亦具有悬韧带,输精小管----输精管----射精管,在射精管的前端有一对贮精囊和两束副性腺丛,副性腺分泌物有利于精子游动。
雌雄在8月交配,在受精囊贮存并完成受精。
雌性将产卵器插入土中产卵,一般70个左右的卵结在一起形成卵带,第二年春天孵化出蝗蝻,在7、8月份产卵,9、10月份死亡。
二、昆虫纲分类:
1、基本依据
1)触角有三节组成:柄、梗、鞭。
柄节可以在触角窝内转动,鞭节可以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