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赵雄辉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明确大学生中谁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困难何在,弱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393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问卷调查表,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特征、现状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
本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资助研究》(立项编号0406025)的阶段性成果。
自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并提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以后,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大量增加。
在教育领域,不仅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也开始探讨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特别是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所谓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他们往往是由于某些障碍、能力缺陷,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境艰难。
有经济上的弱势、政治上的弱势、心理上的弱势、交往上的弱势等。
社会学中认为,当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时,这一部分人则属于弱势群体。
并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如与健康人相比,残疾人是弱势;与主流文化群体比,亚文化群体是弱势;与发达城市相比,边远农村人群是弱势。
有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得以重视的。
有人提出“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认为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和心理方面,而导致他们弱势是由于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假设哪些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才是弱势群体成员,把他们从广大的大学生中找出来后,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具有的特征,获得对弱势大学生的新的认识,确定弱势群体学生的衡量标准,为寻求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
为了从大学生中找到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并了解他们,我们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办法,再辅之以访谈,这样既能得到一些描述数据,又能走入他们的中间,得到一些实际的现状情况,听到他们真实的看法。
1.研究对象
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抽取13所学校的全
日制在校大学生1467人,其中男学生653人,女学生814人。
各层次抽样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是文科班级,导致女生比例偏大。
样本中分年级具体数据如表2。
四年级的学生抽样比较少。
但一年级已经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三年级也即将进入“准大四”状态,所以样本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特征。
抽样学生的来源地如表3。
934人,占63.7%。
2.调查工具
为了制定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首先在3个学校召开了3次学生座谈会,共30个学生参加,初步了解学生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看法,并制定调查初表后,又到一所本科大学和一所专科学校共抽40名学生进行了试调查,同时选择了8名同学进行了访谈,对调查答卷初步分析后,进一步调整了调查表和访谈的问题,确定了调查工具。
调查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是否学生干部),经济状况(如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多少),学习困难程度,与老师、家庭成员、同学的关系密切程度,学习、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情况,关于弱势学生是否有性别差异的看法等;另外还有学生对获得救助的特别权利期待,对帮助弱势大学生的希望与建议方面的问题。
调查表分选择题(17个)、排顺序(6个)、判断题(2个)、问答题(5个)共计30个问题。
3.调查方法
调查过程一般是课题研究人员与学校或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联系,确定调查对象的抽样原则,之后,在学生课间或自习时间让学生花约20分钟填写问卷调查表。
从回收的有效答卷看,学生对选择题、排顺序题、判断题作答是比较
认真的,但许多学生没有回答问答题。
访谈提纲共10个问题,供与学生个别谈话或几个学生一起座谈时参考使用。
如:“你觉得在你们同学中间存在弱势群体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弱势群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觉得来自农村的同学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在学习压力、信心、意志、能力方面有差别吗?农村同学中弱势者比来自城市的多吗?”在访谈中大学生们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晚上到教室随机抽取自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基本上都能高兴地接受,很愿意交谈。
有的同学还主动提出要一些调查表去给其他同学填写。
4.统计方法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对调查问卷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1.自认为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员的约占在校大学生的四分之一。
在被调查的1467人中,有393人认为自己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占26.8%;1074人认为自己不属于弱势群体,占73.2%。
2.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分布与学生的来源地有关系,与学生所在年级、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相关性不大。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393名学生中,一、二、三年级弱势人数占本年级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7.1%、26.8%、27.9%,各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生源来自农村、中小城市或县城、大城市的弱势学生人数占同类来源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2.0%、18.9%、18.6%,可见农村来的学生中弱势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来的学生;所学专业按法学(社会学)、人文科学(文、史、哲)、理工类、其他四项计算,各项中的弱势学生占同类样本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5.2%、25.3%、27.0%、21.8%,其中法学专业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偏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按是否当学生干部分,学生干部中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占24.2 %,非学生干部中弱势学生占21.5%,差距不算大。
3.经济困难是大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第一位的原因。
从数据分析、调查表的问答题部分学生的回答和个别访谈都表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成员。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393人中,平均每月的生活(主要指吃、穿、购必须学习用品)费用在150元以下的占5.3%,150---300元的占37.2%;17.8%的学生认为“相对周围的同学,自己的经济状况处于劣势地位”;在6项“自己的压力来源由强到弱排队”答案中,经济困难位于第一位的占 26.0 %,位于第二位的占11.4%,两项共计37.4%;“在学校遇到困难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方面将经济困难排第一位的占26.2%,排第2位的占18.5%,两项共计占44.7%。
而认为自己不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中,每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也有2.0%,经济状况很不好的占5.0%,经济不好的占21.7%,感觉经济压力是自己第一压力的占11.3%。
可以推出,在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中经济困难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意味着有的学生虽然贫困,但却是自强的。
在问答题“你认为大学生中哪些人属于弱势群体,你的依据是什么?”的答案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了“经济贫困的人”、“家境贫寒的人”之类的观点。
学生们写道:“经济困难者,生活困难,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严重缺少各种辅助资料”;“家庭困难,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我无能为力,贫困使
我在学业和挣钱之间挣扎”;“象我就是弱者,原因就是穷”;“贫穷就急于找工作,没有远大志向,胆量也小,害怕失败,经不起打击”;“贫苦学生与有钱子弟有心理上的差距,在学习条件、生活、交往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弱势大学生大多是经济困难者。
我因为从小就处于经济困难的环境中,教育受到很大的局限。
比如,见识不如其他人广,很多能力不如其他人强。
到大学,由于经济困难,学习和食宿居住条件上不去,心理总感到与别人有差距,不好接近别人”;“学费给我带来的压力过大,经常想这个事情,造成心理负担也很重,导致学习能力难提高,又害怕就业不到,花了那么多钱,还不了帐”;“我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从小自己想学的就没有钱和时间学,到了大学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心理有压力,但学习的欲望很强,又没有学习条件,交不起参加学习的费用”;“我是贫困生,因为没有钱,连期末考试都不可以参加,还有什么比钱重要的呢!什么道德伦理去一边死吧!”这些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说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绝大多数自己心理上把自己归属到弱势群体的队伍中,也与以往管理者的认识和假设基本一致。
在访谈中,反映自己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经常低沉,觉得无可奈何。
一位大3的女学生,由于是同房间中最困难的,没有零花钱,没有化装品,心理难受,不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成多疑,恐惧,总以为别人要害她,经常性头痛,又没有钱治疗,准备休学回家算了。
4.与老师或同学的人际关系疏远、有心理障碍,综合能力不强或整体素质不满意,都是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重要理由。
在393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中有23.7%觉得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很疏远,24.9%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疏远,两者合起来接近一半;有9.7%的觉得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很疏远”或“疏远”;21.9%的学生觉得“相对于周围的同学,自己的心理素质处于劣势或不好”;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7.4%的学生“很不适应”,15.8%的学生“不适应”。
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带来学生的心理压力,缺乏自信心,容易自卑、自弃。
所以许多学生感觉到人际关系处理困难是影响自己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学生写道:“我总是畏手畏脚,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看不起,很孤立”;“过多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让我心理很不平衡,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缺乏自信,受不到人尊重,表现出自卑”;“孤立,脱离集体,自闭,在心理上觉得不如别人,感到自己没有作为,从而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人交往”;“我与别人交往有困难,不善于表现自己,容易被人误解”;“我自己对自己不自信,不开朗,日子过得很难,感到苦恼,烦躁”。
一位学生说“我这样的人就是弱势群体的人,要money,没有;要长像,冒得;论海拔高度太低;问才华,为零,字写的吓人,朋友少,体质差,身上的缺点太多了。
”一位大学3年级女生说:“我是来自农村的,入学以来一直尽力靠自己勤工俭学养活自己,也多次获得优秀奖学金,还向学校成功申请了助学贷款,这些确实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现在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但我一直特别自卑,一方面又特别要强,这是我的困惑。
”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弱势学生觉得自己的“交际能力弱,生存空间小,难融入集体,没有显示才能的机会,无竞争优势”。
有的同学经常一个人行动,不愿与同学交往,甚至到了大学二年级,自己班上的同学还多数叫不出名字。
5.学习负担重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弱势群体成员。
在弱势群体大学生中,学习压力“很重”的学生占17.0%,学习压力“重”
的占26.2%,还有39.7%认为“中等”、“能及格”;自我感觉在同学中学习处于“劣势”的占12.5%,处于“不够好”的学生占19.1%,可见,三分之一的弱势学生具有学习方面的困难。
这与学生对“压力来源”和“遭遇挫折的原因”排序结果是一致的,有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居第一位的是来自学习,1 7.0%的学生遇到的挫折最强的是学习与考试导致的。
究其原因,有学习基础问题,有学习方法问题,有学习兴趣问题。
如“学习没有信心,产生厌学情绪”;“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朝哪方面去提高自己”,“好象整天无所事事,对学习不会安排”;等等。
6.身体残疾和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应该作为弱势学生对待。
大学生中普遍认为“有身体缺陷、残疾”、“身体体质差,长期患病的同学”属于弱势群体。
比如学生们写道:“有的同学体质差,经常病,痛苦的生活”;“疾病困扰者,身心受到摧残,学习受到影响”;“有的同学由于有传染病,同学不愿意接近,心理孤独,感觉自己受到歧视,压力大”;他们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认为身体残疾本身不是必然的弱势。
有位同学提及一位腿残疾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意志坚强,在学校校报上介绍了他的事迹,同学们不仅不以为他是弱者,反而在同学眼中他是强者,成为了大家的榜样。
可见学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7.女大学生中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的相应比例。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393人中,其中男生209人,占所抽样男生的32. 0%,女生184人,占抽样女生的22.6%。
实际上女生的抽样样本容量比男生大,而女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比例明显小于男生。
另一个问题“与男同学相比,你认为女同学是属于弱势群体吗?”的结果中,393名自认为弱势的学生中30.5%的学生认为“是”,1074名非弱势群体的学生中12.3%的认为“是”;这表明无论是自认为弱势的学生还是非弱势学生,在对弱势群体的性别差异方面大都认为没有差异。
对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所答调查表各个问题进行 T检验,发现男生与女生在经济困难状况、大学的适应程度、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没有性别显著差异,只有在学习状态的自我感觉方面有性别差异,且结论是女生优于男生。
在问答题“你认为女生与男生比,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利?哪些方面有利?”的答案中,认为女生最不利的因素第一是情感方面,如“情感投入过多,自己调节能力较差”;“恋爱遇到挫折,不能自拔”;“容易伤害自己”;“情感丰富,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学习和就业”;“依赖性强”。
第二位的是“就业更困难,压力大”;“社会用人方面存在性别偏见”;“能力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另外还有“发展潜力不如男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些,独立性差”,“看问题容易有偏见”。
有利的第一项目是“学习自觉、专心”,“更刻苦、勤奋”。
第二是“容易被人同情、拎爱、宽容,女生情感有优越性”,“人际关系好处理,有亲和力”,“如果是美女,就有许多有利”,“青春漂亮的女生最有好机会”。
第三是“到服务行业有优势,有些行业喜欢女生”,“社会对女性要求比男生低”,“女生更珍惜就业机会”,等等。
在与学生访谈中也感到女生不认为自己比男生有弱势,访谈的女同学中基本上都认为“女生心理上并没有感觉比男生要弱”。
不少学生认为女生在大学
期间有的方面比男生还强。
男生也大都承认女生在大学是平等的,看不出弱势。
8.部分弱势群体大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调查中,很多弱势群体的学生明显表示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平等对待,要求大学提倡平等。
如学生写道:“有些人瞧不起经济困难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人好象把我们低看一等”;“弱势群体的学生也是人,需要尊严。
我们可能是人穷志不短,穷且亦坚的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我觉得有些宣传式的补助,完全没有顾及贫困学生当时接受他们这种类似施舍的感受。
没有人愿意去拿那些钱,除非迫不得已。
我不知道,贫困生的尊严,人格的尊严真的就可以被这样廉价地践踏吗?”“我希望得到经济上和就业上的支持和指导。
当然,我只是希望,并不接受,因为那样将带来异样的目光”;“辅导员要客观、事实点看待困难的同学,用正常的眼光看弱势学生”;这些话语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说明实际生活中有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
以上是从调查中分析出的结果。
实际上,大学生中谁属于弱势群体,与所采用的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标准所划定的对象会有区别,尽管他们之间有相同的对象,也会有不同的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自我感觉为依据,分析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特征同样具有倾向性,完全可能出现实际上的弱者但由于面子关系不愿承认自己属于弱势群体,也有可能出现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帮助,而在答调查表时故意把自己划归到弱势群体之中。
但应该承认,整体统计意义上该项调查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定量和定性的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描述,看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经济、生活、学习方面的不利特征。
三、几点思考
1.弱势群体大学生必须引起政府、社会和大学的高度重视,共同关注。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背景之下,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种必然现象。
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弱势,这一数量比例偏高,政府、社会和高校有责任努力减少弱势群体的成员数量。
必须看到,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大学的和谐与持续发展,而且是他们家庭走出经济或精神苦境的重要途径,因为帮助一个大弱势大学生成材,很大程度上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2.建立弱势群体大学生特别权利保障制度,并监督实施。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是强者的世界,而文明的社会必然要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种保护虽然应该是全社会、多方位的采取措施,但贫困的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单纯靠一般的善举是难以大规模解决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不是一次讲座可以见效果的,学习困难通常也难以原地自我解决。
不能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寄希望于碰上好运,得到领导、老师、社会人士的特别救济,而要有制度和法规可以依靠,使临时性的领导批示和部门通知变成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扶助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政策规定。
在现有的支持弱势群体学生的政策中,对贫困学生的贷、助、补、减制度,新学籍管理中有关转专业和学分制的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满意程度不高。
比如,许多弱势大学生希望贷款更容易点,一位学生写道:“助学贷款的力度和广度实在是太不够,反复申请,贷不到款,令人气愤。
”对转专业的中的困难学生也多表现出无可奈何。
调查表中充满着不满,比如学生们说:“我对所学专业
没有兴趣,志愿上也没有填,大二允许转专业,但要交四五千块钱,家里交不起,只好压抑自己的兴趣,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且以后还要在这条痛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想起实在难受”;“我是来自一个贫困山村的农村家庭的学生,经济比较困难,同时我也是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对专业极不感兴趣。
也无这方面的天赋,但转专业要交钱,又没有办法”;“我本身不适合现在的专业,但觉得无处可以咨询,调换专业过于困难”;“我高考志愿是学英语,不知怎么弄到这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测控专业,我本来特别不喜欢数学、物理,现在好了,偏偏天天与这些打交道,想换专业,一问经费,吓得我只能吐舌,太贵了。
哎,这辈子只能与自己喜爱的专业无缘了”;“我在高中对专业设置不了解,现在的专业觉得很不喜欢。
天天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通过背记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将来在专业技能上不会有大的发展,那么大学就白读了。
”这些学生大都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转化恐怕最好是专业调整。
3.大学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给弱势群体学生心理温暖。
调查告诉我们,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不仅经济或学习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严重,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不善于争取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但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心理引导,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理解。
有学生写道:“我是农村来的,综合素质比城里的孩子是差一些,我不敢大声说话,怕别人笑话我是山姑,心理却很希望学校指导我”;“大学里人才济济,主角只是少数尖子,绝大多数显得平庸,久而久之让很多人产生自卑情绪,形成了弱势群体。
学校要加以引导,多提供舞台,给我们显示潜能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要让和谐的音符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这些困难的人也要进入和谐社会”;“谁来与我们交流,了解我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明天回美好,让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无比幸福”;“我们弱,需要引导。
只要辅导员一个月能到寝室一次,当然不是走马观花检查卫生,能问候几句就好了,如果院长或校长四年能来一次寝室就心满意足了。
”这些呼唤确实让我们感到大学在了解学生、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方面的严重缺陷,看到了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理解的大学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个人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建立社会非正式支持的沟通网络。
我们经常看到大学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和社会富裕人员帮助大学生的典型事例报道,看到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使得经济困难和患有身体疾病或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得到救助的感人故事。
大量的事实和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都告诉我们,提倡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形成对弱势群体捐赠的文明风尚,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专门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支持的慈善或义务帮助机构,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实际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5.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一般说来,弱势群体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但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高于社会其他群体的弱势人员,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去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回报。
事实上,许多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家教或勤工俭学劳动消除了经济障碍;有的学生通过同学的帮助鼓起了学习的信心,改变了学习方法,解除了学习困惑;有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成功地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调查答卷中,有的学生认为:“弱势同学也要从自身去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完善自己,不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