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2、普罗旺斯抒情诗,即中世纪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骑士,以爱情为主要内容,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及感兴诗等。其中破晓歌最著名,描写骑士和贵妇人幽会后在黎明离别的缠绵感情,有现世主义和反禁欲主义的倾向。骑士抒情诗从民间诗歌中吸取营养,形式多样,诗律严格,语言精练,心理描写细致,曾传遍西欧各国,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是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3、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文艺复兴实质是一次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人的觉醒,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本质的特征。

4、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就其本质而言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5、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这些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主人公所见所闻,主人公的身份多是城市下层人民,常是无业游民,靠个人的机智求得生存,以玩世不恭之态反抗社会不公平现象。以主人公行踪为线索的线状结,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但也有结构松散的缺点。

6、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并锐意创新的剧作家,他们被称为“大学才子”。他们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社团,但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将浮士德塑造成打破宗教教条,追求现世享受,强调知识和科学,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巨人。

7、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有利于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8、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9、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往往通过带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对于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而不重视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形式有书信体、对话体、叙事体等。哲理小说追求的是通过形象巧妙地表现哲理,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但是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缺乏个性和真实感,成了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10、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它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醉心人物感伤心理的描写,置感情于“理性”之上,喜用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文学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11、狂飚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

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12、耶拿派“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耶拿派”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13、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14、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15、“恶魔派”诗人包括拜伦、雪莱和济慈,19世纪初期的英国诗人因为不满专制暴政,坚持民主自由理想,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被温和的宫廷桂冠诗人称为“恶魔”。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16、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