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作者:时间:2014-09-26 浏览次数:103 次

探索经济新常态发展之路

在新中国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65年前,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今天无法想象的,旧中国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什么财富,遗留下来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65年过去了,中国已今非昔比,虽然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现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经济结构需要再平衡和产业面临系统转型。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有3个明显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期;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三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转向决定性,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处于这个时期。在新中国诞辰65周年之际,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为建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找到一些启示。

计划经济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当时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制定

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发展目标,实行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于当时恢复生产,百业待兴的国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工业建设,加速了中国的初级工业化进程,巩固了社会主义新政权,维护了国家安全。

中国智库发起人迟竹强曾经分析,计划经济的优点是短期效果特别好。由于是提前计划好后安排实施的,所以重复建设少,基本没有恶性竞争,所以资源浪费减少,效率高而直奔目标。并且能够在特殊时期发挥特殊作用,如:经济过热或过冷时期、动荡动乱时期、战争时期,采用正确的计划经济,能迅速恢复市场秩序稳定人心,效果是立竿见影。计划经济要求目标制定正确,思想宣传度到位,各阶段报酬及劳动成果分配合理,实施方法正确、管理水平好,其效果和成果会相应地明显。除天灾人祸等不可控情况外,成果的好坏度是与以上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结果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计划经济的缺点是短期容易长期难。长期保障以上各环节良好运行难度极大,特别是上层领导团队的更替容易造成领导水平的差异化而很快产生连锁反应。还有就是下层经济体因习惯性服从上面,所以个体创新动力下降,因此意外收获减少。市场变化时,上面不变,下面只能呆板地服从;上面要求下面改变时,下面容易出现反应迟钝。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是“大政府,无市场”时期,政府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手中,人民生活所需由政府统一计划管理,市场服从于政府分配,没有自主权利。“搞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内外都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经济,除了计划经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于面对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余斌在评价计

划经济体制时期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有效地调动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短短十多年里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对于国史研究领域关于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在《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2006年)[24]、《正确看待建国后对计划经济的探索,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2006年)[25]、《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成果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6年)[26]等文章中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对计划经济的探索,虽有挫折有教训,但更有辉煌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而且,无论教训还是经验,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过度转型时期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也逐渐减弱,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开始在某些方面和环节阻碍中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市场化的探讨和摸索,政府职能也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

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历过痛苦摸索,受到过惨痛教训,但也收获了巨大成果,每一层改革的蜕变都在赋予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更大的力量。1976年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工业生产停滞,农业减产,财政赤字严重,物资匮乏。

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迫在眉睫。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且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

此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步在全国实行,经济特区相继设立,对外贸易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外资涌入。然而,在市场经济初期,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积弱已久的中国市场像个病人突然大补,出现了不良副作用。不完全的政府计划干预和不完全的市场同时对经济发挥作用,产生出了“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许多问题。

余斌表示,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是政府推起来的,在中国没有政府助力是不可能有这个市场的,可以说市场是政府的产物,“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必然结果,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