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有效提问之研究》课题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提出课题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外语水平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语教育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为此,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轻松地学好英语,为将来打好基础,已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语言学习发生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表明外语课堂中的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丰富的习得环境。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者接触目的语语言输入、形成目的语输出机会和获得有用的反馈信息以检验中介语假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揭示第二语言学习本质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有关L2课堂互动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成为L2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
(Chuadron,1988,Long,1983,Pica,1988, Ellis,1999)。已有研究围绕课堂互动模式、课堂意义协商(Pica & Doughty,1985)、提问方式(如Long等人1983)、纠错性反馈(如Lyster,1998)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这些互动特征与语言习得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一线教师自己从事课堂互动的实然研究受到大力的倡导(Brumfit& Mitchell 1990, Allwright & Bailey
1991,Ellis,1997);成为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语言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 交际法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给外语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课堂言语互动模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描写这种课堂互动现状、揭示其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作用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已出现一些(如:王龙吟,2000),但还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开展深入的研究;并且已有研究多是“外来研究者”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分析(刘旭燕,2003,赵晨),而不是一线教师自己从事的、基于现场课堂语料的研究。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重、难点的突破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显得相当重要。但目前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问题的思考空间不大
●提问重思维结果的多,重思维过程的少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心动与行动之间的落差;教师对探究学习缺乏科学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但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概念界定:
1、提问: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应答,师生协作,构成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提问的分类: 教师提问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Thompson,1997)按交际性分,可分为参照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按开放性来分,可分为封闭性、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从课堂互动管理这个角度(DICALRIGHT)来分,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动态生成性问题。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围绕前三者展开。
3、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
教学预设即预先设定,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行为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情境,设想会引起哪些因素的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
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三:研究意义
1、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其关于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因此,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目的产生于教学过程自身,而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由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而动态生成的,它通过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从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2、动态生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3、动态生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增加学生的语言学习自我建构的机会。
4、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降低情感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