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已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顽固性蛋白尿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已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顽固性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防已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顽固性蛋白尿的疗效。

方法:9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防已黄芪汤。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20%;无效:尿蛋白持续不退或反复出现,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

2.2 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以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部分轻证普通型患者仅表现为持续的蛋白尿,伴或不伴有水肿,无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对这部分患者,现代医学并无很好的治疗方法,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往往因剂量大,疗程长而引发许多副作用,尚有部分患者或复发病例对激素治疗并不敏感。

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众多研究表明,配合中药治疗,能明显减轻激素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肾炎属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范畴。

由肺、脾、肾三脏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脾化生,由肾封藏,因此蛋白尿的形成,实则归咎于脾肾亏虚,固摄无权。

肾主水,司封藏,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气足则精气内干,肾
气虚则封藏失职,精微外泄(蛋白尿),阴精亏损(低蛋白血症)。

脾主统摄,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失其统摄升清,清浊互混。

脾虚气陷,精气外泄,故脾肾气虚,导致精微不固,渗泄尿道而排出体外,形成蛋白尿,故维护脾肾之气,加强肾脏气化功能及脾脏健运及统摄功能,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根本原则。

临床治疗中宜补肾以固精,健脾以摄精,泄浊以敛精。

本病伴有水肿者,其病机早期多关系肺肾,中期与脾肾的虚损关系密切。

中期以气虚为主,晚期以阳虚为甚,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虚则后天生化无源,肾藏真阴元阳,虚损则难填复,这是顽固性蛋白尿难治的根本原因。

湿浊(湿热)、风热、瘀血又是蛋白尿出现和加重的诱因。

因此,临床上要兼顾应用清热利湿,疏散风热,活血化瘀之法。

方中黄芪入脾补气摄精,鹿角霜补肾助阳,固敛精气,石苇宣肺利水,防已、白茅根利水别浊,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白术既能助黄芪健脾益气,又能协助防已行水化浊。

诸药共奏健脾温肾,行水化浊之功,补而不腻,利而不伤正。

本疗法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2个月之后如果尿常规、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血脂正常,应对强的松(泼尼松)实行减量,每次减量10mg,周期是2周。

当每天服20mg时,周期是20天减量
5mg,直至停药。

小儿患者减量每次5mg,周期是20天,直至停药。

服用防已黄芪汤加减,出现腰痛、耳鸣、口唇红绛、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时,是肝肾阴虚的表现,上方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或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使用激素有增强气之阳,加强
运化,抑制气之阴的功效,故可外源性强阳,起到免疫抑制作用使症状得到缓解。

使用激素过多则会伤阴,出现阴虚阳亢症状。

因此,在应用激素逐渐减量治疗时,配合滋补肾阴、渗湿利水之博青主男女科中之通肾消水汤或六味地黄汤以减少其副作用。

激素虽然起到外源性增强命门之阳的作用,但对自身的运化、调节又往往产生抑制,不利于自身元气的上升,停药后易表现阳虚,出现复发。

所以,在激素逐渐减量停药的过程中,方中山萸肉、肉桂起到温肾助阳的作用,增强元阳,减少复发[4]。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改善肾脏病理变化,有利尿作用,还可使肾小球肾炎患者免疫球蛋白a、g水平明显升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抑制免疫细胞过度表达,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使尿蛋白明显减少,减轻浮肿。

益母草、白茅根二药有抗凝和利尿作用,鹿角霜、防已、白术有增强体质,益肾的功效。

诸药全用,不但能改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少蛋白的流失,也能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善肾的微循环,有抗凝、降解炎症介质的作用,使蛋白质排泄减少,从而降低患者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3—21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3—157。

[3] 戴希文,饶向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小球肾炎[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7(1):1—3。

[4] 吴兆怀。

肾病综合征临床分型及并发症的辨证论治[j]。

医药产业资讯,2006,3(5)79—80。

作者简介:
吴兆怀(1956—),男,广东省雷州市人,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从事临床中医工作,研究方向: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及肾脏病的中医临床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