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演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演讲
稿
入世后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法学专业学生吴玥
指导教师张敏
摘要:近年来,反倾销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同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取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取而代之的是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其中,反倾销以其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倍受各国青睐。

关键词:对华反倾销;国际贸易;应对策略;国家利益
引言: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据统计结果:2001年,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3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

列全球首位。

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中国产品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中国所有出口产品类别。

一、倾销的概念及认定
(一)倾销的概念
倾销(dumping)一词源自北欧国家语言,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原意为将大宗货物或其他东西倒翻、倾卸及抛弃。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的定义是
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

具体是指商品进入一国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指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倾销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进口国的经济或生产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干扰了进口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顾名思义,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当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

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兴技术的开发与采用本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在国内也因为产品过剩供过于求而出现了经济滞涨和贸易失衡现象。

为摆脱这种困境,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对本国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外大量推销本国市场过剩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内则采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来产品的竞争。

反倾销便成为了经常使用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

从反倾销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可以被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专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才意识到反倾销对本国贸易发展的促动与保护作用,纷纷出台了本国的反倾销法。

反倾销法(Anti-Dumping Law)是进口国为了保护经济和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对倾销行为进行限制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反倾销法律的逻辑含义、反倾销的起源以及关贸总协定规定的反倾销的宗旨来看,反倾销制定的初衷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反不正当竞争的延续。

[2]但反倾销成立至今,运行结果却事与愿违,每每被一些国家以维护公平竞争之名贸易保护之实滥用,成为限制国外产品同本国产品竞争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变成贸易保护主义的
法律武器。

在这场反倾销的浪潮中,中国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就必然成为了最大的受害国。

(二)倾销的认定
倾销的认定指依法调查和确定出口产品是否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出口到进口国市场以及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差的幅度的法律程序,包括对倾销事实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认定。

(1)倾销事实的认定
所谓倾销事实的认定,是指依法对一国产品是否低于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事实进行调查和确定的法律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2)确定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3)合理比较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并以出口产品的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作为是否构成倾销的认定标准。

1.正常价值的确定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trade)出口国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Comparable Price)。

用以计算正常价值的可比价格包括三种:(1)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2)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出口到合适的第三国的可比价格;(3)推算价格(Constructed Price),即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

因此,理论上,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并非难事,但由于反倾销的保护主义本质,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经常成为保护主义滥用的首要突破口,从而使正常价值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2. 出口价格的确定
认定倾销存在与否, 还必须确定出口价格。

出口价格是出口商将产品出口到进口国国内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价格,通常根据出口商提供的账簿资料确定。

但是,如通过这种方法无法确定出口价格(如易货贸易)或确定的价格不可靠(如关联交易),按进口商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推定价格计算。

我国《反倾销条例》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3. 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
确定了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之后,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调整,使两者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公正比较,即具有可比性。

WTO《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1)可比价格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的一般交易水平;(2)合理调整价格术语、税收、销售数量、物理特征等可能影响价格确定的因素;(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使用平均对平均和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前者指用加权平均的正常价值同所有可比出口交易的平均价格比较,后者指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以逐笔交易为基础进行比较;这两者价格均须发生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并应考虑当天的汇率。

如果出口价格因不同进口商、地区或时间差距较大,进口方可以用其所计算出的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每笔出口交易的价格进行比较。

(2)倾销幅度的认定
由于倾销幅度(Margin of Dumping)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实施反倾销税税率的高低,倾销幅度的认定更显得重要。

在欧盟,倾销的幅度高于或等于欧盟进口产品和欧盟国内产业生产的相同产品的总差价。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当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时,构成倾销,两者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但倾销幅度低于2%时可以忽略不计。

认定倾销幅度有四种方法:(1)将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其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产生的差额;(2)把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比较;(3)将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与推算价格相比较;(4)平均对平均,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

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和特点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
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根据统计显示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3]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

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外贸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却只有9%。

2001年1月—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已经超过了2000年遭反倾销投诉的案件。

[4]显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各国对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特点
从目前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1.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

在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一直是“领头羊”。

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

近年来,欧盟对外国和地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与
日俱增。

据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仅1999年,欧盟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案例高达89件,较上年增加61件,其中涉及中国内地产品案例为12件。

[5]
2.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出口“拳头产品”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如欧盟对我国彩电、自行车、箱包、鞋类产品、热轧平板钢材与可锻铸铁管配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对我出口彩电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税,几乎使我国彩电退出欧盟市场,而这一市场每年进口量为1000~1500万台。

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也是我国国内彩电企业大演价格战的一个外因。

3.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如阿根廷对我国大到机电、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纺织品。

大到服装、玩具等大宗产品,小到餐具、烟花、挂锁、纸牌等低附加值的产品,都宽范围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使双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

[6]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资本沉淀和劳动力转移等退出障碍的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
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

这样,在产业结构完成升级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中国出口产品价低、量大、厂商分散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国外
反倾销诉讼的目标。

三、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及其分析
对华产品反倾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拦路虎”,而且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一问题将长期严峻地突显在中国外贸主管部门和业者面前。

知己知彼,认真分析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有利于中国出口的顺利进行。

(一)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

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竟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

我国企业产品的倾销现象有着综合的深层原因。

首先,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我国产品生产市场上原料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各企业有条件依赖于低价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其次,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不注意引进与学习先进的管理与销售观念,导致销售观念落后。

在市场营销中仍广泛采用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而不注重自己产品在性能、服务等硬件方面的改良,这也必然表现在他们的出口销售策略上。

再次,出口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从市场结构看,我国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竞争激烈。

此外,与一些政府部门盲目鼓励出口缺乏指导性也有一定的联系。

[7](二)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的国家控制对反倾销的影响问题
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然,我们要实行的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近20年来,虽然我国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但是无论是从经济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出发,并不能就此将我国划归为市场经济国家。

鉴于我国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运行主体全部属于国有或由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地存在,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国家通过其所有权来直接管理或者于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亦较为普遍,此外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一些垄断性行业的限制进入等等,上述状况反映了现行经济运行模式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

而由于欧、美各国的法律或者一般都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标准,其主要的一些标准包括: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劳资自由谈判工资的程度;国家对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和所有制的控制程度等等。

因此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国家控制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问题导致了各国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客观评价。

由此在国外的反倾销实例中,我国企业很容易就被划为应诉企业。

(三)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WTO协议关于反倾销的规定
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政府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不仅要证明某进口产品存在着“倾销”,以及倾销对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了损害,还要证明该进口产品的倾销和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是该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不过,该协议并没有具体对“倾销”是否属于不公平竞争做出具体判断,而是为各成员国在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方面制定了规则。

鉴于WTO协议已经明确限制各国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所以,反倾销措施这一WTO允许的
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频频用来反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反倾销立法,降低倾销的构成要件,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范围。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反倾销措施具体反映在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大量增加上。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日益增多,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反倾销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

在国际贸易中对华反倾销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性,这与反倾销被滥用而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及我国企业不积极应诉有直接关系。

我国应充分利用加入WTO 后的有利条件,行使WTO 赋予每一个成员国的合法权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积极应诉,以彻底改变我国在双边贸易纠纷中的不利地位。

四、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反倾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反倾销不仅从微观层面上阻碍了中国一些商品出口,也间接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影响中国商品出口,恶化中国外商投资环境。

遭受反倾销后最直接的损失就是对投诉国的出口急剧下降,甚至丢掉该国市场,遭到反倾销指控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容易遭到国外的反倾销,有可能造成出口的全面萎缩。

反倾销虽然并不是一种惩罚手段,而只是一种补偿措施,但是实际的效果却不是补偿结果如何,而是他的社会影响力。

在该国遭受反倾销的商品将不受欢迎,进口商将很少或不去向遭受反倾销的出口国进口这类商品,而且,在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以后,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样将会使我国对这种商品的出口量减少,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缩小了在进口国的市场或退出该国市场。

倾销这种行为是被各国所痛恨的。

实践证明,凡是经常遭到反倾销的产品,即使对其他国家不存在
倾销或没有产生危害,也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对其进行反倾销调查。

[8]所以,如果我国有的企业不顾后果的对外进行倾销,那么,这不仅使它会丧失海外市场,也会连累到其他企业的产品,这将削弱我国产品的整体出口水平。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是以我国国内的价格为依据,而往往由进口国采用“替代国”标准计算倾销幅度,并且在选择替代国时一度故意选择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巨的国家。

其结果是我国被认定为高幅倾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我国商品不得不退出该市场。

近年来,市场经济待遇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国外对华反倾销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国标准的确立,不仅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且也制约我国外资的引进,外资企业对其出口商品无法得到市场经济待遇,甚至被征收巨额反倾销税,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2.损失惨重,阻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的进程。

1992~2001年,我国遭反倾销涉案金额合计为53亿美元。

2001年当年遭反倾销涉案金额达12.5亿美元,约占一般贸易出口1120亿美元的1%,这只是按立案调查上一年的出口额计算出的涉案金额,实际上反倾销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还要远远大于涉案金额。

一是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一般为5年,反倾销不仅会严重抑制立案当年的出口,同时也会影响今后3到5年内的出口,如果复审继续延长征税时间,造成的损失就会更大;二是损害还可能包括企业被迫做出的限制出口数量、遵守最低限价的承诺,这主要是指中止协议的情况;三是一些国家对反倾销手段的频繁使用,加大了出口企业和进口商的风险,使它们被迫放弃潜在的商业机会。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推定,反倾销已危及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相当份额的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析一般都只考虑了对贸易的影响,由于一般贸易出口的国内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反倾销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税收和就业也造成了严重损害,把这些间接损害一并考虑在内,有关研究估算的损害金额大大高于上述结果。

[9]
(二)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分别探讨我国的应对策略问题
1.从政府角度来分析
(1)正确认识反倾销的本质需要增强反倾销意识
在传统上,反倾销被认为是一种维护公平贸易手段。

而发达国家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较早的从博弈的角度、从倾销与反倾销决策过程中博弈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发现,反倾销策略不仅具有防御性特征,其进攻性对抗性对保护国内市场更有效率。

而现今,对中国提出的反倾销也多是以反倾销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我国政府应引导我国企业认识清楚反倾销的本质,不应总是在遇到反倾销指控时,对我国的倾销行为作自我检讨,而应主动参与到反倾销诉讼中,争取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公正的待遇。

[15]
同时,外国产品在华倾销由来已久,但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倾销和反倾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倾销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国外产品对中国大规模低价销售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实惠,而是为了挤垮中国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消灭与其竞争的中国民族工业,占领中国市场,从而获取最终超额利润。

二是,国内对反倾销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国内遭受外国商品倾销危害的企业认为反倾销虽然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保护了国内同行的企业,而反倾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要本企业单独承担,对反倾销应诉一直采取消极等待的策略,希望能够在其他企业应诉之后的直接获得相关政策。

②国内消费者认为,一旦采取反倾销措施,自己便买不到廉价的洋货,对反倾销持反对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