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余的历史文化
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东北与南康区相连,东南与信丰县交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市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
323国道、赣韶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在建)纵贯县境。
大余县有钨、锡、铅、铜、钼、铋、稀土等矿藏,其中钨资源居世界之首,有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等大钨矿,大余素有“世界钨都”之称。
大余县是宋代周程理学起源地。
名胜古迹有唐宋所辟古驿道、梅关、南唐丫山灵岩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水西源,庾岭北麓,有一个神奇富饶的地方,这就是“牡丹亭的故乡”、梅花诗国、世界钨都和周程理学的发源地一一大余!“南控北一粤、北挹三江”,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有“儒雅之邦”、“礼仪之乡”、“梅花诗国”、“世界钨都”之誉,更以文人会聚、商贾云集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名重华夏。
张九龄、苏东坡、王安石、周敦颐、朱熹、文天祥、戚继光、王阳明、毛泽东、田汉、曹禺、关山月等文人骚客、知名人士,都曾在此活动,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不朽诗篇。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就是苏东坡赞誉大余的神来之笔。
唐朝之释家六祖惠能精通佛学,承接衣钵.避难梅岭隐居16年,广布佛教,创立“南宗”,成为南华寺始祖。
其首席弟子为纪念恩师六祖在梅岭的磨难,在梅岭建“六祖庙”,开山筑丫山灵岩寺,香火绵绵不断,至今仍为佛学圣地: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驻足大余,经年布道传教,西学开花生根,中西文化在此碰撞璧合;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探幽发微,穷于书翰,遂有惊世的《爱莲说》,并授业程颢、程颐,成为一代宗师。
宋理宗亲赐书匾“道源书院”,认南安于是成为理学之发祥地。
朱熹、王阳明等都在此学业精进,著书立说,名扬四海;清乾隆、嘉庆年间,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传承儒家学说,尊师重教,“西江四戴”名重一时;毛泽东、朱德下井冈,移师大余,开展革命斗争。
项英、陈毅在大余坚持了艰苦、佛学、西学、红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丰盈了大余厚重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自唐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以来,使昔日荒凉偏僻的梅岭呈现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有东南贸易第一关之称。
明、清时贸易税收近江西的四分之一,富庶繁华可见一斑。
风光旖旎的大余,境内有128处景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赏梅奇景,让你倍感自然的神妙;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梅关古驿道,让你倍感历史的凝重;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寺,让你虔诚神往;古木参天的三江口原始森林,让你倍感返朴归真的情境。
还有雅丹景观、地下“迷宫”、温泉漂流、瑞香花园……让你留连忘返,其乐融融。
明朝中叶,天下时局动荡,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大余县地处于中原的边缘,与南蛮之地紧邻,属未开化之地,在水深火热生活的无奈之下,大余畲族人揭竿而起(时,大余多为畲族人居多),明朝王阳明率师镇压大余畲族人起义,当时,大余县城人口约为1.5万人,在镇压中被杀的约7000人左右。
大余县城血流成河,后王阳明奏请朝廷同意,划大余、上犹、南康的部分土地,另加设一县,以其“心学”的核心要义“崇尚礼义”,取前后各一字,设立了崇义县,目的是分化、瓦解畲族起义,大余县城人口的急减,导致北迁南下的逃难人员越来越多,历史上统称这些南迁者为客家人。
大余自古人文荟萃,大名鼎鼎的张九龄、周敦颐、苏东坡、朱熹、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王阳明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活动,并留下大量不朽诗篇。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就是苏东坡赞誉大余的神来之笔。
尤其值得大余人大书特书的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大余从事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陈丕显等在此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陈毅在此留下的气壮山河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曾经激荡过多少人的心。
大余县原名大庾县。
地处大庾岭北麓,以岭名县。
大庾岭古称塞上、台岭,又名梅岭、寒岭、东峤。
相传汉伐南越,监军庾胜筑城于此,因名;另说,山形似廪庾(粮仓)而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
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
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
秦属九江郡南壄县。
汉先后属豫章郡、庐陵郡南野县。
三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属南部都尉南野县。
两晋直至宋、齐、梁、陈属南康郡南野县。
隋初属南康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分置大庾县,十六年废为镇。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置大庾县,隶属虔州。
五代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属百胜军,升元元年属昭信军。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在大余县治地置南安军,军辖大庾、南康、上犹3县,赣南开始形成南安与虔州(赣州)并列的两个行政管理区域。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领3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佥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统领赣湘闽粤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镇压了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之后
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建置崇义县,归南安府统辖。
清沿明制,大庾县属南安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大庾县直属江西省。
1914年属江西省赣南道,1926年直隶于省,1932年属第十二行政区,1935年属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6日大庾解放。
同年8月26日成立大庾县人民政府,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县委员会。
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
解放后,始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5月属赣州专区,1967年3月属赣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行署,成立地级赣州市,大余县属之。
南安镇
“地接岭南,人安物阜”名南安。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全国后,于塞岭(今大庾岭)置横浦关,故古称南安为横浦。
始建于宋淳化二年(公元991 年),元时大水破城而过,城圮。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筑今老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筑今水城。
宋、元为南安军、南安路治,明、清为南安府治。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由城区改设崎城镇,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改为南安镇。
解放后属第一区,1953年由第一区划出,复设南安镇。
左拔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左拔圩,距县城26.5公里。
左拔圩建于明末清初,据说原名左泊圩,因处于小河左旁,原木、竹筏多在此停泊而名。
后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
圩期农历三、六、九。
建国前有夜市习惯。
属山区,山峦起伏,气温较低,年均温度约17.2度。
中部有较宽平的河谷地,有左拔河、大江河,有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云山,有440多年历史极富赣南客家建筑特色的曹氏围屋等风景名胜古迹。
辖4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
新城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在新城圩,距县城32公里。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守仁驻节大庾,始筑峰山城。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修关路并埠头。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建通衢风雨亭,后名新城。
城废名新城圩。
圩期农历三、六、九,是本县最大的圩镇。
因其历史、文化、经济在赣南颇负盛名,也被誉为赣南四大名镇之一。
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其中周屋祠堂、沈发藻旧居等三处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周屋祠堂更是传承了宋代理学名家周敦颐的经世治学思想,现有祖孙十辈同堂。
樟斗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在樟斗圩,距县城约35公里。
樟斗圩位于山麓小河边,新城至崇义杨眉寺公路从中穿过。
以樟斗地片命名。
天天有集市贸易,无圩日之分。
解放前夕属云山乡,部分属新城乡。
1961年冬由池江公社分出,成立横江公社。
1983年5月改名樟斗乡。
以农业、林业、采矿业为主导产业,盛产竹木、油茶、钨、锡、铜。
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钨矿,藏量大,品位好。
下垄钨矿在樟斗设有坑口。
池江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池江圩,距县城23公里。
池江圩始名河口圩,后以圩前有池塘,又靠近河而名池江圩。
原圩场在现址西南约1公里左右,清朝焚烧后新建于此,仍名池江圩。
圩期为农历二、五、八。
地势平坦开阔,与新城镇形成赣南第二大盆地。
1955年改五区为池江区。
1958年秋成立五星公社(含横江),次年改称池江公社。
1983年5月改池江公社为池江乡。
以果业、甜玉米、生猪、肉鸭、水产、优质稻为主导产业,地方美食有芋包子、搪皮、芭蕉米果、西瓜和池江啤酒。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毅、陈丕显、刘建华等同志曾以彭坑、杨柳坑等地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
青龙镇
以境内青龙圩命名。
青龙圩建于清道光25年,始名黄潭圩,后改今名。
距县城17公里,辖11个行政村,村民小组194个,其中辖1个畲族村。
境内资源丰富,人均可耕面积多,矿产、水产、森林资源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958年秋成立燎原公社(含左拔),次年改称青龙公社。
1984年5月改青龙公社为青龙乡。
“王阳明落星亭”位于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是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去世处。
黄龙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在黄龙圩,距县城9公里。
相传,在某地学佛的许旌阳,得知孽龙在丫山西麓开始造海,扬言要淹没整个江南西道,即前往斩孽龙,孽龙被追至此,突然变成黄色,成为黄龙。
黄龙之名源于此。
明朝中期建圩,以黄龙名之。
原圩在现址东0.2公里处,清光绪年间迁此,圩期为农历三、六、九。
1958年秋成立双峰公社,次年改称黄龙公社。
1984年5月改名黄龙乡。
辖10个行政村,其中1个畲族村。
境内丫山灵岩古寺,始建于南唐,屡经兴废,现为赣南最大的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寺宇。
国家4A景区丫山风景区也在境内,因
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国家登山基地。
浮江乡
以境内地片“浮江”而名。
距县城9公里,属于典型的城郊山区、库区、矿区。
辖区内钨、钼、锡等矿产资源丰富,有11家矿山企业,境内西华山钨矿素有“世界钨都”之称,全县最大的水库油罗口水库坐落于此。
农业主导产业有脐橙、毛竹、生猪等,全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
内良乡
以驻地命名。
乡政府驻在内良圩,距县城49.2公里。
据传,建圩于明朝中期。
始名牛田圩,因东南山形似牛,牛头朝田得名。
横行当地的许家衰败,叶家被朝廷派兵剿灭后,人民过着安乐的生活,因此称附近一带为内良,称牛田圩为内良圩。
圩期农历三、六、九。
以竹木、小水电、石材资源最为丰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乡。
辖7个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属大余县三个少数民族村之一)、83个村民小组。
有天华山、横琪、海螺岗等9座千米以上的高峰。
天华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383.83米。
吉村镇
以驻地命名。
镇政府驻在吉村圩,距县城19公里。
吉村圩原名迴龙圩,清朝康熙年间改称吉村圩。
圩期为农历二、五、八。
全镇版图面积218.23平方公里,是全县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
吉村镇山林竹木资源、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县竹木加工交易集散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最大的乡镇、全县最大的小水电乡镇。
其中添锦潭水电站、油罗口水库两大水电站均在该镇辖区内。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食用菌、蚕桑、脐橙、小水电、毛竹等为主。
河洞乡
以驻地命名。
乡政府驻在河洞圩,距县城43.8公里。
据说,河洞圩建于清朝末年,以地片“河洞”名圩。
在县城至河洞公路终点,河洞河从圩中穿过。
河洞乡属山区,毛竹、香菇是两大主导产业。
旅游资源丰富,热水温泉是一个主温泉和若干个珍珠温泉组成的温泉群,水温达45℃,属优质医疗温泉。
“章江源第一漂”全程达6公里,拥有橡皮船20个。
1935年4月,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在河洞长岭河湾主持召开了党政军干部会议,即著名的“长岭会议”。
这次会议正确地执
行了中央制定的方针和策略,实行了由正规战转入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成为赣粤边游击战争的新起点。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凿修大庾岭驿道。
张九龄公属现在的广东省始兴县籍人士,当初,谏言修筑大庾岭梅关古驿道,说白了,是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但他始料未及的是,开凿梅关古驿道后,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人践履,冬无寒土”的旷世繁荣,造就了一条南北通衢,繁荣了中原内陆和海外海洋文明、经济的频繁交流,抒写了千余年古文明最繁荣的一页辉煌篇章。
开通梅关古驿道,据史料记载,历时6年。
民工高潮时,达万余人。
因大余县城(当时是镇)距梅岭有10公里远的路程,万余名民工的吃饭问题成了大问题,特别是后期开凿到半山腰以上,中午,回到山脚下来吃饭就餐,来回要耗费近2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张九龄夫人(李氏)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女人,看到工时效益差,也替丈夫张九龄牵头实施的工程着急,她通过走访附近农家了解到:大余当地的山民会制做一种叫“粉干”的产品,便于携带,山民都带这种“米粉”上山砍柴、种树伐木,并且成了一种习俗。
其“粉干”的制做就是用稻米碾成米浆,置锅内蒸熟后即可食。
根据民间的这一习俗,张夫人突发奇想,如果开山的民工也让他们自带这种“米粉”式的干粮,不是也能节省来回吃饭耽
误的时间,提高工效。
这一想法,与张九龄沟通,深得张九龄公的称赞。
之后,张夫人发动周边一带的老百姓大量制做这种类似“粉干”的“烫皮”,收购起来,分发给在崎岖山道上开凿驿道的每位民工,作为中餐时食用。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工效。
据史料考证:“烫皮”是中国最早的“粉干”。
明朝时,被封为刑部侍郎的刘节(大余县人),曾将“烫皮”这一风味小吃带入朝廷送同僚品尝,赞不绝口,后被列为上贡的土特产品。
此后,由于获得朝廷人士的认可,“烫皮”一直畅销不衰。
在大余,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功垂千史,那只是文化人了解的史实,在民间,张夫人在开凿梅关古驿道所做的贡献卓越无比,远远超过张九龄的影响,有民间故事为证。
在大余的梅岭,现在仍然有张夫人庙,却没有张九龄公的庙,这也是民间文化证明张夫人远比张九龄公更深得民心的另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