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研究的长屿石板硐天 温岭长屿硐天风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得研究的长屿石板硐天温岭长屿硐天

风景区》

记得40多年前,在温岭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清明节,学校组织到长屿硐天去远足,浏览双门硐、石梁硐、紫云硐等“洞天佛国”。从此,长屿硐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去年,我再游长屿,感受就更深刻了。

长屿硐天位子浙江温岭市东北,这里是丘陵起伏、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新河是依靠开采石板逐渐发展起来的乡镇,素有“石板之乡”之称。当地很多民居采用精巧的石料构筑,包括石柱、石梁、石墙、石壁板等,在柱头、石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形成独特的石文化景观。改革开放以来,又创作了许多新石刻制品,如装配式的石亭、石桥、石牌坊、石影壁等,有些石狮、石像等雕刻作品更远销海外,于是长屿又有了“石雕之乡”的美誉。

长屿硐天的惊人之处,在于岩硐的形成。这里不是天然洞穴,而是千百年来开采石板的工人一斧一凿地凿出来的。历经1500多年,共凿出了28个硐群,现还留有1314个硐窟。岩硐的形态有如古钟,顶如覆锅,四壁如桶,硐高数十米乃至100多米,底径三四十米不等。硐体自山顶而下,深入山体,硐中有隧道,开口出山。硐的组合形式多样,有孤硐、双连硐,还有多硐相连的群硐,硐硐生奇,曲折回环,幽深奥秘。有的穿岩透空如天窗,有的削壁切似长廊,有的高下层叠成楼阁,有的硐中积水成潭,深不可测,水色澄碧,晶莹如玉,有的硐壁裂隙,渗水织彩,形成奇妙的天然壁画。

由于岩性和石质有差异,开采石板时往往择优采进,顺势成硐,因而硐体随岩性而变,形态十分自然,大有虽由人凿,宛如天开的景观效果。

这些宛如天开的石板硐穴不但景观奇异,而且冬暖夏凉。相传,1000多年以前,就有佛道修行家们看中此地,他们因硐筑殿,摩崖造像,将石硐变成了“硐天佛国”、“硐府”。同时造就了一处为世人游览和朝拜的胜地。

几十年来,在我游览祖国大地时,常常注意到像长屿硐天那样,因开采石板、石料而形成的自然文化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绍兴东湖。这里从汉代开始成为石料场,隋朝为扩建绍兴城进行大规模开采,开山削壁成悬崖奇峰,凿石积水成碧水平湖。停止开采后,清代进行围堤、架桥、建亭等整修和建设,构成了巧夺天工的湖山胜景。东湖从遗址看,当年是露天开采的。长屿硐天则是竖井开采、平硐运输、连硐扩展为特点,从而构成特有的硐天奇观。我还特别注意到各地生产的包括古代遗有的石板,都没有长屿硐天的石板那么大,在这里,一块十几厘米的石板,可大到四五平方米,据说还可以大一些。这样的尺寸在其他石板生产地从未见到过。

在我看来,长屿硐天,在全国同类遗址景观中有它特殊的代表性,要想合理地利用长屿硐天的景观资源,首先需要研究它的历史文化、地质科学和景观价值。这样,开发利用也有了它的历史依据。我的想法得到了温岭市和新河镇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回京后,我约请了我校地质系魏绮英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刘祚臣研究生,分别对长屿

硐天的地质概况和石板生产历史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报告。根据现有资料看,这两个报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长屿硐天石板的生产历史,比较可靠的始于六朝,并延续发展到今天,规模不断扩大,品种越来越多,而其他地区,大多只有遗址,且早已停止生产。二是长屿硐天石板生产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规模,取决于长屿硐天的石板矿――含角砾凝灰岩的独特地质条件,即该地层厚度大,构造活动少,完整性强。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不是同类石矿都能具备的。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上述研究是初步的,基础性的,有条件时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长屿硐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科学价值,才能合理利用这些虽由人凿,宛如天开的自然文化遗产,化“废硐”为神奇,为发展旅游,宣传科学和弘扬石文化服务,促进长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还需要保护和清理好遗址,绿化硐外景观环境,并围绕石文化传统,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充实科学文化内容,提高文化层次,建设一个高品位、高层次的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

(作者为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