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人文化特点及华舍镇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舍镇文化特色
• 华舍镇有非常明显的江南水乡文
化特点,特别突出的文化特点有以
下几点: • 一、纺织名镇 • 二、名士名镇
• 三、皇室名镇
华舍镇文化特色
一、纺织名镇
• 从清末开始,华舍逐渐发展成绍兴丝绸的重要产地。有机 纺七、八百户,织机达三千台,旺季每天可出绸六、七百匹, 享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绸庄与钱庄林立,饭馆、茶 馆、旅馆商贾盈门,当时曾有“小上海”之称。江北溇“赵 庆记”绸庄,年营业额达五十万元之巨,其“圭”字号纺绸 曾闻名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舍的纺织业得到新的发展, 纺、织、印配套成龙,年产各类布料一亿米。1996年成为全 区第一个纺机无梭化乡镇。进入新世纪,华舍的纺织产品不 断精益求精,成为全区重要纺织生产基地。纺织企业在不断
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 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 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 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
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
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 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 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
大的黄色照墙,上书“宋室屏垣”四字,传为赵
孟頫手迹。
• 镇内河道纵横,平畴如茵,景色秀丽。房屋依丁字形街 河而筑,两岸廛肆毗连,雨廊延伸,石桥虹卧,是典型的江 南水乡。古代华舍一带濒临杭州湾,至今尚有古海塘、浩田 等遗迹及镇塘庵、沙地王等地名可资佐证。史传禹会诸侯和 娶女娇柔于街道北面涂山,后人即以禹会为乡名,并建有禹 会桥、禹会殿以纪念,连桥下之河也名以“诸侯江”。
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
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 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 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的个性 十分相似。
绍兴市文 化特色
文化特色
华舍镇文 化特色
华舍镇简介
• 华舍街道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距绍兴市区 15 公 里。南靠 104 国道和萧绍运河, 329 国道北复线横贯中部, 杭绍甬高速公路柯桥中国轻纺城接口穿越街道东部。总面积 23.05平方公里,人口 3.6万,辖 17个行政村和 1个社区,据 《绍兴市志》载:华姓人最早迁此筑舍定居,后成集镇,遂 以华舍名。街道东南一带在南宋以前即已称禹会乡,街道西 部称蜀风乡。 1932年始建华舍镇, 1984年重置, 1992年原 管墅乡并入,2001年撤镇改街道。
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
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 “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 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 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 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绍兴市文化特色
• 绍兴市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 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 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 位居全国前列。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 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
文化包括以下几点:
• 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 • 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
29日,周恩来在华舍镇后马村族谱祭簿上亲笔补
写了自己和邓颖超的名字及出生年月。
华舍镇文化特色
三、皇室名镇 • 宋室南迁江南时,宋太祖赵匡胤13世孙赵昌二 携皇室赵氏玉牒家谱在华舍定居,其玄孙赵存善 在华舍社庙旁,建造赵大宗祠。祠五间三进,中 进高达28米,屋顶均有飞龙插剑等,祭厅上悬民 初湖南督军赵恒惕书的《旋源衍庆》匾,两旁历 代名人雅士所题楹联书画不下 200幅,后进背后 藏有高宽各约10米的赵匡胤画像。祠前隔河有高
提高档次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2002年,全
街道自营出口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48万美元,其中 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县19个镇(街)第一,占全县总数的十分 之一。
华舍镇文化特色
二、名士名镇 华舍有句名谚:旗杆多(科举中式者可竖棋杆), 后马人才多。这里的后马指的就是华舍镇后马村, 清代后马名士周长发,陪侍乾隆来绍祭禹,著有 君臣吟唱《随辇二集》,并曾校刊《辽史》等书 籍。周恩来的先世即是后马村人。据《百岁堂祭 簿》记载:百岁堂始祖周庆于明初从后马迁居绍 兴,周庆是后马周氏祖周茂的曾孙。1939年3月
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
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 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 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
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
精神。
绍兴市文化特色
四、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
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
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 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 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
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绍兴市文化特色
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 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 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 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 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 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 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 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 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
文及绍 化华兴 特舍市 色镇
绍兴市文 化特色
文化特色
华舍镇文 化特色
绍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 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 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东连宁波市,南临
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
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 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 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 为8273.3平方千米。市辖区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万 •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 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 胜地。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 “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
• 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
• 四、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
绍兴市文化特色
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
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 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 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 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 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
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
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 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 扩大耕地。至 20世纪 70年代大规模围垦、 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 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 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 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 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 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
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绍兴市文化特色
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
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 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 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 瑾、周恩来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 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 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 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 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 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