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
情况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宿迁市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三大发展、九比竞赛”活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求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特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生幸福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一轴两副九市”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布局优化、功能提升,九个小城市开始起步,城乡统筹发展步入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3.0%;二产实现增加值815.61亿元,增长14.9%;三产实现增加值655.67亿元,增长13.0%。全市人均GDP达35484元,折合5730美元,比上年增长11.9%。14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0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共签订亿元合同项目355个,实现亿元开工项目244个,完成亿元竣工项目177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1.7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13.8:47.8:38.4,一产比重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7个和0.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8%,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光电、新材料、智能电网、高性能
复合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制订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比上年增长
35.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0%,较上年提高1.0百分点,为三年来首次超过GDP增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1.8%,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9.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2.6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新低。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七升”即食品上涨4.3%,烟酒上涨0.3%,衣着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
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居住上涨
2.5%。“一降”即交通和通信下降0.5%。
图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曲线图
单位:%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预评估,列入“创模”规划的162个重点工程中,在建的和已完成的占93.8%。新建污水处理厂
(含乡镇)19个,污水处理能力近15万吨/日。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实施“十二五”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33个项目完成率达54.5%,3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18条河流实施“一河(湖)一策”,制定内河三年整治方案,已有12条黑臭河流完成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市区空气质量提升行动,PM10、
PM2.5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显著,结构优化仍需努力;企业运行效益有所下滑,居民增收步伐减缓;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统筹发展仍需努力;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环境保护仍需加大力度;政府管理职能有待改进,服务意识、行政效能尚需进一步强化等。
二、农林牧渔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5.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8.69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59.07万亩,比上年增加1.28万亩。受不利天气影响,粮食产量小幅减产但仍属丰收,实现2004年以来的“十连丰”。全年粮食总产375.99万吨,比上年减少12.76万吨,减产3.3%。其中,夏粮152.59万吨,比上年减少7.22万吨,减产4.5%;秋粮223.4万吨,比上年减少5.54万吨,减产2.4%。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造林11.7万亩,植树1625万株,完成抚育面积25万亩、试点示范面积2万亩。建设村庄绿化示范村
62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56个、森林生态示范村6个。发展以林药、林菌、林禽、林渔为重点的林下经济模式近30个,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0个,示范面积2.2万亩,推广面积14.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9.3%,居全省第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畜牧业生产遭遇疫情受挫。受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家禽养殖受阻,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全年生猪出栏260.75万头,比上年下降0.3%;年末存栏146.74万头,比上年增长5.5%,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8%。全年家禽出栏9179.25万只,比上年下降3.3%;年末存栏3906.09万只,比上年增长
2.7%。
渔业养殖稳步提升。加强现代渔业产业园、精品园、示范场(基地)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完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全年繁育水产苗种21.35亿尾,市水产科技示范园建成苏北最大鳜鱼苗种繁育基地;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43万亩,累计达11.78万亩,占可养殖面积比重的19.1 %;全市新增无公害水产品3个,累计达25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达56.19万亩。水产品产量25.65万吨,比上年增长2.7%。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三县两区全部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设施农业8.39万亩,累计达91.7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3%。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63个,累计达883个。在全省率先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奖补资金。年还末拥有家庭农场4031个,专业大户737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59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42.6%。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2.8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