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复习邓论注意三点:
1、政策性强—中央的党政方针
2、1-5章总论部分1-2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3章赖于形成的精髓和思想路线;4-5章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分析当代中国,其中第4章得出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而第五章分析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9章讲的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章科学发展观(今年新增的);7-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重要条件
10-12三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一国两制,外交政策,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个代表-落足于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两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得出的。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的结合。
之所以称作飞跃的原因:1、理论上的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该创新的理论经过实践检验,指导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毛泽东思想领导地位的确立,引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顺利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就,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十四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
十四大时将小平同志的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时还没有提出邓小平理论的这个称谓;到十五大时,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整个理论围绕阐述的核心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九方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存在一个模式,走自己
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发展阶段:提出了初级阶段的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与之相关的提法:要分析研究生产力自身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和各项工作中,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调整,只有调整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调整上层建筑,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为什么说改革是革命呢?--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革命,B、这里讲的革命不同于第一次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而第二次革命是否定传统计划体制,那么这里说的改革是革命,意味着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根本的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革命。
在此基础上,关于发展动力,就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想:A、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的内部调整和完善,决定了性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B、改革的范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即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上层建筑即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C、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来自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5、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
路,思想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决定了方向,性质);四项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6、社会主义事业的外部条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在此主题
下,我们在外交上上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济发展上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翻两番,三步走。
如何实现:重要思想—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加快发展速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8、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基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领导力量—党的领导:要根据形势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与时俱进。
如何坚持改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9、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理论。
并付诸实践。
三、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如何体现?具体结合在?
这种结合具体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上。
因为这9方面都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小平理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分析所提出的理论观点都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1、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经验总结,也必然随着
这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产物。
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体现在邓小平同
志本人的讲话著作中,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某些重大的方针政策,都属于邓小平理论。
五、产生的时代背景(选择题)
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实质上讲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为什么?四个新
1.新境界:它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新水平: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新判断:它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并由此制
定出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
4.新体系:它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前两个是重点:可能单独考。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开拓新境界首先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用它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才有了
邓小平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自然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
新水平:理论贡献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1.该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
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2.(从对比的角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概括,最早来自马克思,恩格斯,
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概括是科学预见,是从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特征来概括的,而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概括的,这意味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
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前苏联失败的教训—生产力上不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盛行,政权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三个方面与三个代表相对应记忆。
现实依据:改革开发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国情与当前的一系列新变化。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选择题,辨析题)
内容上是个有机的整体。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要求。
第二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地位:
(一)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继承、坚持: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表现在三个方面:1、三个代表与……有着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有着共同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创新(甚至出主观题):思路是两个方面: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首先,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党的先进性不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先进性在于反帝反封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上。
所以提倡,贯彻三个代表就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第一、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三个代表其中一条,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第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同任何社会规律一样,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次建筑,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那么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促使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进步,强调这两面的结合就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就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邓小平理论着重阐述的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三个代表实质是阐述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如果不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失去争取方向,因此从三个代表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创新
(二)“三个代表”着重阐述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着重阐述“建设什么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因此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三)既然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和创新,因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重点在第二、第三节
第一节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四个阶段:
1、确立阶段:标志—毛泽东思想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七大为标志)
2、建国以后到文革结束:很大程度上这条路线被抛弃了。
3、重新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邓小平理
论的创立。
果断抛弃了长期实行的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三个代表提出为标志:这条路线被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
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关系。
体现在: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的成果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用来指导实践。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
中央进一步强调,这两者的统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可能出材料分析题)
思想路线是群众路线赖以创立和形成的基础—思想路线要求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那么由此这条路线落实到我们党的工作上就要求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和要求。
结合农村改革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制度的创新到推广,经过了几个反复。
这件事情表明了什么?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最初在中国大地出现是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第二次出现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第三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安徽凤阳开始出现的,随后向全国推广。
前两次被否定,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路线没有确立,这样群众路线也就没有了基础,所以在实践中就不能做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最后一次,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群众路线有了基础。
3、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
把握三个方面:
(1)提出“三个有利于”是遵循思想路线的结果;
(2)提出“三个有利于”也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出发
(3)“三个有利于”是在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使我们避开了对于姓社姓资抽象问题的争论,从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管它本身是否是社会主义性质,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需的,应该加以扶持,发展壮大;一切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即使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是社会
主义现阶段所不需要的”。
4、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如何把握:
(1)首先要说明什么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意味着理论本身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本身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2)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史证明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的态度:①坚持基本原理,②反对教条主义。
坚持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反对教条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根据当时实际提出的个别理论,观点,在当时正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个别的论断,而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提出理论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③结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不断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如何体现呢—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对实践的指导。
十四大报告指出改革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凡是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发展的态势就比较好。
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保持不变。
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
在小平同志的理论指导下,十四大才将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发展市场经济。
这都体现了我们是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5、与时俱进的问题
1)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思想路线的内
容。
2)十六大强调的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革新精神。
3)创新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理论的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带动
制度、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什么叫理论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
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与时俱进就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这个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如何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的重要思想?(1)说明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的重要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隐含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样在生产力极大的发展后,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重要思想的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的重要思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在社会化主义革命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失败,挫折和教训,究其原因,根本是因为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现阶段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矛盾,说明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不断地发展和认识。
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为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
理论意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该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从对比的角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概括,最早来自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概括是科学预见,是从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特征来概括的,而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概括的,这意味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点可能会考到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2、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
(1)原因:A、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B、必须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C、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和发展的成果来解决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D、这里的“发展”是指以人为本、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里可能会出大的分析题。
注意理解。
4、要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坚持和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
(3)相信和依靠群众,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一节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把握两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要经历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概念中包含的四重意思:A、初级阶段是一种特指,特指我国的情况;B、根本原因:生产力落后;C、初级阶段不同于过渡时期,D、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地位:理论上属于邓小平理论,实践上就是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根本目的:提出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我们在改革和各项工作中避免犯“右”和“左”的错误。
(反右反左)
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侧含义:A、已经是社会主义;意思就是我们的改革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违背和否定社会主义,因此要反对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反“右”;B、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意思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因而不能照抄照搬过去的和其他国家的模式,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和各项工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就是反“左”。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把握关系:
1、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建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都要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两个基本点各自的地位: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三者统一: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对外开放也属于改革。
要注意第四点,江泽民领导集体总结的经验之一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把握两层含义:
(1)、三者的一般关系: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实践中如何具体处理三者的关系(来自于十六大报告):A、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C、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来促进社会稳定。
这里还可能要求联系实际,出材料分析题。
改革以来的价格改革,方向从政府管制走向放开价格。
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
价格改革的方针“调放结合”。
改革最初“调放结合,以调为主”;第二个阶段“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第三阶段“大部分放开,政府主要宏观调控”。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体现在:第一阶段,刚从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如果价格完全放开,物价会飞涨,人民群众不能承受;第二阶段,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水平提高了,对价格的波动承受力加强了,第三阶段,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不但是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市场疲软,这样放开价格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人们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价格变动的承受力也进一步增强了,这时大部分产品价格放开,初步形成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这个过程的原理就可以用上面三者的关系来说明。
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纲领可以集中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2、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基本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