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
冬虫夏草,是我国一味名贵药材,其功效可与人参、鹿茸媲美,是三大补品之一,畅销于世界各地,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区。
由于野生货源稀少,价格十分昂贵,每公斤1200元左右。
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对冬虫夏草进行人工分离培养,并获得初步成功,现分四期综合介绍如下:
一、冬早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冬虫夏草是一种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真菌寄生于鳞翅目蝙蝠蛾幼虫的虫菌结合体。
整个外形由虫体和子实体相连接而成,外表黄棕色或黄褐色,虫体极似家蚕,细长圆柱形,长3-5厘米,粗约0.3-1厘米,有20-30个明显环节,腹部有足8对,尤以中部4对较为明显。
子实体是指延伸于寄主昆虫体外的、由菌丝反复纽结和分化后形成的肉眼可以识别的繁殖器官。
质地较脆,断面黄白色,头部红棕色,长有子座。
子座多单生,细长象棍棒一样,长4-10厘米,顶部膨大,表面棕褐色,质地略韧,断面黄白色且呈纤维状,子座的头部散生或密生着子囊壳,子囊壳中形成无数的子囊,子囊中就是能进行有性繁殖的子囊孢子。
2、冬虫夏草的生长过程冬虫夏草是冬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的幼虫而形成的。
当虫草菌成熟以后,散发出子囊孢子,飞扬于大自然中,于冬前通过昆虫的体壁、气孔、口器或直接通过躯体的其它孔道进入体内,被感染的昆虫,初期行动迟缓,后期表现烦躁不安,数天后外壳出现明显褪色,由深褐黄转变淡黄色,以后便全身披上灰白色的菌丝,此时幼虫慢慢靠拢附近分布着的植物根系,并潜入地表表土4-8厘米深的地方,逐渐死亡僵化。
死亡时头向上,尾部向下。
到了次年夏天,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虫体内的菌核,从死虫的头部长出子座,露出地面,这就是所谓的“草”。
3、冬虫夏草生长的环境条件
冬虫夏草的自然分布与地形、地貌、海拔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调查认为,冬虫夏草的寄主蝙蝠蛾一般生长在海拔3650-425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坡度15-30度左右,生长期间气候多变,常有雨雪,气温在0-23℃,20厘米深处的地温5-7.5℃,空气相对湿度为50-70%,土壤湿度为40-60%。
由此可见,蝙蝠蛾是生长在潮湿、低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势和地貌上。
其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小灌木丛及部分针叶林的林缘部分构成。
它的食物除了咬食珠芽蓼的地下茎外,也喜食头花蓼、萸氏属植物以及金老梅的根。
另外从解剖肠道中发现,它还直接啃食木质化的灌木或半灌木的地下部分。
蝙蝠蛾的生活史是:最后→龄幼虫→预蛹→蛹→成虫→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
在整个生活史中,幼虫期最长,最少需经历两年的时间才能化蛹,因此其幼虫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土壤中找到,并能够越冬,一般分布于土壤10厘米深处以下。
每年5月下旬幼虫部分形成蛹,7月中旬化蛹达到最高峰,至8月初又大部分羽化成蛾。
蛹期一般分布于土壤10厘米深处以下。
蛹期一般分布于土壤表层。
成虫出现于6-7月下旬,蛾为黑灰色且有黑色斑块,雄蛾平均寿命72小时,一生仅交尾一次,活动力强。
雌蛾寿命80小时,一生交尾2次,活动力弱,产卵较集中,6-7月产卵于土表,大约两个月左右后便孵化入土,幼虫经过5-6次脱皮,经两年后成熟。
这类昆虫的天敌主要是一些飞禽及细菌、放线菌类。
二、冬虫草菌的分离
一般应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进行。
无菌室在使用前要预先喷洒福尔马林溶液(1:40)进行消毒,然后经过紫光外光杀菌处理。
分离所用的工具都要进行严格消毒。
分离的方法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
1、组织分离法:是指直接切取虫草的子座部分或菌核部分的一小块组织,经过表面
消毒和灭菌水洗以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山虫草体上移到培养基上。
切取的组织大小要适宜,一般1毫米左右,组织切得过大,会增加杂菌污染的机会;切得过小,一方面在表面消毒过程中很容易将该组织杀死,另一方面也延长了虫草菌种的生长时间。
用这种方法培养4-6个月可得到冬虫夏草母种。
2、稀释分离法:是将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真菌或存留于寄主和其他基质上的孢子洗下,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经稀释后与溶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培养基混合,然后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
冬虫夏草多用此法进行培养:用硫酸纸或不易透水的其他纸制成小口袋套于天然生长但尚未成熟的冬虫草子座上,待冬虫夏草成熟后,子囊孢子即弹射出来。
附着于纸袋内壁上,取附有这些子囊孢子的纸袋100个,浸于1:10的土壤浸液中,2小时后用小刀仔细把子囊孢子从纸袋上刮出,收集于离心管中,离心10分钟后,弃去上清液,用土壤浸出液反复洗涤5次,再用10%、20%的蔗糖溶液分别洗涤3次,又用50%蔗糖溶液离心30分钟,收集含有子囊孢子的上浮液,放入含有庆大霉素(100单位/毫升)的1:1土壤浸出液中,在15-20℃的温度下培养3-5天,便可放在培养基上培养。
培养基的配方:燕麦片30克、琼脂17-20克、水1000毫升。
制法是:燕麦片加水后在水浴上加热1小时,用纱布过滤后加水补足1000毫升,加琼脂溶化后分装灭菌(121℃,20分钟)。
若琼脂用量增加到30克,培养基不容易干燥,可用于较长时间的培养,同时对促进虫草子囊孢子的产生有利。
虫草分离后放在上述培养基培养,几天后就可得出虫草菌种了。
三、菌丝体的培养
指扩大由虫草组织分离而获得的菌丝体数量,以便进一步培养后使其发生分化,最后达到形成子座的目的。
1、虫草菌种的移植:虫草菌种的移植是虫草菌丝体培养的开端。
因为只有通过移植,才能扩大虫草的人工培养规模,同时移植可以避免菌种老化或生长不良以及杂菌的污染。
移植就是用经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把冬虫草的菌种由原来的培养基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上,操作时要在火焰上进行。
具体方法是:左手把培养好的原种试管和待接试管并列拿住,右手把棉塞一边转动一边拔出,夹在右手小指和无名指中间及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这时注意不要接触到进入试管的接种环部位。
在整个操作中,试管口不要朝上而必须始终对着火焰的方向,用火焰烧管口,接种环用火焰灭菌后,立刻将尖端伸进待接的试管中,注意不要碰到试管内的琼脂。
要将接种环的前端浸到固体培养基斜面下部的冷凝水中,使之迅速冷却。
随后用接种环(或接种针)从虫草菌种试管内的斜面上,挑取谷粒或黄豆般大小的菌种一块,移出该试管后迅速转入另一支待接试管内,将菌种放在培养基表面的中央位置。
然后取出接种环,试管口经火焰烧后,用棉塞穿过火焰迅速塞紧试管。
2、菌丝体的培养:将分离和培养后所得的虫草菌种用上述方法移植到含有多性蛋白胨10克、葡萄糖100克、酵母膏1克、硫酸镁0.5克、磷酸二氢钾1克、琼脂粉20克、蒸馏水1000毫升及少量生长素的培养基上进行恒温(15-20℃)培养。
10天后可见芽管伸长,分枝并开始形成菌丝,1个月后就有细小无色的菌落出现,2个月菌落直径发展到2-6毫米,3个月便有很短的灰白色气生菌丝,4个月后菌落直径可达1-2厘米,菌落凸起且表面皱折不平,灰白至棕黄色,基内菌丝棕黑色,并有棕黑色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
菌丝体的培养方式一般是静置培养,其特点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需施加外来机械作用使其振荡的情况下诱导虫草子座的形成。
四、冬虫夏草的半人工栽培
半人工栽培是指不脱离虫草生长的自然环境,或是利用自然界天然感染的方式来人为地培养虫草子实体的方法。
1、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饲养
(1)饲料。
在没有植物饲料的情况下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代替,蝙蝠蛾的配合饲料配方是:马铃薯淀粉(或甘薯淀粉)10克,脱脂大豆粉25克,干桑叶粉20克,蔗糖5克,琼脂10克,维生素B40毫克,氯霉素25毫克,金霉素0.1克,山梨酸0.3克,抗环血酸1.5克,蒸馏水(或冷开水)250毫升。
(2)饲养技术。
饲养冬虫夏草寄主的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昆虫各个虫态的处理和操作,如虫卵消毒、接种、移虫、收集虫蛹等。
一是对饲料和环境的处理,如更换饲料、提供化蛹和产卵的场所、条件等。
1虫卵消毒:目的是为了防止附着于虫卵表面的细菌、放线菌和病毒等在培养中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且对虫卵消毒要比对昆虫的其他生活阶段进行消毒要方便和安全得多。
虫卵消毒时不能影响胚胎的发育,因此,必须慎重地选择杀菌剂。
虫卵消毒常用的杀菌剂有次氯酸钠、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氢氧化钠、氯化汞、福尔马林、酒精等。
氯化汞的杀菌力强,渗透性也很强,容易杀伤虫卵,故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对于一些带有绒毛的卵块,连续使用几种杀菌剂比单用一种杀菌剂的消毒效果要好得多。
一般使用时的搭配比例为10%的甲醛(福尔马林)、2%的次氯酸钠、0.1%的氯化汞各浸泡5分钟。
不论用哪种杀菌剂或哪种方法,每次消毒之后都要用灭菌蒸馏水冲洗或漂洗多次,将残留在虫卵或卵块表面上的杀菌剂除去。
以防止药物对刚刚孵化出的幼虫产生毒害。
2接种:把消毒过的虫卵接到饲料中的过程称为接种。
接种要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但有些昆虫的卵在过湿的条件下不能孵化,这种昆虫不能把卵直接放在饲料中,而是将其置于容器壁上,或者预先在饲料的表面上放上一张灭过菌的纸,然后将虫卵或卵块放在纸上,并在所需的温度下培养。
3调换饲料:人工饲料很容易变质,所以不宜让昆虫长期在一次性添加的饲料中摄食。
如果饲养的时间短(一周内),可以不换饲料。
调换饲料时必须严格地按无菌操作的过程进行。
操作时要仔细,避免弄伤幼虫。
4化蛹:幼虫的化蛹过程如在饲料中进行,一方面不利于蛹的羽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控制其交配和产卵,因此一般在化蛹之前,将老熟幼虫或预蛹收集起来转移到供化蛹的容器中。
化蛹时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
5成虫的交配和产卵:成虫羽化前,将蛹按一定的性比和数量放到产卵笼中,使其羽化和交配。
羽化时以90%的相对湿度为好,保持黑暗或微光照条件对羽化很有利。
另外还应注意饲养过程中的卫生,养虫室和所用器械要消毒,禁止在饲养室内吸烟或带进刺激性的物质,以免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
2、菌种的接种和栽培: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被虫草菌感染的时间在幼虫阶段,感染的方式是通过冬虫夏草菌子座顶端生长的子囊壳所释放出的子囊孢子,随风、雨等外界环境中的机械作用,粘附到虫草蝙蝠蛾幼虫的体表上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幼虫阶段时进行人工接种。
接种时,先把冬虫夏草的子囊孢子制成较浓的孢子悬浮液,利用微型喷雾装置把子囊孢子喷洒到幼蛾体上,为了获得较多的感染机会,还要在幼虫的食物中混入冬虫夏草菌丝体。
接种后数天可以通过虫体外壳的颜色检查和判断幼虫是否已感染上冬虫草菌,如果菌丝感染了幼虫后,虫体的外壳就明显的由深黄褐色转变成淡黄色,而且动作逐渐迟缓,最后全身披上灰白色菌丝而死亡僵化。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便从病虫的头部生出子座,成为冬虫夏草。
五、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就是强调栽培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地在人为条件下完成,而几乎不依赖外界自然因素的作用。
(一)栽培条件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主要是准备菌种和昆虫两个条件。
1、菌种:冬虫夏草的栽培首先要有优良的纯菌种,一是要早熟、高产,主要目的是
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二是要感染力强,要求菌种有较强的生命力,成活率达95%以上,能对昆虫迅速感染,尽快得病死亡。
三是适应范围广,特别是对环境温度变化和其它杂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根据目前我们已驯化成功的一些品种中,有早熟、晚熟、高产、低产、中温、低温、强弱等品种。
有的品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昆虫内才能生长,如蛹虫草只能在桑蚕和柞蚕体内繁殖,冬虫夏草菌对桑蚕和柞蚕就不适应,冬虫夏草的栽培在我省以“川草5号”品种最适宜。
2、昆虫:昆虫主要利用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的寄生,幼虫要求必须是活的,个体大、肥胖的较好,数量多少根据自己的栽培而决定。
一般每平方米需幼虫1000克,母种一支,细沙土50公斤,可栽出鲜冬虫夏草500克,晒干品50克,价值100元。
3、环境: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无论海拔高低都可以,关键决定于温度。
冬虫夏草是一种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繁殖适宜温度是5-32℃,最适宜12-18℃,菌核和子座形成10-25℃为宜,只要能满足这个温度范围,就可以栽培。
利用自然气温,掌握好栽培季节,可降低生产成本。
4、栽培季节:利用自然气温,一年可栽培两季,春季3-5月,秋季9-11月,若在室内人工控温,一年四季均可栽培,而且还可缩短生长期。
(二)栽培方式
冬虫夏草的栽培方式很多,可进行室内外瓶栽,箱栽、床栽、露地栽培等方式,根据自己的条件任意选择。
无论哪种栽培方式,在栽培前都必须先培养菌虫,使昆虫在入土之前先感染上这种带病毒性的菌液,到入土时已重病在身不宜乱爬,有利于早死,快出,生长均匀。
菌虫培养方法是将已制好的液体菌种用喷雾器喷在幼虫身上,见湿为止,每天喷2次,三天后这种受菌液浸害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处昏迷状态,即可进行栽培。
1、瓶栽:瓶栽适合于家庭栽培,采用普通罐头瓶洗净后,在瓶内先垫一层 2.5-3厘米的细沙土,土质含水量60%,然后将感染菌液的幼虫放在上面,每瓶放两只为宜,要求两只幼虫之间不要靠扰,腹面向下,放伸,上面再盖细沙土3厘米,稍压平表面。
为了保持湿润,再用塑料薄膜封口,放入室内外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管理,避免阳光直晒。
2、箱栽:箱栽也适合于家庭栽培,可利用大小木箱,木盆,塑料盆进行栽培。
木箱底部和四周要有塑料薄膜,防止水分散失,先将细沙土铺5-7厘米厚,再均匀地放入菌虫,每只虫之间相隔2-3厘米,上面再盖沙土3-5厘米,表面用塑料薄膜保湿。
为了节约场地,还可将木箱重叠起来。
3、床栽:床架栽培是进行大批生产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宜室内,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进行层架栽培,节约场地。
床架宽1米,长根据自己的房间设计,采用竹、木制作,每层四边高12厘米用于挡土,栽培时先铺一层塑料薄膜,再倒细沙土5-7厘米拍平,放入菌虫,距离按箱栽,上面盖沙土3-5厘米,然后覆盖塑料薄膜。
4、露地栽:露地栽是指室外栽培,室外栽培关键要选好场地,首先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做到能遮荫,能排水,能防旱,能防入畜踩踏的环境。
栽培方法可进行平地式或畦式两种方法。
平地式栽培是将一般平地、坡地、荒地铲除表土15厘米,宽1米,长不限,然后填上5厘米厚的沙土,按上述方法放上菌虫,再盖细沙土5-7厘米,外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要有排水沟,上面要有树林或荫棚遮荫。
畦式栽培:畦式栽培可避免阳光和高温的问题,适宜广大农村栽培。
畦宽100厘米,深50厘米,长不限,四周同样能排水,栽培时在畦底部先铺5厘米厚的细沙土,再按上述方法放入菌虫,然后又盖细沙土5厘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
畦旁用竹拱弓,上盖草帘遮荫和降温。
(三)管理技术
冬虫夏草栽培后的管理技术非常简单,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方面的管理。
1、温度:冬虫夏草对温度的要求比较宽,一般是先低后高,但宁愿过低生长慢,不能过高受影响。
菌丝生长12-18℃为好,温度低长势慢,但杂菌少成活率高。
一般在-40℃都冻不死,但高于40℃就会死亡,在后期子座生长阶段温度20-25℃有利生长。
2、湿度:湿度管理是冬虫夏草生长发育的关键,虫体内的营养和湿度基本能满足它的生长要求,它不需要外来的营养和湿度,只需要外界物能保持虫体本身的温度不易干燥,因此随时保持沙土的湿润,要求含水量达到60%为宜,如果干燥可喷少量的清水保持相应的湿润。
3、光照:冬虫夏草栽培不需很强的光照,以避光为好,后期子座发育时以散光为好,但不能让太阳直晒,特别是室外栽培应采用林荫、人工搭荫棚、草帘覆盖等方式遮荫。
4、空气:冬虫夏草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很多空气,特别是在子座快要出地时应立即揭去塑料薄膜、增加空气,以利子座的生长,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5-95%左右,出土后10-20天就趋成熟。
(四)采收贮藏和加工
在自然条件下,冬虫夏草生长期一般为9个月,若今年9-11月栽培的明年5-6月可长出子座,也有在室内3-4月栽培的,当年9-10月长出子座,生长快慢主要决定品种性质。
冬虫夏草成熟标准是子座出土伸高3-5厘米,顶端发育成子囊果“毛笔尖”时即可采收。
采收方法:用竹、木秆轻轻刨开沙土,将冬虫夏草拣出来,放在筐内,注意不要把虫体与子座弄断,更不要把虫体或子座刨烂,收完后用水冲净泥沙,及时放在太阳下晒干或烘干。
加工方法:封装冬虫夏草是用散虫草作原料加工而成。
即散虫草回潮后,整理平直,每7-10条用线扎成小把用微火烘烤直至完全干透后即可,48个小把尾对尾装入铁格,装三层,每层16个以上,挤封成后,经过熏硫和烘干,加上商标用红丝线绳捆扎牢固。
规格要求每封虫草应保持在0.25克左右,用木箱装,内衬一层防潮纸,外用铁带捆扎,置通风干燥处贮存。
贮藏:冬虫夏草易受潮、干燥后立即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封闭,并存放在通风、凉爽、干燥的环境内,库的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同时要注意检查、发现虫蛀或受潮发霉,要及时除虫和烘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