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意义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动物词汇的认知意义浅析
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产生源自人类的认知机制。

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人类认知了动物的不同种属特性,这些特性因为与其他事物或概念有关联性或相似性而联系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模型,映射到其他事物的种属特性中,使动物词语转指、表达其他事物或概念。

因为长期频繁的联系,这些表达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从而产生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动物词汇;意义;认知
一、认知隐喻及其意义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一方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另一方面,它们被赋予神性,视为图腾,顶礼膜拜。

因此,动物相关概念的形成和词汇的使用必然打上深深的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记,许多动物词汇都具有超越其概念意义的联想意义。

人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产生出认知隐喻意义。

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

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的联想。

按照人类社会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人类最初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当认知进入高级阶段,它就获得了参照已知的、具体事物的概念认识和经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于是借
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语言。

隐喻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是人的有限记忆机制的必然产物,仅以命名来说,如果所有事物都要给予一个名称的话,那将不胜其烦。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哲学行为,是一种润饰词藻、是一种修辞手段。

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的研究真正纳入了认知科学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这一活动通常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

始发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通常始发域较具体、较熟悉,目标域较抽象、较陌生;同时,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即始发域(源域)概念向目标域概念映射的结果。

隐喻意义的推断主要根据两个概念领域的相似性。

二、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意义
人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意义转移,使动物词汇概念系统或部分意义映射到其他对象的意义域,给其他对象一个新的认知角度,从而使动物词汇概念具有了超越其概念意义的联想意义。

这种认知联想一定是以本身具有的某种相似性或经启
发具有的相似性为基础实现的。

动物词汇的这种联想相似性主要有动物特性映射、文化映射两大方面。

1、外形特征,汉语里的“牛”与英语里的bull(公牛)均给人以体积大、力气大、莽莽撞撞的印象,我们常常把它们的这些特性投射到具有相应特点的人身上,于是有了“力大如牛”、“健壮如牛”、“牛劲”、“牛饮”、“牛高马大”。

成语a bull in a china shop指一头高大莽撞的公牛在瓷器店里走动,那情景可想而知。

所以它常常喻指“笨手笨脚、到处闯祸的人”。

汉语的“鲸”和英语里的whale因其庞大的身体而常带有“巨大的”的联想意义。

“鲸吞”指象鲸鱼一样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大片土地等。

汉语里的“羊”与英语里的sheep和lamb均指生性温顺,所以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或 a wolf in lamb´s skin(披着羊皮的狼)则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喻指假装友好、温和而心怀恶意的人。

2、性格特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狐狸。

当我们把一个人说成是“狐狸”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动物的特性来解释人的特征,狐狸生性“狡猾、多疑”,在故事里总是扮演欺凌小动物的角色,我们把有关“狐狸”的知识和文化观念投射到拥有和狐狸类似特征的人身上,并以此透视人抽象的内在本质。

同样,当我们说某个人“狼心狗肺”时,就等于说他心肠狠毒,忘恩负义;说某个人“有狼子野心”,就指此人如狼一样,毫无良心。

这是因为我们把狼“残忍凶暴、贪婪成性”这一特性投射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身上。

鹦鹉(parrot)善模仿,经过训练能模仿人的说话声音,该特点常被投射到“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
人身上,汉语有“鹦鹉学舌”,英语有parrot know-ledge(指重复他人之言,鹦鹉学舌般复述而获得的知识)。

类似的还有天鹅(swan)的“优雅”,蛇(snake)的“阴险”,猪、驴的“蠢”等都常被映射到具有相应特点的人身上,使这些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3、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一般来说,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

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就具有了认知的功能。

语言使用者利用它们较熟悉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来映射某种环境、气氛,使该动物具有联想意义。

在表达寂寥荒芜这一抽象概念时,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利用猿猴这一大家都更熟悉的动物。

猿猴一般生活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猿啸、猿啼总会让人有置身荒野、倍感悲哀的感觉。

这在汉语古诗词中很明显。

如“目及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同样,在英语国家常常利用bat(蝙蝠)昼伏夜出这一较具体的特性来表达寂静、孤独、阴森可怕这一抽象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和传递着文化。

奈达曾指出,文化的差异意味着语言的差异。

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的隐喻也不例外,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着文化。

隐喻体现了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交流思想,认识其他人和事物的有力工具。

同样,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也会被认知隐喻这一工具反映出来。

文化是动物隠喻的基础,它决定着动物隐喻的规模并塑造动物隐喻中作为源域的动物固定形象。

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动物隐喻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隐喻中有文化特征的动物形象与它们相应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四面围海的岛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英语中有大量以“鱼”为喻体的动物隐喻,但汉语更偏爱“牛”等农耕动物。

因此“neither fish nor bowl”和“drink like a fish”的汉语同义语是“非驴非马”和“牛饮”;而“That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应该被译作“一锅粥或混乱的局面”;“jelly fish”应该是“软蛋、熊包”。

2、动物隠喻的形成与各文化的习俗与迷信息息相关
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存在着某种古老的动物的固定形象,其形成与动物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不同的国家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动物图腾形象。

图腾崇拜是一种信仰,人们相信人类与图腾所象征的动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以某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例如中国的图腾是龙,俄罗斯的图腾是熊。

动物图腾的形象经常被用来描述其他事物。

中国人经常用龙来描述好的、高贵的、聪明的人或物,例如:“龙颜”、“龙驹凤雏”、“龙蟠凤逸”、“龙凤呈祥”、“龙头产品”、“龙头老大”。

3. 传说和寓言是动物隠喻产生的重要土壤
动物是传说和寓言中常见的主角。

不同文化中丰富的传说和寓言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传统动物形象和固定的隐喻表达。

短语“to rain cats and dogs”来自于北欧传说,人们相信驾驭暴风雨的神化身为猫。

西方传说鳄鱼在吃掉它的猎物时会流泪。

因此当一个阴险的人装作对别人的痛苦感到难过时,我们说他“shedding crocodile´s
tear”(流着鳄鱼的眼泪)。

中国人用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相同的意思,如“猫哭老鼠”。

4、成语和谚语是动物隠喻的重要来源
由成语和谚语而形成的动物隠喻在英汉文化中的例子有很多。

英语有:“an ass in a lion´s skin”(色厉内荏的人);“an old bird”(老手);“lame duck”(无用的人,投机者)等等。

汉语中有:打草惊蛇、解剖麻雀、鱼游釜中、赶鸭子上架、顺毛驴等等,不一而足。

5、宗教对动物隐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语言反映和传递着文化,同时语言的形成、演变又受文化的影响。

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也不例外。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宗教典籍《圣经》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或者句子、短语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具有比喻和联想意义。

如:英语中的龙是传说中的一种邪恶怪兽,它形似蜥蜴,满嘴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的硕大怪兽。

《圣经》中多次把dragon和serpent(毒蛇)比成是引起天下大乱的恶魔撒旦。

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下,dragon和serpent的凶残、邪恶的特点常常被映射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身上。

三、小结
人们常用动物显著的种属特性来转指或表达其他事物或人的不显著的特性,而其基础就是认知隐喻。

动物词汇的认知隐喻意义属于联想意义,通过联想相似性而产生。

这种联想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动物特性映射、文化映射两大方面。

人类的认知机制决定了动物词语可以演变出许多文化意义。

典型的是动物的某些具体特性使得该动物词汇产生
特定的联想意义,而动物词汇则因文化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联想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2000,(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艾素萍.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联想意义探源[J].四川理工学院院报,2007,(3).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