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有哪些途径
针对当代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淡化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一)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德素养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我们要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教育和公德教育与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学生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和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围。
(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使培养负责任和有道德的社会公民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学校是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责任感和公德素养。培养有责任和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应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纳入德育的目标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7]。学校重视人文教育,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历史、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同时可以陶冶情感、升华心灵,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和对祖国的关爱情怀,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内在理性的支撑。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要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以及全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培养青少年对集体、对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关于“助人为乐”“ 礼貌谦让”“ 见利思义”“ 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家长“传统”和变形的教育思想中,都成为傻孩子做的事,是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人人为我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还有的家庭,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或晚辈,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过失,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
三、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淡化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生于80、90年代之后,不可否认他们当中的主流是好的,从总体上看,当代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都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淡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因:
(三)家庭教育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
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培养子女遵守家庭道德,成为一名好子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要教会遵守学校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要教会子女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名优秀青少年,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让孩子深切体会到自我对于他人的意义和责任。通过道德实践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7]。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区别,容易使人们只关注自己把自己从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和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的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在整个社会务实风气的感染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趋于实在,逐渐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如果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因此,每个个体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再加上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给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带来了影响。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青年学生“只注重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重物质利益,轻事业追求;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不可否认,当代青年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青年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状态和现实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和家庭负责,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优越的生活。他们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和社会。有些青年学生不仅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对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当今社会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乐趣。但是,有一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社会价值取向偏低,80年代中期来,随着社会上西方哲学书籍的大量涌现,一些人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致使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了当今青年学生的重要特征[4]。有的青年学生注重自我价值取向高于注重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上,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
摘 要:
该文论述了当代社会学生群体在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当代社会学生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了如何从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以及培养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途径。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当代学生;培养途径
二、当代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社会责任感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公德观念和公德意识,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但是由于这一代青年学生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以及自身成长的特殊经历等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淡化的现状。
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一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有些人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公共精神。”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5]。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责任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1]。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一种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2] 。“公德心”则是指某个人具有这种德行的意识状态。在本质上,公德心是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即个人对公共利益的理性自觉[3]。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公德心也就越显得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2]。在当今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当前学生群体中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当代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公德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据调查表明,某些地方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呈倒挂现象,在小学生中进行的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教育;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却要进行“便后要冲水”的文明行为教育,这种看似滑稽的现象却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成功。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却被充塞了一些他们并不十分理解,过于简化,却又尽善尽美的道德条文。学生头脑里尚且无法将这些条文完全消化,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6]。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均出现了严重背离“全面育人”方向而只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考试方式中学生个体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缺失,学校因此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使学校公民责任内容和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一、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含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竞争目趋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青少年对于现代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