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作者:————————————————————————————————日期: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中
学语文论文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赵志伟
题目用“再谈”,是因为在2004年第11期《语文学习》上,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谈古诗词鉴赏的文章,当时的基本观点是让现在的中学生鉴赏古诗词是超越了他们的水平,如果教学方法不加改变的话,我们想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进而热爱传统文化的目的就会落空。十二年过去了,我看情况似乎没有好转,或者说更糟糕了。笔者今年寒假给一批高中生上课,一共有31个人,我做了一个调查,只问两个问题:你喜不喜欢古诗词?为什么?结果只有4个人说喜欢,其余都说不喜欢。说起原因比较一致:一是认为语文学习好像没有用,更不要说对将来的学习;二是诗词鉴赏题不会做。虽然调查样本不多,但是中学生多数人不喜欢古诗词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想到林语堂在《信仰之旅》里的一段话:“我们之中有些人在学校里学习莎士比亚,而得到的却是永远对莎士比亚的倒胃口,使我们终身不愿再接触他的作品。……为什么?莎士比亚是美的!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欣赏它呢?”①因为学校里老师教的是对莎士比亚的分析,而不是读原著。用来描述我们的古诗词学习也差不多。我们的课堂里不是引导学生读古诗词,而是学习对它们的分析。高明一点的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他的配角。我觉得如同现代文阅读一样,现在的古诗词进入了一个怪圈:因为要考试所以要做练习,因为做练习老是做不好,所以学生不喜欢。尽管不喜欢还得做练习,因为要考试。教师和学生谁也不敢放弃(他们认为不按照试题形式做习题,只是背诵记忆那等于放弃)。可以预料的是:经过初中高中语文课的古诗词训练
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会喜欢古典诗词的。问题是学生做了大量练习,成绩并没有提高。于是他们迁怒于古诗词本身。布鲁姆说得好:”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
我还是坚持认为让现在中学生搞什么古诗词鉴赏是一种“躐等”的做法。鉴赏是要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做到的。现在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试包括中考、高考或者各种名目繁多的“联考”中出现的古诗词,作者是什么朝代学生常常都不知道,假如里面出现典故或者有深义的话,学生连读懂与否都尚未可知,怎么鉴赏?更不必说近体诗还有一个格律问题,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多数教师是不懂格律的,他们怎么鉴赏?就好像让一些不懂西洋歌剧的人去听《卡门》,然后要他们做鉴赏文字,他们怎么鉴赏?一位教授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的研究生在设计教案,准备给学生讲解杜甫的《登高》,居然有这样的问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什么不能用鸣,用哭,用啼?”她说:“她的原意是想讲炼字的好处,但是,如果有学生稍微懂一点格律基本常识,回答是因为平仄关系,那么她的讨论‘换字法’就一点意义也没有。”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可惜像这样的讨论还很时髦,课堂时间多半浪费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连基本格律常识都不懂,谈什么鉴赏?所以,笔者认为要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古诗词,就要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正道!什么是“正道”?简单地说就是恢复传统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小学初中读读背背,重点在记忆背诵,背得越多越好。小学初中考试要考,否则就不会有学生会去主动学习。上海语文教材从六年级到九年级,里面选的古诗词并不少,就是因为不考背诵默写,所以学生一般不会去记忆。让初中生鉴赏古诗词更
是天方夜谭,把有意义的学习变成一种机械操作。学生误以为古诗词就是这么学的,当然不会有什么兴趣了。
那么高中应该怎样教古诗词?我以为下面几点很重要:
一、把作者和诗作背景交代清楚,即所谓知人论世。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并不容易做到。2015年上海春考选的古诗是陈与义的一首七律《除夜》,学生因为对这首诗的背景不知道,所以不理解“比量旧岁聊可喜,流转殊方又可惊”一联的意思,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旧岁”是哪一年,“殊方”又是什么地方。鉴赏当然无从谈起,只有瞎蒙一下。这种不了解作品背景,不顾作者原意的解读,有时会误导学生。不久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好像是一位教师写的文章,题目是《古诗里的经济问题》,里面引了唐代元稹《三遣悲怀》第一首里的两句诗“今日俸钱过十万,为君营奠复营斋”,标题却是“土豪诗”,让没有读过这三首诗的年轻读者误以为是元稹在摆阔。殊不知这是元稹在追忆亡妇韦丛,想起当年自己未曾做官时拮据的日子,大家相濡以沫(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现在我做大官了,有钱了,你却走了,种种情状涌上心头,只有无尽的悲凉,哪来的摆阔?诗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蘅塘退士评此诗:“古今悼亡诗充栋,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虽然缪钺先生考证:“此悼韦丛诗,既曰‘俸钱过十万’,当是唐穆宗拔用元稹为相以后作。”但是,一是在唐代“俸钱十万”究竟是否如今人想象的那么多,这是有疑问的。二是更主要的元稹诗句和“土豪”腔调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元稹未必真的这么有专注之情,但是写这三首诗时总是怀有真情实感的。这样讲诗,厚诬古人事小,误导后生却是大事。青年人以为诗是可以这样随便解读的。所以弄清背景很重要,有点常识也需要,就像让学生鉴赏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样,教师自己不知道
唐代科举考试有“行卷”“温卷”的做法,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讲清楚那首诗,所谓“鉴赏”等于痴人说梦。至于“画眉”的典故知道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倒不是最重要的。可惜现在中学课堂里强调“文本解读”,讲到背景,一笔带过,或者放一个课件了事。但是真正的解读有时并没有完成,甚至教师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原因可能是大家不愿意去翻检工具书,靠网络搜索现成的教案了事。于是在课堂里让学生在那里反复咀嚼那几个“诗眼”,讲它的表现手法如何如何。这就像学生空白大脑被无端践踏了一番,丝毫激不起对古诗词的热情来。
二、就诗论诗,把一首诗讲清楚,简洁明了,然后引入同类作品扩大学生眼界,教师自己也可以充实一下。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并不一定能做到。古诗词比较难讲,它不像文言文可以逐字串讲。逐字逐句翻译,把浅显的诗歌再翻译一遍,等于焚琴煮鹤糟蹋诗歌。钱锺书曾经引项安世话批评有些强做解人的解说:“大抵说诗者皆经生,作诗者乃词人,彼初未尝作诗,故多不能得作诗者之意也。”⑤但是,这种情况在学校里却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规定一定的课时,还有各种名师的“代表课”做榜样。所以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高考题目形式进行训练,教师设计一套习题,让学生去做;另外一种是模仿名师,做好课件,在课堂上满堂串问,把时间耗费在师生问答上,以显示课堂活跃。尤其公开课观摩课时,后一种更多见。有时候还会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发挥一通。把有些名家套用文学理论的解读搬到课堂里来,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兜一圈,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有一次,一位新教师把他公开课的教案给我看,他讲的是元人乔吉的一首散曲,我看到他的课件里有这么几句话:“唐诗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宋词是一个成熟的中年,而元曲就是到了暮年。”我问他:这么不着边际的话哪里来的?我说:“笼统地说唐诗如何如何宋词如何如何都是有问题的。你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