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干干净净的文学工作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干干净净的文学工作者

口述者:李建纲

记录者:吴佳燕

时间:2015年6月30日

地点:省作协大院李建纲先生家里

一见到周总理

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召开,也就是第一届青创会,我在这个会上见到了周总理。

这个会议实际上就是中国作协和共青团组织的培训班,为期半个月,请了很多作家给我们讲课。它不是作报告,而是给大家讲具体的写作,介绍经典名著,从各个角度讲文学创作,周扬、赵树理、老舍、茅盾等都讲过。老舍是我的偶像,我本不是北京人,就是看老舍的小说,喜欢那种语言,就学说北京话。他的讲课,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他讲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讲一个人背一副对联说,上联忘记了,下联是什么什么春。十四个字,他只记住一个,他说这样读书是不行的。茅盾是讲关于艺术的技巧,以屠格涅夫的《木木》为教材,它的表现手法等,通过具体而微的一些写作方式,表现了作家语言的魅力,人道主义的精神,思想的深度、广度,观察生活的角度等等。

我们开会期间周总理没来,是在有一次联合了戏曲界、部队和我们文学界一共六百来人的大会上见到的。我们每人还收到了请柬,淡蓝色的,说是某年某月某日在中南海怀仁堂,请周总理作报告,请你出席。还注明从西门进入。拿到这个请柬我感到很荣耀,真是激动,装在这里不放心,藏在那里不放心,最后竟然找不着了。另外还有一个纪念章。怀仁堂我这辈子也就进去过那么一次。一个大礼堂雕梁画栋,大概可容纳一千多人,周总理在台上给我们作报告,声音洪亮,神采飞扬。他首先鼓励青年作家,接着报告国际形势,然后说了一些对文艺的政策,就是要怎样进一步地鼓励创作、解放思想等等。他讲一段我们下面就鼓掌,欢声雷动。后来讲到要对文艺扶持减少税收什

么的,这时候大家又鼓起掌来,他就说这次鼓掌可能是真的吧。感觉周总理是很平易近人又很风趣的一个人。

还有一次是在这次会议要结束的时候,在北京饭店举行舞会,我们全体参加。人家都衣装笔挺,而我穿着件粗布短棉袄土里土气的,进门还要脱外套,服务员给你接衣服挂上,我一看服务员穿得比我高级多了,就怕脏了人家的手,没好意思脱外衣,进去以后就热得不行。后来各省代表团在整个客厅里围成一个大圆圈站好,我们湖北在尾巴上,临近是河南代表团。周总理进来后绕场一周,走得也比较快,边走边挥手,步伐矫健,基本不停步。走过河南代表团时,还有人伸手要求和总理握手。因为原来给我们宣布过纪律,不准主动要求跟领导握手谈话什么的。没想到走到我们湖北团的时候,周总理停下了脚步(我现在说起来还有些激动),就站在我的对面,就这样一米的距离,他站在那儿定定地看着我,满面容光,笑容慈和,目光炯炯。一只手抚着另一只胳臂,微微仰头,非常潇洒,引得许多人都围上来。看得我难为情了,不知所措。我起初也看着他,什么时候这样近距离地跟

领袖面对面过啊!但是时间一久,越来越紧张了,又想说话,甚至想喊一聲万岁什么的,又怕犯纪律,不知道如何是好。大的欢喜突然临头,是会镇住人的。骆文同志就站在我身边,我看看他,他却也只顾看着总理笑,我心跳不止,甚至不敢再直视总理了。看了两三分钟,后来站在我后边的女作家刘真捅了我一下低声说:鞠躬!我就赶忙向总理鞠了一躬,总理笑着点点头走过去了,而我出了一身汗。我相信如果我说一下话,问候一句,可能会有个对话的。你看我多傻!后来我问刘真:总理走了整个会场都没停留怎么到我这停了?她说可能因为全场你年纪不大,个子最高,又傻里傻气的呗。后来开始舞会,周总理的舞姿真是帅极了,女士们排着队请他跳舞,我目不转睛看迷了。刘真大姐请我跳舞,我怕出洋相,不敢,另外我要看周总理跳舞,你想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

我认为这是文学给我带来的荣耀。我的文学写作是没有什么准备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解放前读不起书,家里叫我到街上去卖香烟,我就到商务印书馆或者开明书店去站着看书,一站一天。解放后参加

速成中学学习,后来叫我给工人讲课,我不会照课本讲,我就讲赵树理的小说。就这样我也没有敢想自己能写作。后来南下参加武钢建设,我是完全被那种热火朝天的气氛给激动了、鼓舞了,刚刚获得解放的工人阶级那种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劲头和自豪感,不是今天的人所能想象的。我就通宵写稿,投给《黄石工人报》,发表了,慢慢地在《长江文艺》、《湖北文艺》上也发表。但是我清醒地知道这些与我读过的大家之作相去甚远,不能算文学作品。我就是喜欢写一些反映工人生活的东西,表扬他们,歌颂他们。这一次到北京参加这样的文学会,而且竟然见到了周总理,虽然自己表现委琐,但是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觉得这就是文学给我的奖赏。以后就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从那时起,我省吃俭用订了《译文》等好几份刊物。

二在武钢

反右和“文革”期间,我都在武钢。武钢十万兵马来自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搞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我那时候在武钢工会,接触到这些

业余作者,觉得是一支很有潜力的作者队伍,就给党委宣传部部长反映,这么多业余写作者,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不一定能上省市级刊物,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刊物发表他们的作品,团结和鼓励他们。这之前我曾经在武钢搞过一张文学小报,叫《红流》,但是报纸篇幅还是太小了。武钢党委宣传部领导原来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积极支持,叫我在一次武钢党委开会的时候汇报下自己的想法。书记、经理、部长等领导都在。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在会上说我们武钢名气很大,新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职工队伍里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尤其是喜欢文学的人很多,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对于宣传我们武钢有很大好处。为了宣传武钢,也鼓励作者、帮助作者,有必要搞一个文学刊物。当时武钢很受作家们的关注,像徐迟、赵寻都来过武钢深入生活。我说外面的作家来深入生活、反映我们,那我们内部的有些作者自己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要是反映起来也许更熟悉方便些。反正就这样说来说去就同意了,当场决定创办刊物,名字也很现成,就叫《武钢文艺》,人员就我一个。青山区有一个小印刷厂,原来只印刷单据发票之类的

东西,从来没有印过什么文艺刊物。因为它就近,比较便宜,我跟他们说只要配一些字模就可以了。因为工人以前没有做过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刊物从收集稿子到进印刷厂,我都一路跟进,跟工人一起检字,有工人不认得的字,我在那就方便些。从打印、校对到拼版、印刷、装订、出刊,再把刊物拖到编辑部,又从编辑部发往各厂,一条龙都是我做。很辛苦,也乐在其中,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后编了十几期,几乎武钢的作者都在上面露过面,有小说、戏剧、诗歌、绘画等,当然政治性很浓,有《武钢英雄谱》等,主要宣传武钢,昂扬工人阶级士气,武钢的领导就很满意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