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观后感一:

《末代皇帝》是奥斯卡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片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的九项大奖。这是一部中国历史题材的电影,但它的导演却是一个意大利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最初面向的观众也是西方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台词全是英文,为什么“庄士敦”这个人物虽然真实存在却过于偏向西方救世主。导演和编剧都是外国人,可能是出于被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所吸引,或者是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或者仅仅是对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同情才造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末代皇帝》虽拍摄时间较为久远,但片中细节的处理,人物的烘托,剧情的发展,无不让人专注,让人带着脑子去观看、去思考。我看到有的影评中提到因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而对影片的差评,对此我不得不为它喊冤。这部电影既基于历史又融合了创作团队自身对溥仪和当时中国社会的理解,所以它不是一部纪录片,影片中对这段历史的呈现自然带了些主观色彩。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却也不得不说这部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却被一个老外拍的如此成功,我是感到悲哀的。

关于影片,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溥仪这个人,我是佩

服而又同情的。在那样一个孤立无援的绝境中,他生存了下来,就像笼中的金丝雀,飞不出去,却从未放弃过逃出去。这种超乎常人的隐忍和毅力我是万分钦佩的。曾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看到众人对溥仪文化程度的评价是极高的。他竟可以翻译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可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生在如此混乱的年代,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我也是及其同情的。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到触动的不是它的情节,而是它的场景、道具、美术甚至一些很小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处理真实得让我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溥仪的书房,一个小房间,光线明亮,一扇窗,一张桌还有满墙的字画。不同于现在某些古装剧里豪华的尚书房,溥仪的书房简单而又真实。

老外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也是耗尽了心力的。据说为了更加贴合历史,制片方特地请来了溥仪的弟弟溥杰来担任电影的历史顾问,因此电影中的服装、礼仪也更加真实。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在溥仪的登基大典得到明显的体现,溥仪的着装,太监的唱腔,殿外大臣跪拜的位置等。为了拍摄百官朝拜这个镜头,竟动用了一万九千名群众演员。这部投入了如此众多的人力和物力的电影,它的成功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观后感二:

回到学校,我看了心心念念的经典电影《末代皇帝》。看着溥仪坎坷的一生,刚刚游历完的故宫的高墙深院配着电影中一段段沉闷

压抑的宫廷乐章又浮现在我眼前。

太和殿的三声鞭响,宣告着一个新的万历年的开始,而小小的溥仪成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负罪者。他不需要做一个传统的皇帝,他不需要管理朝政,不需要费心国事,因为中国早已不是大清的天下,百姓早已不是天的子民了,他只需要做一个紫禁城的皇帝,作为这个帝国最后的颜面,作为那些无法从封建社会抽离出来的可怜人的精神支柱,一个只能在紫禁城里的神明。

时光不曾对一个朝代怜悯,更不用说是一个人了。历史的车轮碾过,个人的渺小无法让他做出任何改变。溥仪,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但同样也是一个人。可他尴尬的身份在特殊的时期注定了他悲惨传奇的命运。从被接进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被利用,被皇室利用、被日本人利用、被整个时代利用。

他被囚禁在四方的故宫里。紫禁城那么小,小到到处都是高筑的城墙和斑驳的琉璃瓦,困住了一个孩子的身躯与灵魂;紫禁城那么大,大到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城外的鲜活世界对他来说永远触不可及。他一直渴望走出城门,尤其听到弟弟说外面还有一个皇帝,自己的乳母被强制接出宫,自己的生母去世时······但他一直被制止,他只能待在宫里,安分地当好旧社会的精神支柱,没有人会向他解释为什么城门外会有那么多哭号的人。

当他逐渐习惯被皇宫庇护时,却被国民党驱逐出宫。曾经那么想逃离的地方却成为他们最后一件避寒的大衣。他不再是皇帝了,但他还是无法摆脱皇室奢靡的作风,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正当他以为自

己摆脱了囚笼,另一个更大的骗局却来临了。在日本人的欺骗下,他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换了一个身份接着接受世人的咒骂。“我们知道的永远都是事实,从来都不是真相。”这句话用在溥仪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从皇帝到傀儡再到囚犯,从封建王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历史不断加紧步伐奔跑着,溥仪几乎是被推着接受现实,被逼着戴上镣铐。

溥仪的一生都在呼喊着一句话:“Open the door.”无论他怎么呼喊,那道朱红的门还是把他与死去的生母,自己的皇后,外面的世界分隔开了。“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历史车轮不断前进,而他却被无情地抛弃,时光从未怜悯他。他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也在乳母的离开下彻底粉碎——“她不是我的乳母,她是我的蝴蝶。” 溥仪的晚年很平淡,他成为了一个普通花匠。他只能以平民的身份买票进入自己曾经的家。落日余晖下,他踏入写着“禁止入内”的太和殿,这片台阶曾经是他玩耍的地方。他佝偻着身子望向曾经属于他的龙椅,笑着向故宫管理员的儿子解释:“我曾经也住在这儿,那儿原来是我的位子。我曾经是中国的皇帝。”他露出狡黠的微笑,从龙椅后面掏出了他曾经藏在这儿的蝈蝈,那是在登基大典上一个大臣送给他的礼物。在那时,这只蝈蝈要比登基快乐得多。在同样的余晖下,他离开了他的“家”。

溥仪经历了数个十年,也经历了数个时代,他仿佛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的身份,历史并没有因为他的举动发生什么改变,他只有被欺骗、被利用、被囚禁。他一直

想做一点什么实际的事,却从未想到自己原来那么渺小,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世事总是难料,就像他不知道他的家会像现在这样被人随意参观,不知道后人会给他一个什么评价,尽管他曾经至高无上。

我抚摸着朱红的带着锈迹的大门,越过人群望向那写着“正大光明”的牌匾和下面的龙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年幼的溥仪站在龙椅上,茫然看着伏在地上的大臣,老年的溥仪佝偻着身躯走向黄昏落日,他们的身影渐渐融合到一起,走进了朱红的大门。

这段传奇人生结束了,这段荒唐的历史也随之结束了。

观后感三:

溥仪无疑是最传奇的皇帝,他三次做皇帝,又三次被人从龙椅上拉下来。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溥仪更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被历史的潮流卷来卷去。从他第一次进紫禁城开始,他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第一次踏入紫禁城时,慈禧垂死前宣告了他皇帝的身份。他就在小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告别的年龄就担起来皇帝的使命。在没有被教导过任何义务的情况下,他最先接触到的是权利。

经典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每一场热情表演的幕后都隐匿着一位操纵者,他是历史的化身。在这个不太恰当的比如中,这位操纵者不可撼动的绝对统治地位使他能以举手之劳解除人类表演中任何不识大体的举止,并拒绝一切为之做出的解释的举动。表演后,有些人走在所谓正确的轨道上,就功成名就;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而感到释然于怀,尤其是那些被现实的历史进程所抛弃的那个人。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