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茶去(图文)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一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这个故事若按我等俗人的理解:第一说明唐代中国僧侣饮茶已成日常习惯,寺院栽茶焙茶非常风行。

第二说明从谂大师他老人家爱喝茶。

与人寒喧着:您来啦。

来过咱这没?哦,没有,喝茶喝茶。

哦,来过?也喝茶喝茶。

院主多嘴问个没完,大师只得叹口气道:院主您也喝茶去吧。

然而,“吃茶去”这一句极平常的话,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深蕴禅机。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

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

禅宗向来有“茶禅一味”之说,讲究“明心见性”、“即心即物”,悟禅一道,有如人之饮茶,冷暖自知,味道自识。

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难怪乎,赵朴初为陈彬藩先生所著《茶经新篇》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真正领会“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导僧人“心注一境”,虔诚修行,而且可以启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吃茶去”!这是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洒脱的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状况如何,遂意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要把它太当作一回事,不可过于执着于身外之物。

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一样悠哉优哉地“吃茶去!”
人们往往羡慕别人的权势,却不知这权势的背后,或许牺牲了做人的尊严,或许放弃了自在的生活;羡慕别人的财富,却无从了解财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带着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弃了爱情、疏离了亲情。

再说人并不是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能,没有挂碍,终日钻营抑或忙碌于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云云者,与“吃茶去”无缘。

既然明白了这事理,何不赶快“吃茶去”!
上图中文字:
牛羊吃青草,枯木不生芽,大禅师尽讲实在话,老子比儿大。

天地间人心最复杂,无知人偏爱把聪明耍,曲里拐弯折腾个
啥?有事咱说事,没事咱喝茶。

佛法说了什么?佛法就是几句大实话,告诉我们生命宇宙的真相,就是这样,没必要七想八想。

庭前有柏树,柏树下掉了些柏树子,这就是庭前柏树子,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也不必期待它变成舍利子。

来过没有?来过?吃茶去。

来过没有?没来过?吃茶去。

有人起了分别,便问:为什么来过吃茶,没来过也吃茶?
废什么话?你老兄也吃茶去!
你被噎住了,分别心起不来了,多少天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思维断了,啪!你开悟了。

原来佛法无多子。

就这么简单。

那是你的柏子熟了,老僧依然吃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