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摘要:《论语》中孔子描述两种隐士:“辟世之人”和“辟人之人”,但孔子可以是第三种隐士:“大隐于朝之人”。

隐士们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充满嘲笑和不解,相反,孔子欣赏和尊敬这些隐士。

他们是孔子乱世中的“知音”。

表面上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实质上,他们“殊途同归”。

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其中主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主张、对忠孝和仁的看法。

《论语》中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带给后世重要的影响,但孔子在《论语》中对逃避社会责任,选择“出世”的隐士们表现出尊敬和欣赏。

表面上看,这些隐士的思想与孔子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实质上,二者“殊途同归”,只是表现自己隐士思想的方法不同而已。

人”,而本文中,笔者认为,孔子可以作为第三类隐士存在,后世讲隐士大致可分为“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而孔子正属于最后一类,“大隐于朝之人”。


》中,有这样一种人,孔子称之为“辟世之人”。

他们
远离喧嚣,生活在田野,完全逃避社会责任,成为真正的“隐士”。

这些人分别是楚狂人接舆、长沮、桀溺、丈人。

《微子篇》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
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不可着迷,现在的执政诸公危乎其危!孔子想下车和他谈谈,他却避而不见。

很明显,接舆知道孔子的处境和现实的局面,他选择不见孔子是一种他对现实对政治的态度。

,孔子使子路问渡口。

他们嘲笑孔子:“是知津矣。

”2]
试图为百姓为君主指出一条明路,这样一个神贤之人是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即社会的出路在哪儿。

他们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3]
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
4]
不会来进行改革了。

正是因为天下不太平,所以才要进行改革。

这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但正是这份社会责任,使得孔子一生为政治而游说各国。

可见到孔子,丈人骂孔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却认为丈人是隐者,反而让子路反见之。

子路最
5]
对于政治主张行不通,他们是早就知道了。

他们对孔子多有怨言,但不可否认,他们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他们显得略为消极,对于社会动乱,君主无道,更多的人只能选择“独善其身”。

正如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6]
隐士的心情,他何尝不想这样“乘浮浮于海”?只是更多的政治理想和天下之责任,让孔子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关系。

这些人可以保护自己不被世俗而伤,他们被称为“辟人之人”,只是逃避某个统治者,不愿为其服务,其中包括南容、蘧伯玉、晨门、荷蒉。

孔子认为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7],而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可以不被刑罚的聪明之人,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孔子认为蘧伯玉也是一个聪明之人“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还之。

”8]
时候出来做官,而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这样的人都做到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9]
对于政治、对于理想,不要过于执着。

可以说,这些人也是孔子在政治上的知音,他们理解孔子,但他们的信仰不同,造成完全不同的两种处世态度。

和政治理想还保持着某种间接的关系。

同时,他们相比于孔子,他们懂得“进与退”,孔子执着着政治理想,期待明主,乱世之中注定等待。

为国家为君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这位将天下之责任担于肩之人,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四处游说。

他不愿退回自然做隐士,更愿做一位“大隐于朝”的隐士。

他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10]
行,乘桴浮于海。

”《子罕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1]
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书出来了,我这一辈子恐怕是完了吧!”
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我着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是孤独的,乱世之中抱着满腹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社会中真正
理解自己的人往往都选择逃避现实,而不懂自己的人对自己充满挖苦和嘲笑。

其实,孔子自己何尝不是一位“隐士”?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为天下苍生请命,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被隐士们嘲笑,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他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清明之时期待贤明君主赏识自己,黑暗之时,知其不可为,也会改变方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那些远离喧嚣、不管世俗的独善其身者。

他们的“隐”都只是一种对现实的一种态度。

他们需要用这种“隐”来实现个人的理想。

所以,有人说他们的“隐”只是一种手段,是待时之隐。

等到遇到清明政治或者开明君主时,他们就会献身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

正如杨伯峻认为:“长沮、桀溺,不但知道孔子,讥讽孔子,而且知道子路是‘鲁孔丘之徒’。

这种农民,有文化,通风气,有自己的理想,绝对不是农业奴隶。

”他们和孔子一样,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个人信仰不同。

孔子那般的执着他们并不认同。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隐士对后世的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后世文人在仕途和理想之间的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不得不说受到了《论语》中孔子的影响。


1][2][3][4][5][6][7][8][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0年11月
10]《谈孔子的隐逸观》高小瑜语文学刊 2010年第5期
11]《中孔子与隐士的处世观对比》肖鹏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3月第23卷第1期
12]《论孔子的隐逸思想》朱明勋名作欣赏 2010年第3期
13]《略论孔子的隐逸观》周祥森史学月刊 1993年第1期
14]《浅论中隐士的避世情怀》邹亮文学评论
15]《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霍建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1月第26卷第1期
作者简介:杨颖,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