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从相关实例出发的自我提问复习过程
慢直播:视频直播形态的探索与创新

慢直播:视频直播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作者:谢丹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2期[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云监工”慢直播为例,梳理了由电视而网络,由快直播到慢直播的视频直播形态的演变。
通过与电视直播、常规网络直播的比较,总结了慢直播所呈现的受众主导、原生态、自组织互动与非目的性等传播特征,并从直播对象、直播技术和直播受众心理等方面探讨了慢直播成功实施的条件。
[关键词]慢直播;云监工;视频直播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随着确诊人数的不断攀升,武汉封城。
1月23日起,国家先后启动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所专门救治医院的建设工作。
央视频APP开启《疫情二十四小时》直播端口,通過固定机位、无剪辑、无串场、原生态的慢直播形式,24小时全程展现医院的建设过程,让“宅”在家中的广大网友当起了“云监工”。
在火神山、雷神山两大医院建设的短短十来天里,“火神山、雷神山云监工”(下文简称“云监工”)慢直播创造了多项视频直播纪录,截至2月4日,“云监工”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亿。
甚至,在凌晨3点,还有2000万不睡觉的网友在看工地施工。
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全国人民关心抗击疫情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将慢直播这一直播新形态推向公众视野。
慢直播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会在短时期吸引如此多的受众?它会是未来直播的主流形式吗?本文将就慢直播的相关特点和实现条件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一、由电视而网络:视频直播形态的演变提到“直播”这一概念,不同年代的人脑海中印刻的是不同的景象。
对于大多数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直播”意味着国家重大事件发生时,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的驻足观看。
而对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们来说,“直播”可能仅仅是网购中的—个小环节。
(一)电视直播“直播”最早是与电视媒介捆绑的。
《广播电视辞典》对“直播”的定义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
相对于报纸、广播而言,电视最大的传播特征是以视听元素结合的方式传播信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从“快直播”到“慢直播”谈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

从“快直播”到“慢直播”谈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作者:宋璟卉来源:《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07期摘; 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慢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直播生态应运而生,“慢直播”是相对于“快直播”而言的,看似与新闻的发展背道而驰,实则是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
央视频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中,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最前线,用“慢直播”的方式直播造医院,阐释了的“中国速度”,堪称新闻生态融合创新的典范。
关键词; 快直播;慢直播;新闻生态;融合与创新新闻直播以“快”为前提,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平台开始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快直播”到“慢直播”的转变,正是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
“慢直播”以一种马拉松式全程直播的形式,对新闻直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无剪辑、原生态、用时长等特点,使慢直播作为一种新闻生产形式得以形成新闻热点并迅速扩散。
武汉建设雷神山医院跟火神山医院,“神”在速度,不到10天时间建成一座医院。
1月27日晚,央视频正式开启对火神山医院跟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呈现施工过程,超9 000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共同见证了“中国速度”,可谓是从“快直播”到“慢直播”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的典型新闻事件。
1; “慢直播”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1.1; “慢直播”的基本内涵目前,关于“慢直播”的研究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慢直播”的概念上看,慢直播相较于镜头的快速剪辑的直播而言,没有音乐,没有解说词,仅仅只是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画面实时播出,其播放时间一般较长,节奏缓慢,只用固定机位拍摄,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力求更加真实地展现事件现场,能够让受众感受到极强的代入感,直接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
1.2; “慢直播”的特点1.2.1; 耗时长,24小时在线直播“慢直播”需要一定的事件支持,在该事件慢直播的过程中,往往是无人值守且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直播形式,直播周期较长,直播内容为实景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慢直播这个载体,可以满足受众的窥探感与参与感,尤其是在特定事件发生的过程之中,“慢直播”更具新闻性与同理心,受众可以全程参与其中或者见证事实的发生,成为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慢直播为例

声屏世界2020/04争鸣与探讨路标与航向2020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
六年来,无论生产机制、组织形式还是内容方面,媒体融合都已走进了深水区。
新媒体时代下,视听元素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刚性需求,在人们的传播交流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信息茧房机制对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利用视听元素抓住受众,让人们形成体验式消费,成为信息社会内容生产者的首要任务。
媒体将视听元素与用户之间的高黏性关系作为切入口,视频内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以短平快著称的短视频最为明显。
在直播领域,相关人员也在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应用慢直播的创新报道形式,即主流媒体利用视听元素打造高度融合媒体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慢直播“慢直播”是一种站在人们熟知的传统直播(快直播)的对立面,与过去直播生态完全不同的概念。
慢直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直播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新闻直播来说,漫直播画面没有明显的视觉冲击,是实时场景的网络再现,其时长相对较久,短则十几个小时,多则几百个小时。
慢直播作为一种直播生态,并不是第一次被应用,此前多用于旅游、形象宣传。
如2018年4月20日,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
慢直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践中的应用2020年1月27日20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利用5G 高速网络传输信号、VR 、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发挥央视平台的整合能力,推出了“疫情24小时专栏”和“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慢直播,全面实时地为社会大众呈现出人们为抗疫争分夺秒建设医院的场面,全网人民共同见证了两座医院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截至两座医院顺利交工,这个全程无剪辑、无解说、只有几个固定机位的直播长达600多个小时,却吸引了1亿多人次在线观看。
1月29日凌晨3时,直播页面显示的在线人数超过1000万人,上窗口的直播画面和下窗口网友的评论同时进行,网友在线“云监工”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次,直播评论区的互动也几度上了微博热搜。
慢直播:视频直播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以“火神山、雷神山云监工”为例

作者: 谢丹[1]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新闻论坛
页码: 62-6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慢直播;云监工;视频直播
摘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云监工"慢直播为例,梳理了由电视而网络,由快直播到慢直播的视频直播形态的演变。
通过与电视直播、常规网络直播的比较,总结了慢直播所呈现的受众主导、原生态、自组织互动与非目的性等传播特征,并从直播对象、直播技术和直播受众心理等方面探讨了慢直播成功实施的条件。
“互联网+”语境下的“电视+直播”word资料4页

“互联网+”语境下的“电视+直播”信息时代到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行业实现有效大融合,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进而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媒体行业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尤其是网络直播的推出,得到了全体网民的青睐。
在直播内容方面在体育、娱乐、游戏、聊天、演唱会等领域都进行了开发创新,催生了很多直播软件的兴起,并日渐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借助“互联网+”东风,不断推动“电视+直播”传播载体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电视媒体行业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加强“互联网+”语境下的“电视+直播”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直播创新发展分析“互联网+”计划的提出,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创新理念对于传统媒体行业而言也发挥着指引作用。
借助互联网载体,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进一步转型升级,构建新的媒体产业生态,能够实现不断突破和创新。
这种背景下,直播作为一种媒介传播手段,通过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让网络直播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短时间内打造了很多的创意节目,也积累了大量的网民用户,推动媒体环境进入新的发展氛围。
伴随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直播领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人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观看直播,随时随地享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直播行业呈现了大繁荣景象,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模仿这种形式,直播在互联网时代下正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不再是电视传统媒体行业的专属播报形式。
二、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特点分析相比较电视直播,网络直播随着网络环境技术不断优化,从而减少了媒体内容传输和接收成本,这也成为吸引用户体验的重要原因,使用门槛比电视直播更低。
同时网络直播让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为可能,对人员的准入门槛要求不高,随着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网络直播相应的资质和要求也需要不断提升。
“慢直播”传播实践及发展创新探析

第13卷第02期 Vol.13 No.02 2022年1月 January 2022“慢直播”中的“慢”,是相较传统视频直播而言的。
“慢直播”是无剧本、无剪辑、无后期、无主持的长时段固定镜头视频直播,其视频表现内容通常为固定主体的完整连续活动状态,且处于无干预状态下的自然状态[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进行24小时直播,由此,“慢直播”这一传播新形式被公众熟知,并成为网络热点。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和5G技术的广泛应用,“慢直播”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截至2021年1月,全国所有省级主流媒体都在网络平台进行地域景观的“慢直播”。
在大量实践应用中,“慢直播”改变了传统视频直播的“短平快”特点,展现了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巨大的延伸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慢直播”的早期发展特征2010年前后,“慢直播”这种传播形式就在北欧电视台播出的“慢视频”中出现。
这些电视视频花费几小时,展现钓鱼、火车行驶旅程等内容。
与如今主流的“慢直播”相同,它们都是长时间的固定镜头。
当时,北欧电视台制作的“慢视频”虽已具备“慢直播”的雏形,但仍属于先录后编再播的传统电视节目,如挪威广播公司推出的电视节目《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就利用7小时的长时间固定镜头,毫无任何后期处理地展现了挪威的文化景观。
这部长片虽被视为现代“慢直播”的开山之作,但从严格的电视技术来说,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直播”[2]。
即便如此,这部长片极具意义的探索是值得关注的,片中展现的景观虽不断变化,却抛弃了以往叙事中的矛盾、冲突、转折,用看似无聊的纯记录方式,带给受众低信息量的旅程体验。
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用超长时间的“慢电视”解构了消费主义的快速获得与欲望满足。
伴随商业电视不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慢直播”日渐在天气、防灾类电视节目中出现。
例如,日本NHK 电视台制作的东京铁塔24小时“慢直播”。
NHK电视台作为日本的国家公共电视平台,具有地质灾害通报的义务和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发布时间:2021-11-11T07:35:21.366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3期作者:冯进[导读] 新媒体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冯进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广播电视台摘要:新媒体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直播平台成为了一种崭新的社交媒体,成为现场直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络直播的优势凸显出了传统电视直播的不足。
在新媒体时代,找到一种合适的合作方式,让传统电视台与网络直播平台相互融合,打造出真正有品质的媒介融合直播平台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电视直播;融合1 前言电视直播报道是电视媒体优于其他传统媒体最突出的地方,同时也是电视媒体的发展竞争力的表现,但媒介融合给传统的电视直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被电视独家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而随着网络直播终端从PC端走向移动端,直播开始步入了全民时代。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媒体若想持续地发挥直播的作用,更好地巩固自身的发展优势,就必须注重媒介融合,积极借鉴和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全面拓展自身的發展形式以及运营方式,更好地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发展质量。
2 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影响网络直播是网络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平台,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相关资讯。
网络直播覆盖的人群较广,打破了传统电视直播的时空限制,对电视直播的影响越来越大。
传统的网络直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直播的时效性以及直播的互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通过网络直播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资讯,传统的电视直播很难满足。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节目主持人可以邀请受众借助直播软件,通过点赞、弹幕等方式来实现双向的互动,这也是传统的电视直播所难以实现的。
目前,我国涌现出诸多的直播软件,其中包括熊猫、斗鱼等等。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创新路径

所谓直播,就是当下发生的事情,观众可以实时收看。
借助直播来观看电视新闻,无疑把新闻发生和观众接受之间的时间差缩到了最短,这也是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相比其他传媒方式的优越之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以说,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新的舆论平台,也给国内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电视新闻直播向融媒体新闻直播转型(一)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网民数量约达8.54亿,全国互联网的普及率约为61.2%,全国使用手机的公民约8.47亿,这些公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99.1%。
同时,我国公民家中电视机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
TCL统计发现,电视机使用频率从3年前的70%下降到40%,其中通过电视收看新闻的群体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二)传统电视媒体向融媒体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创新路径○刘春艳【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成为与电视直播并驾齐驱的直播形式。
电视直播因固有缺陷的困扰,只有与网络直播互动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主动,这就给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直播;多平台传播来,建立起他们与家乡间的情感纽带,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间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结语乡村文化的有序发展,无论是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是对促进我国文化体系的构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如今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乡村文化唯有尽可能地趋新媒体之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并且避新媒体之害,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够实现乡村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注释:[1]人民网.以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中国文化自信之基[EB/OL].2019-08-21,http:/// n1/2019/0821/c117092-31309055.html.[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http://www. /2019-08/30/c_1124939590.htm.[3]王育红,于风.媒体镜像对女性美的扭曲[J].青年记者,2017(06):14-15.[4]王倩,于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传播公式的改进及其验证[J].国际新闻界,2017(11):47-67.(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责编:姚少宝新闻e家44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场媒体革命。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互联网、移动设备,新媒体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媒体的形态,也引发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网络直播作为新兴的传媒形式,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通过网络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各种活动、节目,与主播进行互动,让传统媒体形式的电视直播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信息。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融合将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娱乐体验,同时也将推动传统媒体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字数:202】1.2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趋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两种传媒形式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网络直播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的电视直播虽然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整合,网络平台与电视台合作制作节目,共享资源,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内容给用户;二是技术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电视与网络的双向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和用户参与度;三是渠道整合,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延伸电视直播的覆盖范围,实现多屏互动观看。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趋势是大势所趋,双方将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拓展市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
2. 正文2.1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程网络直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最初的网络直播主要是一些个人通过网络摄像头自拍或者直播日常生活,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而其中新兴的网络直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新媒体时代中,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融合也逐渐展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
网络直播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和点赞等方式与主播进行互动交流。
网络直播平台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观看时间和地点都更加灵活。
而电视直播则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高的信号稳定性,它可以直接将节目传递到家庭电视机上,不需要依赖于网络的延迟和带宽。
将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
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融合能够拓宽传媒平台的边界。
传统电视直播媒体常常面临着观众流失的问题,而通过与网络直播进行融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到剧集、综艺、体育赛事等节目的观看中。
融合后的传媒平台还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推荐。
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融合还能够提升媒体公司的盈利能力。
网络直播平台通过广告和虚拟礼物等方式盈利,而电视直播平台则通过广告投放和赞助收入等方式盈利。
将这两种模式进行结合,可以形成更加完整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融合后的媒体平台还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更全面的宣传途径,增加他们的曝光机会和品牌影响力。
要实现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融合并不容易。
受限于传输技术和版权问题,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之间的实时性和图像质量差别较大,需要进行统一标准和协议的制定和实施。
需要解决网络直播媒体和电视直播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确保融合过程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加强对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内容的审查和管理,保护青少年及广大观众的合法权益。
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趋势和必要性。
通过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拓宽传媒平台的边界,提升媒体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
直播技术创新应用案例分享

直播技术创新应用的挑战
技术门槛高:需要掌握多种技术,如视频编码、网络传输、服务器架构等 成本投入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带宽资源 用户体验要求高:需要保证直播的流畅性、稳定性和画质清晰度 法规政策限制:需要遵守相关法规政策,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
直播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直播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融合,如VR、AR、AI等,提升用户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模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直播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直播,提高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案例:某直播平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在观看直播时仿佛置身现场 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提高了用户体验,增加了用户粘性, 提高了直播平台的竞争力。
增强现实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直播中的应用
自动识别主播: 通过人脸识别 技术,自动识 别主播身份, 提高直播效率
自动生成字幕: 通过语音识别 技术,自动生 成字幕,提高 观众观看体验
自动推荐内容: 通过用户行为 分析,自动推 荐相关内容, 提高用户粘性
自动审核内容: 通过内容审核 技术,自动审 核直播内容, 保障直播安全
直播技术创新应用案 例分享
xx老师,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老师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直播技术创新 应用的优势和 挑战
02
直播技术创新 的背景和意义
05
直播技术创新 应用的实践和 探索
03
直播技术创新 应用案例分享
06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直播技术创新的背景和 意义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慢直播+短视频”的新闻报道创新探究——以央视频APP系列慢直播为例

“慢直播+短视频”的新闻报道创新探究——以央视频APP系列慢直播为例“慢直播+短视频”的新闻报道创新探究——以央视频APP系列慢直播为例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实时、高质量信息的迫切需求。
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传媒机构不断进行创新尝试。
央视频APP推出的“慢直播+短视频”模式就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将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通过深度报道打造更具观赏性和可读性的新闻内容。
央视频APP是一个集新闻、娱乐、纪录片等丰富内容于一体的视频平台。
而其推出的慢直播模式则是央视对于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探索。
所谓“慢直播”,即是以直播为手段,通过实时观察、记录和讲解,将事实真相真实呈现给观众,并建立与观众的互动。
这种慢直播模式将新闻报道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突破传统报道的时空限制,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社会互动。
慢直播的另一大创新点是将短视频融入其中。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长篇大幅的文字报道或者是直播形式,而央视的慢直播则将该形态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在慢直播中,通过拍摄并剪辑出精彩的短视频,央视记者可以将报道的重要细节、关键时刻以及背景介绍等形象立体地呈现给观众。
这种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不仅节省了观众的时间,也具有更好的娱乐性和可读性。
观众可以通过短视频了解大量信息,同时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饱满的内容。
央视利用“慢直播+短视频”创新模式,将新闻报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通过慢直播的形式,覆盖更多的报道领域,带来更多不同角度的报道。
例如,央视曾采用慢直播的方式报道了太阳系外“矮行星”的发现,给大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天文盛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提高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
央视的短视频制作精良、内容独特,往往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丰富的信息。
然而,慢直播和短视频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慢直播的融合创新启示及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需探寻新思路以促进自身转型发展,而慢直播作为一种新的直播形式,它的出现给媒体融合创新提供了新启示,为我国的媒体生态带来了新活力。
本文从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渠道创新三个方面,分析央视频近三年来推出的部分慢直播栏目,剖析慢直播对媒体融合创新的启示,并进一步分析慢直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推动慢直播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一、慢直播的起源与发展慢直播起源于国外,一部名为《沉睡》的慢电影被视为慢直播的雏形,挪威广播公司先后制作的电视节目《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和《国家柴火之夜》,提升了慢直播的影响力度。
从慢直播的呈现形式来看,“慢直播没有音乐,没有解说词,仅仅只是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画面实时播出。
”[1]随着社会交流的深入以及技术水平的进步,慢直播逐渐走进国人视野。
慢直播在我国最早开端于2013年央视网全力打造的iPanda熊猫频道,通过固定镜头对大熊猫的生活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直播,让大众能够在线上近距离观察大熊猫,颇受国人和海外用户喜爱。
此后,慢直播开始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新媒体集团联合推出了一场长达100小时的“中欧班列慢直播”,通过放置在驾驶室的摄像头来直播火车沿途的风景,与众不同的拍摄视角使大众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而一年后的博鳌论坛慢直播,展现了会场风采,[2]为提高论坛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疫情来临后,武汉市政府决定效仿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应对疫情。
央视频联合中国电信在2020年1月27日推出《疫情24小时》栏目,对医院建设的施工现场进行全程慢直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强烈反响,特殊的直播形式对于稳定大众情绪以及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央视频又连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慢直播栏目。
比如2021年推出的《三星堆大发掘》,通过慢直播向大众呈现三星堆的考古挖掘现场,让大众通过镜头近距离观看文物的出土过程。
2022年11月对第十四届中国航展进行慢慢直播的融合创新启示及发展趋势——以央视频的慢直播栏目为例○葛莺【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纷纷寻求融合转型之路,慢直播作为转型路上的新生力量,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作者:邹鑫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7期摘要:2020年是我国融媒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信息社会,视听元素已然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刚性需求。
而直播作为视听元素的一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转变传统直播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和权威平台聚合力推出系列产品赢得社会好评,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温度,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融媒体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今后传统媒体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视听元素慢直播快直播媒体融合创新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
六年来,无论生产机制、组织形式还是内容方面,媒体融合都已走进了深水区。
新媒体时代下,视听元素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刚性需求,在人们的传播交流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信息茧房机制对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利用视听元素抓住受众,让人们形成体验式消费,成为信息社会内容生产者的首要任务。
媒体将视听元素与用户之间的高黏性关系作为切入口,视频内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以短平快著称的短视频最为明显。
在直播领域,相关人员也在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应用慢直播的创新报道形式,即主流媒体利用视听元素打造高度融合媒体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慢直播“慢直播”是一种站在人们熟知的传统直播(快直播)的对立面,与过去直播生态完全不同的概念。
慢直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直播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新闻直播来说,漫直播画面没有明显的视觉冲击,是实时场景的网络再现,其时长相对较久,短则十几个小时,多则几百个小时。
慢直播作为一种直播生态,并不是第一次被应用,此前多用于旅游、形象宣传。
如2018年4月20日,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
慢直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践中的应用2020年1月27日20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利用5G高速网络传输信号、VR、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发挥央视平台的整合能力,推出了“疫情24小时专栏”和“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慢直播,全面实时地为社会大众呈现出人们为抗疫争分夺秒建设医院的場面,全网人民共同见证了两座医院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直播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

直播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直播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和广泛应用的传播手段。
从娱乐领域到教育、商业等多个方面,直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直播技术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视频编码和传输方面。
随着高清、超高清视频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编码标准如 H265/HEVC 得以应用,大大提高了视频的压缩效率,使得在相同带宽下能够传输更高质量的视频。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编码优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能够根据视频内容的特点进行动态编码,进一步节省带宽。
在直播的互动性方面,创新也是层出不穷。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入,让观众能够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比如,在一场演唱会的直播中,观众通过VR 设备仿佛置身于舞台现场,与歌手近距离接触;AR 技术则可以在直播画面中添加虚拟的元素,如特效、虚拟形象等,增加直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此外,云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直播的部署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直播平台无需再自行搭建复杂的基础设施,降低了成本和技术门槛。
而且,云直播还支持弹性扩展,能够根据直播的观众规模自动调整资源,确保直播的流畅稳定。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来深入了解直播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直播技术为在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模式。
许多知名的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开展直播课程。
例如,_____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高考、考研等重要考试的直播课程。
在这些课程中,教师通过高清直播画面进行实时授课,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与教师互动。
而且,直播课程还支持回放,方便学生复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商业领域,直播带货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营销方式。
_____电商平台上的众多商家通过直播展示商品、介绍功能、回答消费者的问题。
这种实时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商品,增加购买的决策信心。
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共3篇

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共3篇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1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视频直播是互联网时代的流行现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营销、宣传的重要手段,从短视频到直播电商,是一条日趋成熟的商业路径。
在这个时代,直播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商业。
视频直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连接人们的方式,但市场似乎也在快速饱和。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一位创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势在必行。
中国有一支移动直播领军企业——熊猫直播,并创建了一种“慢直播”模式,通过视频直播来帮助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产业和产品卖出价值,创造更高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是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的可视化实践。
慢直播是一种对视频直播进行人性化诠释的方式。
与一般视频直播不同的是,慢直播着重呈现的是直播对象的个性化和具体化特征,尽量减少直播过程中的短式切换和快速变化。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直播对象,同时又能帮助直播对象展现出贴近生活、贴近本土文化的特色,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
从视频直播的生态来看,当今的视频直播生态正在转变,打破两极分化,进入多元发展、多元化融合的时期,新模式依旧在不断地涌现。
将慢直播模式与电商、社交、直播等多种行业进行融合,是推进视频直播生态创新的一个必由之路。
将慢直播模式运用在农村,通过直播来推广当地的优质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视频直播生态中,新媒体的价值和作用也愈发重要。
新媒体在整个视频直播生态中一定是占据主流地位的。
在视频直播平台中,仅仅依靠视频直播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影响因素和影响渠道越来越广泛,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在其中愈发凸显。
网络话题的迅速发酵,成为了新媒体平台的一种重要功能。
将视频直播与社交、娱乐、资讯等各类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对消费者的认知和大众话题的影响,提高影响广告效率。
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

[8]朱珠.当主流媒体广电系遇见MCN 一切才刚刚开始(上篇)[EB/OL](2020-6-10).https:///s/p7qI-WW9y2ov2Q3XyLsN3A.[9]中广协广电分会.中广天择董事长曾雄:文化湘军里的梦想家[EB/OL](2020-5-15).https:///s/j-0ZP-v9AM53jteszhMdAA [10]郭全中.MCN 与直播电商研究[EB/OL](2020-10-19).https:///s/jrMk641LV0hruwybo2AGpg[11]王伟.广电MCN 运营直播带货的路径和模式[EB/OL](2020-10-21).https:///s/sb-_E9Lqzw7TDe31JzzUGA[12]叶莉.广电MCN 转型持续:从内容到商业化,还有几道坎?[EB/OL](2020-6-14).https:///s/q1x5eyjOCpSJffUS2NQRJA [13]陈雨迪.浙江广电:构建广电MCN 的多元运营模式[EB/OL](2020-9-13).https:///s/EvnXWwT1gtKr5TmoStM2bA[14]杨伦,郑勇华,刘洋.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电产业的六个关键节点[J].今传媒2018(11):43.[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编辑:李丹阳]微信扫一扫阅读与分享[关键词] “慢直播” 视听媒体 技术创新 融合发展[内容提要] 伴随着5G、VR 和AR 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迭代升级,中国视听行业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业态革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020年“慢直播”的媒介实践和视听景观成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的靓丽风景线,透过各大媒体的生产实践探究新技术背景下现象级视听产品的发展机制和文化机理,对未来的文化生产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所谓慢直播,指的是利用视听技术对实景进行无压缩、超长时间地实时记录,是一种对场景进行原始呈现的直播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从相关实例出发的自我提问
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以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抗击寒潮直播节目和美联社AP Live Choice为例
的“自我提问”
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方式的融合和创新对电视本体、平台媒体以及媒体生产者工作方式的影响。
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开始催生电视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传统的电视直播固有的单一架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移动平台开始占据更多的直播市场份额,其中就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但是在比例分成的份额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种直播生态开始出现,这种直播生态直接和常规认知的直播形态冲突,成为“快直播”的抵抗,从而衍生出了另一种直播形式,我将它理解为:“慢直播”。
2016年强寒潮来袭后,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进行了,以电视传播为主,电台、网站、移动APP、微信、微博多媒介融合的全天档新闻直播,而我将其与美联社网络直播AP Live Choice作为有共通性的一组研究对象,希望探讨在多平台多种直播方式下,对直播效果和记者编辑本身会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电视直播到底需要哪些变革?
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往往因为内容价值重大、敏感或者意外突发等因素而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这类题材采用直播报道的形式是必然,而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和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目前公认最好的新闻传播方式。
比如央视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播、同年浙江教育科技频道12小时强寒潮暴雪直播等直播节目,基本上是以演播室主持人口播+连线前方记者+演播室主持人评论+嘉宾观点评论+嘉宾点评+资料视频播放+演播室话题讨论+多媒体观众讨论参与等形式出现。
电视新闻直播,具有
独特的魅力,时效性强、悬念感强、参与感强,可以将电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直播是电视在新闻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
而且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发展十分迅速,直播的题材在不断拓展,直播的形式也日益丰富。
2016年1月下旬,浙江省遭遇罕见强寒潮,22号夜里,浙江自北向南开始大范围大雪暴雪天气,部分地区最低温度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为了及时了解天气动态和全省范围内的交通等现状,浙江公共频道在1月22日当天,拉通频道时段,联合浙江之声、FM93、新蓝网进入全天分档位“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活动。
图片来源:“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宣传片
在直播节目中连线前方记者,除了常规的3G、4G以外,还加入了多媒体移动设备,比如航拍、手持云台相机、手机网络视频通话等。
丰富了节目形式,同时新闻生产也更机动快捷。
图片来源:“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现场
此外,移动客户端也在用更为直观和创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年初这场寒潮大雪的状态。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杭州•寒潮24小时滚动播报”
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目的就是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有怎样的应对态度。
其中不可避免带有某种形式的解释
说明,而说明的来源就是记者在电视画面中谈论报道对象,或者是主持人向观众解释画面中正在发生什么。
但是对于日益兴起的网络视频来说,其视频本身就具备自我阐释的能力,它是一个被安放在新闻网站页面上的视频播放器中的信息量,它本身没有解释说明的特权。
上图中的滚动播报正是用实时监控画面向受众展示某时某刻某地的实时雪景情况,此处正是一次“电视媒体+”的理念升级。
而这种和平台媒体融合的“电视媒体+”模式也正在接受考验和冲击:独立视频直播时代来了。
根据腾讯网编辑整理,2015年,美联社交出了一份视频直播成绩单:2015年10月至12月间,美联社产出的直播视频数量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25%;全球超过300家电视台和数字媒体将其作为主要的直播报道来源;2015年在线直播视频被采用率增长到了60%,与此同时直播业务的广告收入也在大幅增长;直播服务覆盖全球280个城市和10个区域中心……
美联社直播业务覆盖地图图片来源:AP LIVE官方网站
美联社的直播板块,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常规可见的重大突发新闻的直播视频,比如说自然灾害,这在国内电视媒体中也属于常见板块。
还有一类就是AP
Live Choice,这是去年新开发的项目,主要是直播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活动,比如时尚活动、各类发布会等等。
图片来源:AP LIVE网站
像这一类的场景直播,一般很少以完整呈现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上。
在抗击寒潮直播中,观众更关心的是这个时段会有哪些突发事件和天气变化,是以集中式的资讯吸引观众注意。
而网络直播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慢电视”的形态,观众可以一边看视频直播,一边做其他事情,直到常态事件开始有转折点出现的时候再来关注,往往这种视频会在观众的电脑桌面上持续播放好几个小时。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国内最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直播上,和AP Live区别在于,AP Live是全球视野,而国内网络直播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比如萤石直播平台。
宠物狗的日常:
图片来源:萤石直播网站
图片来源:萤石直播网站
顺便一提,在浙江公共频道的抗寒潮直播节目中,直播信号来源之一也出自萤石直播平台上的景区实时画面。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其实这种“慢电视”形态可以追溯到2009年,挪威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而播出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从首都奥斯陆倒西南部城市卑尔根共7小时16分的行车时间被全部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120万观众收看了这档节目。
此外还有柴火12小时熄灭的全过程、客船沿海岸线航行5天5夜等等。
之所以像宠物狗的日常、挪威的慢电视直播、AP Live等能够吸引众多观众不停观看,正因为观众会有一种代入感和对未知猜测的好奇感。
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会以第三种视角自行脑部接下来的“剧本”,现实是最没有悬念的,但对于观众来说,现实最精彩。
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对媒介发展作出了通俗有趣的评述,并归纳了媒介发展的一些规律。
他认为媒介进化不取决于技术含量、审美等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且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进步与缺憾共生,媒介是在不断的“补救”中向前发展的。
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人的某一感知模式的延伸,它们不是彼此消融的关系,而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媒体+”可能更多的是给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创新的机会。
当我们了解了直播的背景、内容以及受众群体等相关细节之后,再回头思考一组问题,就能发现其实“慢直播”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且也在改变着我们平日里最熟悉的电视节目生产方式,我罗列了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大家与我一起思考。
1媒体平台原有直播形式有哪些?新闻中心和网络直播生产流程有何区别?
2媒体平台直播拓展方式有了哪些变化?在实际收视群体上有哪些变化?
3对新闻中心的记者编辑来说,直播的新形式对他们的新闻采写、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直播回传方式都何影响?
4在网络直播可以部分替代电视直播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制作中心需要哪些改变和创新?
5对于媒体平台来说,能否适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在新闻制作中心开辟“第三视角”,全时段展示演播室内部流程?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曾子瑾:《从“媒体平台”到“平台媒体”——海外互联网巨头的新闻创新及启示》--《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
2.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欧阳宏生梁湘梓徐书婕《论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之融合创新模型的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1月10日
4.梁悦于慧君《从“慢电视”看中国电视节目变革之路》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7月5日
5.李志毅《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运用》今传媒 2015年第12期
6.张婷《“视”界有多大》[N]中国艺术报 2013-08-09(007)
7.谷虹《全媒体转型必须以平台化再造为核心》媒体时代 2014年4月15日
8.赵健《新媒介环境下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发展新路径》新媒体研究 2015年19期
9.王少培《论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必然性——以四川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节目为主要案例》今传媒 2013-12-05
10.《AP experiments with live streams as appetite for up-to-the-minute video grows》2016年1月
11. 美联社直播网站 /ap-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