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次仁加措
指导老师黄小丽
摘要:21世纪是文化旅游的世纪,文化因素将成为旅游创意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分析西藏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现状,提出科学开发利用西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培育西藏特色文化旅游市场的策略,促进西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加繁荣,使得西藏旅游业拥有持久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西藏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的今天,西藏文化成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一种“文化资本”,有待于从藏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层面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西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使之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关键词:西藏;文化资源;资源开发:资源保护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获得全方位的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文化旅游资源是开展文化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开发程度成为衡量旅游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

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文化品质文化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的品位,主导旅游形象定位。

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及分类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面积120 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高亢的地势、较低的纬度,孕育了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极具魅力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的西藏人民,以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与坚定的信念,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高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极富吸引力、极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宗教设施、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成为西藏旅游产业极其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西藏目前可供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的名胜古迹16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布达拉宫、大昭寺),历史文化名城3座(拉萨、江孜、日喀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9家。

另外,一年还有14 个风俗各异的民间重大节日。

面对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根据文化事象对其进行大体分类,并列举出部分代表性文化吸引物。

其主要特性有:
(一)民族性
在长期封闭且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西藏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大自然作斗争,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西藏文化。

神秘的藏传佛教、豪放的西藏歌舞、多彩的节日、平顶的碉房民居、奇特的婚葬习俗等无不带着很深的民族印记,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所在地域的民族风情,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无疑成为西藏文化旅游业赖
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原动力。

(二)原生性
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期以来落后的的交通、信息的不畅不无关系。

四周林立的高山,相对封闭的交通通讯,使西藏民族文化较少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不论是其宗教文化,还是其民俗文化等基本保留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古朴而原始的特征与内涵。

神奇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成为西藏旅游业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宗教性
千百年来的信仰传统,使藏传佛教已经深深融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西藏的建筑、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风民俗、工艺美术等无不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文化无疑成了西藏文化的主体。

来到西藏,就可领略到浓浓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景观更是如此。

(四)地域性
追求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是文化旅游形成的根本动因,西藏地处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使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民风民俗、服饰文化等具有极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这种地方色彩不仅有别于区外,而且就区内而言也是风格迥异。

西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与垄断性,决定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产业观念认识不足,制约了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区学术界、文化界和旅游界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士普遍存在泛化现象,把旅游业整体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

这种泛化意识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体,无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本质区别,混淆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性、功效和主体,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导致成型的纯自然景区被不协调地打造成人造景点,主体模糊失去了原有的服务功效。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滞后,保护意识淡薄
文化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很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因而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涉及到旅游、文化、公安、军队、林业、文物、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

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使文化资源的管理目前仍处于条块管理状态,不能形成合力,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品牌支撑
西藏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目前对全区整个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论证,由此造成了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低层次性与文化旅游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从开发的旅游产品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基本停留在以寺庙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层面上,“下车观庙,上车睡觉”已是西藏旅游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使游客游兴大减,而且也失去了对西藏民族文化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在景点的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及旅游活动的组织方面,仅限于现有资源的简单利用,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及挖掘深度不够,从而无论是在旅游容量上,还是在文化涵量上,都明显不足;在西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还处于始发阶段,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且雷同,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没能充分体现,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项目、趣味项目等可参与性项目的综合开发程度
总体较低。

单一的缺乏品牌支撑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不能全面展示西藏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也无法让游客全面感受、体验西藏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更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现代旅游业的要求,必将严重制约着西藏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不够且文化特色不强
旅游纪念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可以将西藏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带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形中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对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创新、忽视了旅游纪念品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特色、忽视了旅游纪念品技术含量与生产成本,致使西藏旅游纪念品市场几乎被外货占领。

创新不够:不注重产品开发的创意、系列化与产品更新换代,致使长期以来区内本土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旅游消费档次和不同层面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需求多样化的要求;特色不强:不注重对纪念品文化内涵的系统挖掘,致使本土旅游纪念品失去其地域性而无特色,进而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工艺不精:就西藏本土纪念品而言,技术、文化含量有限,设计简单且加工、制作工艺粗糙,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其失去竞争力;另外西藏本土旅游纪念品还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或政策的保护,致使内地厂商竞相模仿造成大量“藏”字牌伪劣产品,不仅未能充分体现西藏纪念品的文化品位,而且严重影响了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声誉,旅游纪念品经济效益更是难以体现。

(五)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欠缺
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的试金石,从业人员中不论其是从事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还是旅游过程的服务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

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就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除必备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的专业素质外,而且还要谙熟西藏的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西藏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还不高,传统文化的素养偏低,特别是一些导游员对西藏的文化和传统知之甚少,有些甚至根本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对西藏旅游景点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很难把握,讲解内容深度自然不够,而且曲解和歪曲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更是无法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领悟西藏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浅显的观光层面上,这不仅无法体现西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服务的水平、质量与西藏旅游的形象,更无法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西藏文化旅游的层次
西藏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若要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全面体现、提升西藏文化旅游的品位与层次,首先必须要改变浅层次开发的旅游理念,对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特征进行科学、全面、综合、有效的分析,即摸清家底进行总体形象定位。

其次,在分析区域文脉的基础上凝炼不同区域文化主题,围绕主题精心组织文化旅游项目,整合区域文化要素,丰富项目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渗透、表现到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区域特色品牌;第三,突出文化特色。

(二)加大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增强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竞争力
(1)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区内民族手工艺专家及相关专业人才,在对进藏游客客源构成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区别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游客
购物心理与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品种多样,档次不同,规格齐全,包装精美,工艺精良,文化内涵丰富的“藏”字牌旅游纪念品,从根本上改变西藏旅游纪念品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

(2)凭借各地区传统手工业资源及工艺优势,聘请有专业才能的设计师,充分挖掘纪念品文化内涵,在产品用材上突出地域特色,在产品工艺上体现民族特色,在产品内涵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艺术品位在西藏旅游纪念品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3)对于开发和革新的产品及时进行注册与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以授权方式或其他产权转让方式授让给当地民族手工业企业或家庭作坊进行加工生产,严把质量关,切忌简单粗糙。

(4)对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给予政策优惠与重点扶持,加大对民族手工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手工艺品技术含量与工艺水平,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同时,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内在品质。

(三)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队伍
发展西藏文化旅游,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要推出极富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吸引力,需要一支具有高素养的设计、策划队伍;要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西藏文化旅游的品牌,需要一支具有高素养的旅游经营者队伍;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深化,同样需要高素养导游队伍。

“高素养”意味着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良好的综合知识构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为此,充分利用“援藏”平台,积极引进旅游项目开发人才、经营运作人才和品牌开拓人才,委托相关高校组建西藏旅游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对西藏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塑造一批深谙藏民族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本土人才,以人才培养的高起点,促进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起点和旅游产业升级的高定位。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大对现有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其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四、西藏文化资源保护
增强文化保护意识,正确处理文化资源的孵化关系,文化旅游资源是我们赖以进行文化创造、开展文化旅游的源泉,没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西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又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为防止违背保护初衷,对民族文化造成实事上破坏的情况发生,就应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保护”,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树立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提高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同时采取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与方法,切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弱化文化及其他功能,保持传统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和原生性,减少和避免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合理利用”,在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全面的规划、系统论证,严禁盲目开发,任意开发,严禁民族文化资源受损的情况再次发生;“加强管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旅游、文化、公安、军队、林业、文物、环保、交通等)联合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资源管理机构,对全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全面规划与论证,并通过文化政策与文化法规的制定,对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积极引导,形成科学的开发
与管理机制,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发掘、保护中得到弘扬,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发展、繁荣中得到永续利用。

五、结语
21 世纪是文化旅游的世纪,文化因素将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推进西藏文化旅游,不仅是西藏旅游业在未来赢得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健,而且还可展现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推动西藏文化的弘扬与繁荣。

由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开发、利用丰富的西藏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中的文化内涵与品牌意识,积极构筑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使西藏的旅游文化产业走向成成熟、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李秀金.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J].理论学刊,2005(2).
[2]郑凡.旅游业中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 1997(2).
[3]王方、周秉根.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3).
[4]薛江伟. 四川文化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 [J]. 理论与改革,2008(3).
[5]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
[6] 秦学.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1).
[7]安玉琴,徐爱燕,刘静静. 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探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04):26-31.
[8]毕文芹. 西藏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顾惠雅. 关于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05):28-31.
•[10] Neuwirth,R.J.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Culture Industries:Regul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Hampshire .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