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盆地南部成藏特征及有利含油区研究

鸡西盆地南部成藏特征及有利含油区研究
鸡西盆地南部成藏特征及有利含油区研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上海地区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地质资料

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 井田概况 1.1.1 交通位置 东荣三矿位于双鸭山市北40km,本井田通过矿区专用铁路线与佳富线的双鸭山车站相接,向西经佳木斯76km;公路与同三公路相通;可通往全国各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东荣三矿位于双鸭山市北40km,本井田通过矿区专用铁路线与佳富线的双鸭山车站相接,向西经佳木斯76km;公路与同三公路相通;可通往全国各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详见图1-1,交通位置 图1-1 双鸭山东荣三矿交通位置示意 1.1.2 地形地貌 井田内地势平坦,地表标高为66~67m,井田北部福山屯沙包标高88.34m为最高点,平均70m。井田内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为冲积洪积平原。井田内有纵横交错农灌排涝沟。 1.1.3 地面水系 井田内无较大河流,仅有纵横交错的农灌排涝沟。松花江在井田北部约35km 处流过,20年一遇洪水最高洪水位为+67.3m,百年一遇洪水位为+67.51m,枯水期水位为+55.02m。 1.1.4 气象及地震情况 井田位于寒温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冬季寒冷,夏季温热。一月份平均最低气温-23.9°C(1982年),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23.9°C(1977年),年降水量325.7-692.3mm。年蒸发量1015.2-1733.2mm。年平均相对湿度

61-71%。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3.6-6.3m/s。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为1.55~2.08m。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本区地震强度在6°以下,无强烈地震史。 1.1.5 矿区内工农业及煤炭生产、建设和规划情况 矿区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除煤矿以外,矿区内尚有机修厂、木材厂、砖瓦厂、粮食加工厂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厂。 本井田以南为已有70多年历史的双鸭山矿区。双鸭山矿业集团现有8个生产矿井。本井田所属的东荣矿区共划分为四个井田,总体设计规模为5.1MT/a,其中东荣二矿1.5MT/a正在生产过程中。 1.2 矿井外部建设条件及评价 1.2.1 运输条件 东荣三矿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城东北31km处,南距双鸭山市41km。地理坐标为东经131°21′~131°29′,北纬46°51′~46°58′,面积为46.37km2。行政区属双鸭山市四方台区。 井田南距福(福利屯)前(前进镇)铁路线15km,哈(哈尔滨)同(同江)公路由井田南部边缘通过,交通方便。井田内有二九一农场通往三十一连的沙石公路及其他田间机耕土路。 1.2.2 水源及电源 井田内仅有纵横交错农灌排涝沟。井田北35km处有松花江,洪水期最高水位是20年为67.3m,百年一遇为67.51m,枯水期最低水位55.02m,年最大流量3350m3/s(1957年),年最小流量1920m3/s,百年最高洪水位超过本井田的平均地面标高,要注意洪水对矿井的威胁。 矿井设有两回60KV电源线路,分别引自红兴隆、佳木斯变电所。 1.2.3 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 除煤矿以外,矿区内有机修厂、木材厂、砖瓦厂、粮食加工厂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厂。并且原料供应充足。 1.2.4 通信条件 矿井行政通信选用ZXJ1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为1000门,应急通信利用公众移动通信网实现。调度通信配置一套DDK-6型多媒体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负责矿井和选煤厂工业场地各个生产、管理单位及井下各单位的调度通信。矿井设置一套KT31A型无线通信与人员定位系统。 1.3 地质特征 1.3.1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东荣三矿位于集贤煤田的东北部,为一全隐蔽区。区内地层系统简单,发育

红河州的地质概况

红河州的地质概况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全州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哀牢山系,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壳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形成了以高山深谷、山川间布为主的地形特点,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金平县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米,最低处为河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的汇合处,海拔仅米。 州域中、北部地区以构造侵蚀、溶蚀作用为主,形成中深切割的岩溶中山山地与山间盆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区;南部地区则以构造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形成深切割的高中山与河流峡谷为主的地形地貌区。 全州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脉、岩溶高原、山间盆地(坝子)、河谷四大类型。山脉主要分布于南部,属横断山东支哀牢山系及无量山系,海拔1000~3000米,山脊耸立,陡坡纵横;岩溶高原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地区,海拔1700~2700米;地形峰峦叠起,坡度较大,山间盆地海拔1100~1500米,地形较平坦,面积~319平方公里;河谷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的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沿岸,海拔200~1200米,河谷横断面呈“V”字型,谷坡陡峭。 2、气候特征: 全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 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为毫米,其中金平县分水岭老林地区年降雨量最大达毫米,个别年份最高达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毫米,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极端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毫米,年最大降雨量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毫米,与山区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单点暴雨集中,强度大的特点。 州域水系较为发育,流经州内的河流主要有南盘江、红河、藤条江、李仙江四大水系。

最新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资料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

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 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文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3。

地质特点

地质特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二、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三、构造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 (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 (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 (中条) 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 (苴林群、大红山群) 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 (细碧角斑岩) ——沉积岩系。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 (底巴都组、普登组) 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一、区域地质背景 广西融水—罗城地区地处江南古陆(江南地轴)东南缘。北部属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南部属桂中台陷(罗城弧形褶断带)。经历了四堡、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及燕山等构造运动,沉积了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构造,发育四堡期、雪峰期的岩浆岩。桂北台隆内部及周缘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复杂的弧形褶皱和断裂岩浆岩带,伴随有锡、铜、铅锌等矿化,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区。 ㈠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有元古界~二叠系及第四系。中上元古界为一套浅海、半深海复理石泥沙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构成结晶基底,分布于北部桂北台隆区。 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夹少量碳酸盐,分布于桂北台隆周缘。 上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本区的南部,出露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以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沉积类型可分为浅水台地相和深水台盆相两种,其中浅水台地相沉积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和白云岩,深水台盆相沉积为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的黑色碎屑岩、粘土岩及灰岩、硅质岩。 本区的赋矿层位有四堡群、寒武系、泥盆系等,其中四堡群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九毛~六秀大型锡即产于四堡群中。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Cu主要富集于丹洲群的碳质页岩和四堡群变质岩中,Sn在泥盆系炭质页岩和寒武系、四堡群中的丰度较高。 1、四堡群

分布于本区北部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岩的周缘,分为文通组和鱼西组,与丹洲群一起构成三防复式背斜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为区内锡铜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其地质特征如下: 文通组(Pt2w):主要为由深灰、绿灰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基性熔岩、凝灰岩、科马提岩组成。以夹多层火山岩为特征。 鱼西组(Pt2y):下段为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夹凝灰岩、细碧岩;上段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为一套深海环境沉积。 2、丹洲群 分布于三防复式岩体和元宝山复式岩体的周缘,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和拱洞组。与四堡群一起构成三防及元宝山复式背斜的两翼。亦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白竹组(Pt3b):下段:底部为灰、灰绿色变质砾岩、变质含砾砂岩或含砾绿泥石英片岩;下部为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或片岩;上部为千枚岩或片岩。上段:灰-灰绿色钙质片岩、钙质千枚岩夹绢云千枚岩、大理岩。 合桐组(Pt3h):下部为深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碳质页岩夹少量千枚岩。 拱洞组(Pt3g):为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底部为硅质板岩。 3、震旦系 分布于调查评价区南部,出露有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陡山沱组。 长安组(Z1c):下部为灰绿色块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为灰绿色块状含砾砂泥岩,含砾砂岩、含砾泥岩夹泥岩、砂岩。 富禄组(Z1f):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岩屑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优选)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2.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塔里木一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太平洋区。而中国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微板块主体在前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Dobretsov etal., 2004;郊瑞卿,2009),北缘受到蒙古一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

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区域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郊瑞卿,2009)。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东 北地 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3)大兴安岭微板块: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华力西期板块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构造带;4)额尔古纳微板块: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地体(Wang and Mo, 1995;任纪舜等,1990;李锦轶等,1999;邵济安和唐克东,1995;张贻侠等,1998;张梅生等,1998;任纪舜等,1999;李锦轶等,2004b;谢鸣谦,2000; Liu etal., 1998; Wu et al, 200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松辽盆地主体就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盆地南部坐落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葛荣峰,2009)。 3. 区域构造演化 3.1 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程金辉、何承全,2001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古生物学报,40(1):127-133(2001年1月) Acta P alaeontologica Sinica,40(1):127-133(Jan.,200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 程金辉 何承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210008) 提要 首次描述鸡西盆地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2新种:L agenor hytis gr anor ugos us sp.nov.和V esperop sis di-daoensis sp.nov.;讨论沟鞭藻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认为滴道组含沟鞭藻化石的层段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很可能为Berr iasian )Valang inian 期。沟鞭藻化石证实,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沉积时,鸡西盆地曾遭受短暂的弱的海水影响。 关键词 沟鞭藻囊孢 滴道组 别列亚士)凡兰吟期 鸡西盆地 收稿日期:2000-08-23 *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科基础研究特别支持费(No.000304)和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资助课题。 1 前言 鸡西盆地是我国东北中生代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其煤系地层被称作鸡西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长期以来其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变化颇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滴道组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东北地区煤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及侏罗-白垩系界线等一系列重大的地质课题。因此,滴道组研究的任何新进展,尤其是其地质时代归属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组的地质时代为中、晚侏罗世(黄本宏,1963;周志炎等,1980;顾知微,1982;蒲荣干等,1982;李子舜等,1982;具然弘等,1982;顾知微等,1983,1984;李蔚荣等,1986)。90年代以来,随着此地区含煤地层研究的深入及较多生物化石,尤其是植物化石,包括微体浮游沟鞭藻类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滴道组的时代不是晚侏罗世,而是早白垩世(黎文本,1992;Gu,1992;Sha et al.,1994;Li and Liu,1994;孙革,1995;孙革等,1999)。 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系首次记录,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甚至被引用和报道(孙革等,1999),但 迄今未对该组的沟鞭藻类及其生物地层学等方面进 行深入的研究。虽然滴道组的沟鞭藻类化石标本不多,属种单调,保存欠佳,但这一发现为该组的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以及恢复黑龙江东南部早白垩世的古地理格局等提供了重要的微体浮游生物化石证据。 本文的研究的材料系笔者之一于1996年从鸡西盆地滴道暖泉(荣丰三队)本组的典型剖面上采得。样品经实验室处理,获得了少量的沟鞭藻化石。化石多数壁薄,初步鉴定有3属3种,其中描述了2新种。样品分析由王兰完成,樊晓羿负责化石图像印制,在野外采样中还得到了虞子冶教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2 地层概况 滴道组的标准剖面位于鸡西盆地北部条带的滴道矿区暖泉北山,为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含煤沉积,底部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中部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粉砂岩、凝灰岩、炭质泥岩和煤层,上部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角砾岩或安山质集块岩等组成,总厚度大约200)300m 左右,含较丰富的大植物及少量的孢粉化石。它不整合于古老花岗片麻岩和元古界麻山群之上;与上覆地层城子河组底部砾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含沟鞭藻类化石的两块样品的岩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 条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日照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 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4.5M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 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