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辉、何承全,2001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学报,40(1):127-133(2001年1月)

Acta P alaeontologica Sinica,40(1):127-133(Jan.,200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

程金辉 何承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210008)

提要 首次描述鸡西盆地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2新种:L agenor hytis gr anor ugos us sp.nov.和V esperop sis di-daoensis sp.nov.;讨论沟鞭藻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认为滴道组含沟鞭藻化石的层段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很可能为Berr iasian )Valang inian 期。沟鞭藻化石证实,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沉积时,鸡西盆地曾遭受短暂的弱的海水影响。

关键词 沟鞭藻囊孢 滴道组 别列亚士)凡兰吟期 鸡西盆地

收稿日期:2000-08-23

*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科基础研究特别支持费(No.000304)和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资助课题。

1 前言

鸡西盆地是我国东北中生代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其煤系地层被称作鸡西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长期以来其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变化颇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滴道组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东北地区煤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及侏罗-白垩系界线等一系列重大的地质课题。因此,滴道组研究的任何新进展,尤其是其地质时代归属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组的地质时代为中、晚侏罗世(黄本宏,1963;周志炎等,1980;顾知微,1982;蒲荣干等,1982;李子舜等,1982;具然弘等,1982;顾知微等,1983,1984;李蔚荣等,1986)。90年代以来,随着此地区含煤地层研究的深入及较多生物化石,尤其是植物化石,包括微体浮游沟鞭藻类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滴道组的时代不是晚侏罗世,而是早白垩世(黎文本,1992;Gu,1992;Sha et al.,1994;Li and Liu,1994;孙革,1995;孙革等,1999)。

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系首次记录,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甚至被引用和报道(孙革等,1999),但

迄今未对该组的沟鞭藻类及其生物地层学等方面进

行深入的研究。虽然滴道组的沟鞭藻类化石标本不多,属种单调,保存欠佳,但这一发现为该组的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以及恢复黑龙江东南部早白垩世的古地理格局等提供了重要的微体浮游生物化石证据。

本文的研究的材料系笔者之一于1996年从鸡西盆地滴道暖泉(荣丰三队)本组的典型剖面上采得。样品经实验室处理,获得了少量的沟鞭藻化石。化石多数壁薄,初步鉴定有3属3种,其中描述了2新种。样品分析由王兰完成,樊晓羿负责化石图像印制,在野外采样中还得到了虞子冶教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2 地层概况

滴道组的标准剖面位于鸡西盆地北部条带的滴道矿区暖泉北山,为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含煤沉积,底部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中部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粉砂岩、凝灰岩、炭质泥岩和煤层,上部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角砾岩或安山质集块岩等组成,总厚度大约200)300m 左右,含较丰富的大植物及少量的孢粉化石。它不整合于古老花岗片麻岩和元古界麻山群之上;与上覆地层城子河组底部砾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含沟鞭藻类化石的两块样品的岩

性分别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和灰绿色粉砂岩。此样品的层位可能大体相当于滴道组的中下部。滴道组的岩层有轻微变质,几十年来,不少学者有选择地或系统地分析过该组的孢粉样品,其结果多不甚理想,常常只获得很少的孢粉,未见浮游藻类化石。

3沟鞭藻组合特征及其时代

滴道组的两块样品均含沟鞭藻类化石,但数量少,大约每块玻片仅可见1)3粒标本,经统计10块玻片,其标本总数不足20粒。

沟鞭藻组合以角藻类和膝沟藻类囊孢的存在为特征。囊孢分异度低,经初步鉴定仅3属2新种和1个比较属。其中相对较丰富的一种为Vesp erop sis didaoensis sp.nov.,其壁十分薄弱;另一种为L agenor hytis gr anorugosus sp.nov.,囊孢壁较厚,标本十分稀少;第三个未定属种的囊孢形态可以与A p teodinium比较,因标本保存欠佳,古口不清,未进行描述和照相。

目前,滴道组的沟鞭藻类仅限于两块样品,未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因此沟鞭藻组合面貌很可能是不完全的,有待将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虽然当前的沟鞭藻组合只含3属3种,但它们在地质时代上是很有意义的,其中Vesp erop sis属分布于北半球早白垩世)赛诺曼期(Cenomanian),基本上是早白垩世的标志性化石,无侏罗纪的报道(Bint,1986;Batten and Lister,1988;Nªhr-H ansen and McIntyre,1998;乔秀云等,1992;万传彪等, 1990,1994;郎艳等,1999;何承全等,1999,2000)。L agenor hytis属迄今仅出现于欧洲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Valanginian),其模式标本产于英格兰Valang inian期;与新种(L.gr anorugosus)相同的标本见于青藏高原青海唐古拉山地区中侏罗世布曲组上部,暗示滴道组可能是该新种的最高层位。

一篇所谓的滴道组的孢粉报道了不少是白垩纪的属种,如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C. minutaestr iatus, C.minor, C.tersus, C.ex ili-oides,Concavissimisp or ites valanjinensis,I mp arde-cispora ap iverr ucata,Contignisp orites glebulentus, A equitriradites sp inulosus,A.verr ucosus,其中Ci-catr icosisp or ites属孢子的含量达10%以上(张清波, 1986)。据黎文本教授讲,张清波的这个孢粉组合面貌是很新的,他的所谓的/滴道组0,其层位有问题(据张清波在黄山面告黎文本)。

此外,来自滴道组的最新报道的大植物化石,主要有Pter idiop sis didaoensis Zheng et Zhang,Ony-chiop sis elongata(Geyl.)Yok.,Adiantop teris se-w ardii(Yabe)Vass.,Podoz amites reinii Geyler 等,显示了明显的早白垩世植物组合面貌(孙革, 1995;孙革等,1999)。

综合以上所述,并考虑到滴道组上覆地层城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Valanginian晚期)Barrem ian中期(何承全等,2000),滴道组的时代无疑属于早白垩世早期,很可能为Berriasian)Valang inian期。有些学者把滴道组划归Hauterivian或Barremian阶(Sha et al.,1994;文世宣等,2000),看来明显偏高。

4古沉积环境讨论

滴道组被认为是一套陆相沉积,这是根据其岩性特征和含薄煤层及较多的大植物化石。近几年来,滴道组的沟鞭藻类化石的新发现,引起一些学者关于在滴道组沉积时是否有过海侵或海水影响的考虑。

沟鞭藻是一类重要的微体浮游植物,在地史上以海相的报道最多,最丰富多采(分异度高),半咸水的次之,淡水相的很少。滴道组的沟鞭藻类是代表海相的还是淡水环境要根据有关属种的古生态资料进行分析。

滴道组的微体浮游植物仅以沟鞭藻类(角藻类和膝沟藻类囊孢)为代表,未见到淡水湖相的任何藻类,包括常见的盘星藻(Pediastr um)类。该组的沟鞭藻类属种单调,仅由3属种组成,丰度较低。这样的沟鞭藻组合面貌反映了一种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的沉积环境。

在沟鞭藻中,主要有2个属的古生态资料值得重视。其中,在研究样品中相对占有优势的Vesper-op sis是一类广盐性的沟鞭藻囊孢,最初是从美国内地西部发现,被认为是一个喜近滨海和极能忍受低盐环境的类型(Bint,1986);在加拿大北极群岛早白垩世海侵)海退旋回(河流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的近岸陆架)前三角洲和近海陆架)的沉积环境中较发育(Nªhr-Hansen and M cIntyre,1998);在我国东北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如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中,Vesp erop sis与Oligosphaeridium彼此共生,但数量均稀少;在Oligosp haeridium较丰富的样品中缺乏Vesp erop sis。反之Vesp erop sis较丰富时,却缺乏Oligosp haeridium等典型海相囊孢(何

128古生物学报第4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