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搜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每次作文,学生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但为了完成任务,又不得不写.因此,作文
中空话假话连篇。写的人都是千人一面,记的事都是千篇一律,老师改作文也觉得索然无味,使作文训练走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写枯燥无味的文章,老师枯燥无味地阅文章”。根本达不到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有话说,没有内容写呢?笔者认为:第一,缺乏对生活的思考,或者说缺乏生活的激情。如叶老所说“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学生总是生活在一种规律性、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中,身边的一切早已熟悉,于是对它们都很漠视,缺乏情感。第二,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所以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自然积累的作文材料就缺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在作文方面进行了探索,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阅读熏陶,激发生活的情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负担还是挺重,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如果缺乏对事物的情感认识,写出来的文章文辞再精美,也只是没有灵魂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
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不妨再看看他的散文集《踪迹》、《背影》等,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3.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相反,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4.定向与定量、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不同文本中情感的熏陶,学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提高对自己生活中事物的情感认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真情实感的,才可能让读者产
生共鸣.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二、活动引导,提高观察的能力。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观察的积极性,坚持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掌握方法,坚持在练笔中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二.精心设计
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地、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