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篇一: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
王立勤
2012-5-23
信息技术简介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
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
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
核与外壳的关系;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
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
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
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
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
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
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
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
信息产生的规律、
信息获取的规律、
信息再生的规律、
信息施效的规律
信息传递的规律
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
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
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
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
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
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
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术
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
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
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
发展
起来的。
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
取信息。
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的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体技术层次:主干――四基元
应用技术层次:枝叶与花果――四基元繁衍出来的具体技术群类
支撑技术层次:根系――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和生物技术等基础技术层次:土壤――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
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
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
(二)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
无线电信――高潮的到来
(三)现代信息技术(20世纪中叶――现在)
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1946年,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
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
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
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
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
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硬件、软件及资源);二是教师的因素;三是学生的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维护者、应用者)。
【篇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业余学习笔记】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
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
被淘汰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计算机
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
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
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充分
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