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历年来,我国的教育,偏重于智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应试教育”。对于德育、美育、人文修养教育有所忽视。教育的“工具意识”强,重“器”不重“道”,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社科知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更为突出,人文社科知识十分贫乏。因此,必须加强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本文就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社会与其说是一个重技术、重竞争的社会,还不如说是一个发展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日益融合,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趋于同一,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文社会科学的加强,不仅不会影响专业学习,而且会使专业知识基础更
扎实,专业领域的实践更丰富,并能协助他们超越所学专业的约束,开阔视野,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人类进步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运用高科技,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懂专业技术,而没有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社会、对事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心……,是无法担负起推动社会前进的重任的。
人类自身的发展并不一定和科技的发展相平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问题却猛烈上升,有的人甚至堕落为“科技动物”,用掌握的先进技术做有损于人民有害于社会的事。难怪有人呼吁: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道及社会灭亡的深渊。
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弘扬是十分重要、十分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关系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生多学一些人文类知识,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名著、名曲、名画等,在增长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人文知识渐渐积淀于人的思想深处,促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调节、规范等作用。
2.知识性、学术性和思想性、政治性的关系
人文社科知识中的大部分是具有阶级性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而忽视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开设各种学术讲座时,要注重讲政治,必须有利于强化四个坚持,而决不允许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起。
3.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文化是十分辉煌的,不仅日本、新加坡等亚洲一些国家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西方文明也是在中国“四大发明”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的,连西方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也提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有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内容。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不能厚古薄今。现代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发展,现代文化比古代文化更先进,更贴近中国的现实,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文明是不分国界的,一切先进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再不能排斥西方文化,要善于借鉴和吸收。中国的名著外国的名著都需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都要好好研究;中国的经验、外国的经验都要好好借鉴……,但要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是为了加强和发展民族文化而不是替代。要善于用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武装和强大自己,和中国的实际、中
国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全盘吸收”,在鉴别中吸收;在吸中创造,灿烂我国的民族文化。
5.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素质,既包括人文素养,也包括科学素养。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套运作方法,而且还蕴涵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如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美感、鉴赏力等。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科学的这些“形而上”部分,或者被称为“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东西,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是掌握不好科学技术,更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在强调人文素养的同时,要重视科技素养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科学素养的,科学素养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人文类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关系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应片面要求增加许多人文类课程。学科的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贯彻于学科专业教育中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任何一个学科专业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单纯的专业训练,其区别是完整地传递文化呢,还是纯“工具意识”。在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影响下,即使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也会被当着“器”来传授,学习是为了应试,而其中的“道”却与学生“失之交臂”。所以,即使是具备人文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文化素养。关键是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授业”,更要“传道”,要把文化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理工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文科教学不仅要传授人文知识,而且要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类学科两种文化在“形而上”部分是有相通之处的。
7.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定要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等等,这些举措,可以达到增加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是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成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它渗透在人的学识、器度、信仰、情感、品格、气质和行为中,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认识、实践的自然的出发点。这时已不需要“理性”去分辩、判断、证明,而是带有一种“不自觉”性,“无意识”性。就如每一个英雄在紧急关头需要他献身时,他是没有时间多加分析和判断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不自觉”地作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事业高于一切的选择,而这种“不自觉”、“自然而然”、“无意识,实际是人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已经定型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即人文知识已内化于人的深层意识,对人的行为已起到了支配的作用。
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以求其粹养,养以期其充足”。正是在切磋琢磨中才能对文化由表及里,去粗存精而把握其精粹;正是在涵育熏陶中,才能使文化精神深潜于人的思想内而又时时表现于行为之中。
8.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知识课的关系
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掌握好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献身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政治理论教育,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正面灌输、重在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品质的培养。人文知识课,重在人文知识的传授,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主要任分是以优秀的作品启发人、鼓舞人、开发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这二者虽有区别,但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优化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两课”教学和人文知识课的教学应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统筹规则.相互促进。
三、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及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文化的深层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激励、权衡、调节和凝聚等功能。文化作为人类智慧、人类文明、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内化于人的深层意识,对人的行为起一定的支配作用。文化也是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