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网民素养;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媒介融合规律,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主动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人文情怀的温度上去开展工作。

理论授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媒介融合导论》,杨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庄捷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

第一章:媒介融合概说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关于媒介融合认知的几大派别。

理解:关于媒介的定义界定及其发展过程。

掌握: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演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关于媒介

第二节: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媒介融合的观念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这一观念的变迁,从而能够总结媒介发展规律,为今后从事新闻业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融合这一观念从竞合—整合—融合的变迁。

理解:媒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掌握:媒介融合从观念上的变迁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变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变迁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的竞合

第二节:媒介的整合

第三节:媒介的融合

第三章: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概念界定。

理解:三种融合形态的发展方向。

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

3、本章教学重点: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内容融合

第二节:网络融合

第三节:终端融合

第四章: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将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媒介融合是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不断推进的。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纸媒、早期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理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模拟技术的发展。

掌握:三网合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网络的广播电视反转向。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

第二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第五章:媒介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产生的原因、形成的一般路径去深入挖掘媒介融合与技术、经济、受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媒介融合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学习。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状况。

理解: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径。

掌握:媒介融合的诱因。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技术诱因、经济诱因、受众诱因和文化诱因。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历程。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的诱因

(一)技术诱因

(二)经济诱因

(三)受众诱因

(四)文化诱因

第二节: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径

(一)媒介融合形成的纵向视角

(二)媒介融合形成的横向视角

第三节: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

(二)在中国的发展

第六章:媒介融合的功能和影响学时数:3

1、本章教学目标:了解媒介融合强大而深刻的影响力及它对媒介生态、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掌握“融合新闻”的概念,融合新闻的传播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融合新闻

4、本章教学难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的改变

(二)传播内容规模和结构的改变

(三)媒介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变化

第二节:媒介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媒介融合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二)媒介融合改变传媒产业经营模式

(三)媒介融合促成产业融合

第三节:融合新闻: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

(一)“融合新闻”的概念界定

(二)融合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三)融合新闻的传播特点

第七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产业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前几章的讲解,回归到传媒产业领域,探讨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带来的冲击和变革。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什么是传媒产业及“大传媒产业”。

理解:传媒产业格局、产业经营发生了哪些变化。

掌握:传媒产业经营的赢利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传媒”产业、多次销售与多种赢利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的变化。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带来传媒产业格局之变

(一)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边界的延伸

(二)传媒产业由分立走向融合,形成“大传媒”产业

(三)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第二节:媒介融合引发的媒介产业经营之变

(一)媒介生产经营向多媒体、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传媒产业经营将以用户为中心展开

(三)多次销售与多种赢利模式将成为传媒产业经营的常态

第八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介转型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本章需要学生了解传统媒体是如何应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冲击,通过对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的分析,让学生对传统媒体的转型有规律性的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凤凰网与凤凰电视台的转型发展历程。

理解:报纸与广播的融合转型。

掌握:电视台转型的关键所在。

3、本章教学重点:报纸、广播、电视的转型关键。

4、本章教学难点:资本和产业对转型的重要意义。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统电视的转型

(一)凤凰网的融合转型故事

(二)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关键

第二节:报纸与广播的转型

(一)报纸的媒介融合转型

(二)广播的媒介融合转型

第九章: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生产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主体、走向及传播者的职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应该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提升各项业务水平予以应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

理解: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流程

掌握: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及信息生产的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及信息生产的特点。

4、本章教学难点: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主体

(一)生产主体多元化

(二)传播者职能多元化

(三)记者、编辑的工作方式实现转变

第二节: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的特点

(一)内容传播的交互性

(二)形式的全媒体性

(三)内容发布的跨平台性

(四)内容生产的针对性

(五)内容的个性化

(六)内容生产的精益化

第三节: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

(一)报业数字化

(二)电视网络化

(三)新闻编辑流程的改变

第四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流程

(一)内容制作

(二)内容集成

(三)内容传输

(四)服务开发与管理

(五)内容接收

第十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新兴媒体强势登场,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的方式也逐步多元化,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最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新闻生产的场域。

理解:新闻生产的几种新兴模式。

掌握:融合新闻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新闻生产的四种新闻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传统新闻生产场域与互联网新闻生产场域的关系。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新闻生产的新场域

(一)新闻生产

(二)新闻场域

(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场域

(四)互联网新闻生产新场域

第二节: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一)UGC新闻模式

(二)众包新闻模式

(三)“迭代新闻”模式

(四)融合新闻模式

第十一章: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的特征,与之前传播学中的受众分析相比较,从传—受到传—传的变化,使学生更加明确该时代的用户特征,从而利用这些特征研发、创造性的从事新闻工作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从受众到用户的时代转向、长尾理论。

理解:对用户价值的挖掘,常见误区和应对办法。

掌握:用户的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用户的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对用户价值的挖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从受众到用户的时代转向

(一)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二)从受众回归到用户

第二节:用户的特征

(一)用户的结构特征

(二)用户的行为特征

(三)用户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三节:对用户价值的挖掘

(一)用户测量

(二)长尾理论迷思

(三)常见误区和应对办法

第十二章:媒介融合中的伦理问题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对传媒领域会出现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媒介融合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融合给政府和企业伦理带来了哪些冲击。

理解: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的影响。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一)媒介融合改变了个人在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地位

(二)媒介融合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第二节:媒介融合对政府伦理和企业伦理的冲击

(一)媒介融合中政府监管的伦理取向

(二)媒介融合对政府伦理的冲击

(三)媒介融合对企业伦理的冲击

第三节: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

(一)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的影响

(二)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职业伦理的冲击

第十三章: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当下热门的“媒介素养”等问题,教育学生要争做“新闻”的捍卫者、忠实的传播者,以浓郁的人文关怀去建构现代信息社会,同时让学生在做“新闻人”之前,先做“人”再做“新闻人”,努力把自己提高成为“优秀新闻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素养与网民素养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网民素养的构成。

掌握:如何提高网民素养。

3、本章教学重点:网民素养的构成。

4、本章教学难点:如何提高网民素养与媒介素养。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从媒介素养到公民素养

第二节:网民素养的构成

第三节:如何提高网民素养

第十四章: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媒产业规制变革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了解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规制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美欧传媒产业的变革

理解:传统规制在媒介融合时代遭遇的挑战

掌握: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产业规制变革的目标和路径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产业规制变革的目标和路径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4、本章教学难点:传统规制在媒介融合时代遭遇的挑战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媒介融合成为传媒规制变革的新动力

(一)媒介融合对现有传媒格局的改变

(二)传媒规制在媒介融合时代遭遇的挑战

(三)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产业规制变革的目标和路径

第二节:美欧传媒产业规制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变革

(一)美欧传媒产业规制演变的主要情况

(二)传媒规制演变的总体趋势及障碍

第三节:媒介融合规制变革的中国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中国实践

(二)传媒产业规制变革的中国图景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规制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参考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3版

三、课外自主学习要求:

1、针对媒介融合的五种常见定义及概述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至少4小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媒介融合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充分了解媒介融合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

2、针对媒介融合的作用影响及媒介融合信息生产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作业练习,要求学生利用至少28小时的课外时间,通过研读参考资料及搜集的相关优秀作品,了解和掌握媒介融合给业界带来的影响及对受众接受信息行为的改变,合理利用信息生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针对媒介融合中的伦理问题及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作业练习,要求学生利用至少32小时的课外时间研读教学参考资料,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分析目前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执笔人:杨兴魁日期:2014.6.26

审核人:成曙霞日期:2014.6.30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UCD 编号: 北京交通大学 铁道概论第三次论文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本科生姓名:王宇航09283020 指导教师姓名:沈飞 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 二零一一年六月 A Study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 Translations The Third Paper of Introduction to Railway A Thesis: Thoughts of Introduction to Railway Undergraduate Student: YuHang Wang Supervisor: Fei Shen Academic Title: Computer Science June 2011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王宇航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铁道概论》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我在学习了这本教材后的 理解与体会。 关键字:铁道概论;感想 1 引言 整整一个学期的铁道概论课就这样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学期的铁道概论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我国铁路运输方面知识,掌握了一些铁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问题,并且有了很多体会与理解。 2 对本教材主要章节的认识 本节我们主要介绍《铁道概论》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2.1对绪论的认识 运输是人与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位移。交通运输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全局性的作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使用范围。都是我们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发挥基础作用,水路建设要继续加强,民航要加大发展力度,管道运输也要发展,铁路发挥的是骨干作用。这些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铁路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陆上交通的一种主要工具。铁路运输强度大,里程较长,汇集和辐射范围广。各种运输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 1825年英国修建第一条铁路。随后铁路建设日新月异。1876年上海我国有了第一条铁路。旧中国铁路有一定的发展,但分布不均衡,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且里程太少。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了很大进步。 2.2铁路运输基本设备 铁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交企业。为了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须拥有各种运输设备。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数:34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 2)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大学语文》、《中外美术简史》、《设计史》等相关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的眼光,力除教学中的僵化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

2、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VCD和经典艺术作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方法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2、教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艺术作品赏析。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艺术实践内容。 七、学时数:34课时 学分:2学分 教材:《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 参考书:《美术概论》王洪建 《美的历程》李泽厚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 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期末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教学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课时)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章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5课时) 艺术的形象特征 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课时) 1、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5课时)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章艺术的种类(3课时) 艺术的分类 几种主要艺术门类 各种艺术的联系 第六章艺术的创作过程(3课时) 创作过程的实质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学期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铁道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们了解铁道概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运输业对我国国家、社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任务 “铁道概论”是中职学校铁路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与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知识内涵,标准的服务技能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铁路运输第一线的服务与管理人员。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组成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运用列举法、提问法、教学课件、教案等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二章铁路线路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组成、轨道的组成、无缝线路、轨道的几何形位、铁路线路的平面利纵断面及眼界及线路维修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 教学重点是线路的组成、铁路等级、主要技术标准、轨道的钢轨道岔部分、路基的排水及铁路限界。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调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 1404403 课程学时:30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四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刘荣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讲解中将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加以辅助。具体基本要求有: 1.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理解媒体发展的现状。 2、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在媒介产业的地位及对媒介产业的影响; 3、掌握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 4、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5、理解新媒体管理的有关问题; 6、理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Web2.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新媒体的经营模式、管理需求,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3、基础知识与重点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第1章新媒体导论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第2节新媒体的优势 第3节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第2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掌握 2

第1节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第2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1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第2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第3节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第2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第4章新媒体的类型理解 2 第1节网络人际传播 第2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第3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4节Web2.0 第5章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掌握 2 第1节搜索引擎 第2节门户网站 第3节垂直网站 第4节电子商务网站 第6章博客掌握 2 第1节博客的特点 第2节微博 第7章社交网站掌握 2 第1节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第2节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第3节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8章视频网站掌握 2 第1节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第2节视频网站的发展历史 第3节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第3单元新媒体管理 第9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第2节新媒体的管理对策 第3节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艺术概论课程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42002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r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课时 学分:2 适用对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美术概论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艺术概论”课程是为美术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发生和发展、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接受和批评、艺术门类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章节为第一章、第二章;难点章节为第三章、第五章。(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参观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相结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五)实践环节 1、名称:艺术概论 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3、学时分配:6课时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艺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概论》李胜利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九)说明 授课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和特长适当调整授课的重点,在课程设计和外国美术种类欣赏方面拓展层面引导与启发学生,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更全面的突出和展示教师自身的特长优势。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以讲授“艺术”的含义导入课程,讲授课程新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概论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要点: 1、学习艺术概论的重要性 2、“艺术”和“艺术学”的含义 第二节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 要点: 1、△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2、△学习艺术概论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c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c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面向对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每周2学时,共34学时~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掌握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最终达到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总体把握和整体鉴赏能力。 2.知识目标: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范畴、学科的方法论、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等进行掌握~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加深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进行收集作品并且进行课堂阐述。四、测试与评估 序号项目分值评分标准 迟到一次扣0.5分;缺勤一次扣1分;课堂纪律不佳每次扣1分,1 出勤和课堂表现 10分扣完为止 作业,2次, 10分学生自己收集作品图片并进行作品分析,以课堂演讲的形式进 2 大作业,1次, 20分行考核,根据收集作品的质量以及阐述作品分析情况给予0-5 分,共进行3次 3 期末考查 60分按期末考试评分标准进行,折算成分值 总分 100 五、教学安排(每周2课时) 1 周教学重点与难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课外思考题或作业次点 简要讲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重点是数字媒绪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进行数字媒概述性、大众性媒体性和科技性。数体艺术的表现体艺术调研。 1-数字媒体艺术的起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分类,数字媒特征作业:市场调查报告 2 源与发展体艺术和设计的广义分类,艺术难点是媒体性要求: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理和设计的双重属性。和科技性论。 1.数字媒体艺术设 计的分类重点是数字媒1.先锋艺术有何特点, 学习先锋艺术与服务的双重性~2.数字媒体艺术和体艺术作品 3 2.先锋艺术有哪几种类型, 数字媒体艺术优秀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第2版)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 (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16~32 计划学分:1~2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第2版)》,张向南勾俊伟编著,201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教材; 适用专业:全校公选课,本丛书适合作为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贸易、电子商务、广告学等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教材。 二、课程简介 随着移动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新媒体以相对较低的推广成本、年轻且付费意愿强的人群、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机制等优势,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平台。为了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效率,新媒体工具应运而生。本课程以新媒体运营工具实战为基础,为学生呈现完整的运营图谱,包括新媒体图片处理、新媒体图文排版、新媒体表情包、新媒体H5动画、社群运营技能、短视频处理技能等一系列内容,从而达到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有效营销效果的学习目的。 三、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要求 1、了解无版权图片、信息长图、icon图标、九宫图、GIF图、二维码等 2、了解文字的视觉传达 3、了解常用的排版插件 4、了解创意字的设计

5、了解表情包的发展概述、制作方法和开发平台 6、了解HTML5概念、传播的心理因素、展现形式等 7、了解社群裂变工具、打卡工具、管理类平台等 8、了解短视频的策划与推广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基本的新媒体工具使用方法,具备现有工具应用和新工具挖掘的能力,能有效地开展新媒体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处理工作。 (三)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新媒体工具版本更新与操作优化,激发学生的迭代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四、课程教学内容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和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 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 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测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 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 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测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 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测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 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和政策。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铁道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easuring and Testing Techniques of Virtual Devic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 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 2、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 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3、能力要求:通过《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 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学时分配: 各章学时分配表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铁路运输是我过国民经济大动脉,具有高度集中,半军事化,大联动机性质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运送旅客和货物,铁路为完成运输任务应具有必要的运输设备。 [教学内容]铁路史、中国铁路、铁路运输业的作用和特点

[重点难点]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运输业是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国铁路特点,铁路现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 1、如何理解铁路运输企业是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 2、归中国铁路特点 3、试述铁路现状 4、铁路运输主要设备指哪些? [课时] 2 第3章铁路线路 [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组成、轨道的组成、无缝线路、轨道的几何形位、铁路线路的平面利纵断面及眼界及线路维修等。 [教学内容] 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路基工程主要由路基本体、路基防护和加固建筑物、路基排水设备3部分建筑物组成;桥隧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明渠、隧道等。轨道是列车运行的基础,它是由道床、轨枕、钢轨、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和道岔等设各组成的。无缝线路就是将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成为长钢轨的轨道。我国一般采用25m的钢轨先在焊轨厂焊成200~300m的长轨条,然后再运到铺轨地点,而焊成1000~20OOm的长轨条或按设计长度进行铺设。轨道几何形位是指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从轨道横断面上来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距、水平、外轨超高和轨底坡;从轨道的纵断面上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道的前后高低。铁路线路在空间的位置用它的线路中心线表示的。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铁路线路的平面;线路中心线(展直后)在垂直面上的投影,叫做铁路线路的纵断面。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铁路基本限界可分为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两种。 [重点难点] 线路的组成、铁路等级、主要技术标准、轨道的钢轨道岔部分、路基的排水及铁路限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作业] (1)铁路线路如何分类?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指哪些? (3)什么是限制坡度?它的大小对运营和工程有什么关系? (4)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时,为什么会产生曲线附加阻力?曲线半径大小对列车运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路基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路基如何排水? (6)闽述轨道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7)阐述道岔的组成和作用,道岔号数的大小对行车有什么影响? (8)什么足铁路限界?限界起什么作用? [课时]8 第三章铁路车辆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铁路车辆的分类、铁路车辆的基本构造、车辆标记及技术

(完整版)《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大纲.doc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0000000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知识在数字媒体艺术各领域以及制作数字艺术作品的各环节中均是不可或缺的 知识基础,所以本课程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由此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理解变化的动因,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艺术概念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的分类、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及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影视艺术的关联, 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和分类,明确其与相关艺术领域的关系;数字视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图像技术等,了解促使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形成的技术基础,把握技术应用平台的基 本框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交流活动,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主题和客体,了 解艺术构思、创作和发表、展示、交流的整体过程;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特性、交互性、自由、开放等特性。 二、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2 序号课程内容三、课时分配学时分配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1 一、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6 6 0 2 二、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8 8 0 3 三、走向数字艺术的动画艺术8 8 0 4 四、媒体包装中的数字化变革 4 4 0 5 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6 6 0 合计32320

四、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数字媒体专业大学三年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概念的界定,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动画、媒体包装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变化。知晓新媒体的相关理论知识。 课程教学要求: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理解变化的动因,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数字媒体艺术概念界定、数字媒体艺术的分类、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及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影视艺术的关联,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和分类,明确其与相关艺术领域的关系;数字视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图像技术等,了解促使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形成的技术基础,把握技术应用平台的基本框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交流活动,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主题和客体,了解艺术构思、创作和发表、展示、交流的整体过程。 (一)知识目标 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了解数字媒体艺术概念界定、数字媒体艺术的分类、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及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影视艺术的 关联;了解促使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形成的技术基础,把握技术应用平台的基本框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交流活动,熟悉数字媒体艺术的主题和客体,了解艺术构思、创作和发表、展示、交流的整体过程。 (二)能力目标 在制作各类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之时(例如二、三维动画、网络游戏、虚拟现 实作品等),掌握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创作,为创作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勤于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 六、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理论部分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绪论:艺术概论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第二节实用艺术与造型艺术 第三节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 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 第三节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层次与相关属性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第二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教育 (二)基本要求: 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系统,较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26 学时,实验 6 学时。

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4:1 ;平均周学时: 2学时。 1、教学方法: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2、本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本课程需要自学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西方美术史、 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建筑、雕塑等知识。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学习〈艺术概论〉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把理论学习看作 是学习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这样将来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表演。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应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4、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 (2)试卷分数:(按卷面100分30%)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 )试题结构:基础知识题30%,思维发挥题50%,辨析题20%。 (5)题型:填空,单项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6)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5、试题样例: 一、填空题:1、艺术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独有的()。 二、选择题:1、关于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有许多种,其中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有()。 A泰勒弗雷泽 B普列汉诺夫 C席勒斯宾赛 D三者都有 三、简答题:1、简述原始艺术的发生过程。 四、论述题:1、你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制定人:审定人:

《铁道概论》

《铁道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______,单位是“人.km”、“t.km”,为了统计的方便,一般应采用换算 吨公里。 2.《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中提出了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______、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 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3.______是机车、车辆和列车的运行基础。 4.铁路路基的两种基本断面是路堤和______。 5.区间一般分为______区间和所间区间。 6.区段是两相邻______站的铁路线段,它包含了若干个区间和车站。 7.客车按用途可分为______、为旅客服务和特殊用途等三种。 8.视觉信号包括信号机、信号牌、信号灯、信号旗、火炬等设备显示的信号,它分为______信号、移动 信号、手信号三大类。 9.动车组中M表示______,T表示拖车。 10.德国正在运营的高速线及时速达200km的ICE列车的通行里程只占德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和10%, 却担负着______的旅客周转量。 11.旅客列车的车次以开往北京方向为上行方向,车次编为______数。 12.铁路线路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性质、远期客货运量分为______个等级。 13.道岔号数(N)用辙叉角(α)的______来表示。 14.区段站和编组站统称为______站。 15.货车按用途分为通用货车、专用货车和______货车。 16.地面固定信号一般设于线路______侧。 17.动车组按动力源可分为______和电力动车组。 18.车站等级车站按其所担任的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划分为:______站和一、二、三、四、五等站。 19.车号一般由基本型号、辅助型号及______组成。 20.信号机灯光为红色表示禁止运行;黄色表示______运行;绿色表示按规定速度运行。 21.动车组按动力配置可分为动力集中式和______。 22.高速铁路的轨道结构有:道砟轨道和______。 23.铁路车票分为:______票和附加票。 24.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______在京张铁路建设中巧妙采用人字型展线方案。 25.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______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26.铁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______。 27.铁路基本限界有机车车辆限界和______限界。 28.铁路枢纽按其在路网上的地位及作用可分为______、区域性铁路枢纽和地方性铁路枢纽。 29.某铁路车辆标记为C604768543,其中C的含义是______。 30.______反映了铁路线路的起伏变化和高程。 31.铁路标准轨距是______mm。 32.驼峰由推送部分、峰顶平台、______三部分组成。 33.铁路车辆一般由______、走行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车内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34.铁路信号分为______信号和视觉信号。 35.列车运行图中以垂直线等分横轴表示时间,将纵轴以横线划分代表各车站中心线的位置,图上斜线称 为______线。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 [ ]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模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概论课程类型: 基础课 适用专业:广播与影视主撰人:殷兵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影视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熟悉各种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从影视艺术本质、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影视生产规律、影视前后期设备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影像诞生历史、影像视听语言发展、影像产品分类、现代影像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及生产规律,通过对影视前后期设备的使用,熟悉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能鉴赏不同影视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基本原理及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理解: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 掌握: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 2、能力要求: 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绪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之路(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电影的发展 2、中国电视的发展 第一章影视艺术基本概念(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影像和镜头的概念 3、影视声音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理解影视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性的东西 3、理解影视声音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构成及声画关系 第二章、影视创作(4学时) 教学内容: 影视创作的概念 影视创作流程及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摄像的概念和操作教学重点: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计划学分: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适用专业: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频繁接触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支付交易等各种活动。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全方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很多人仍然不太了解新媒体,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尤其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因此学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更高,也更全面。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我们编写了《新媒体概论》一书。本书通过介绍新媒体的界定、类型、特征、产业、发展概况、运营和管理等知识,搭建了一个由新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构筑的学习框架,并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应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框架和培养相关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

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一)学习方法建议 1.按照本书的目录从头到尾依次学习,阅读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 2.通过在线视频讲解来学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资源;(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基础进行编写,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本书系统介绍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全书共7 章,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概述、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用户研究、常见新媒体应用、其他新媒体应用、新媒体运营,以及新媒体管理和规划等。本书讲解深入浅出,案例丰富,内容针对性强,不仅能让读者了解新媒体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及特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用户研究理论;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模式、新媒体的运营、新媒体的管理和规划等知识,使读者从内容、运营、产业到技术等多个方面构建出完整的新媒体知识及应用体系。 本书可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新媒体教育者、互联网工作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参考。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