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石毁稿》有感(450字)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作文:读《王安石毁稿》有感(450字)作文看了《王安石毁稿》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王安石在文中讲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触文学在于创作,一个人的文章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与别人雷同。
过去,我对着一点毫不在意心想:不就是抄一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会从身上掉一块肉下来!在学五年级上册这本书期间,也就是五年级上半学期,好朋友娄小子(昵称)来找我,说是刚刚写了部小说。
我仔细的看了一遍,觉得特别喜欢。
回家以后就把这个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后来娄小子发现后十分生气,所以我们俩个从此绝交,我想和这一件事脱不了关系。
今年过年回老家,我和表妹在一起玩,表妹跟我说在她班里的一位同学,他不好好用拼音写短篇作文。
(表妹才上二年级,班里的同学和她一样有很多字不会写,老师就让他们用拼音写作文)就把同桌的作文拿来抄,结果在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了,可想而知,那位同学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不管是第一件事,还是第二件事,反映出来的就是,抄了别人的东西总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即没有新意,又侵害了别人的创作。
王安石说的对,文学作品不能与别人的雷同。
六年级:抚琴乐女
篇一: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
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有志者事竟成。
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
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
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
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
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
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篇二: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
不错,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
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王安石为了使农民更安乐,不为地主放高利贷而担忧,而放的公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篇三:读伤仲永有感500字
读伤仲永有感500字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个五岁的小孩竟能作出诗的文采和思想内容都用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后好好栽培,长大后必成大器!可仲永的父亲可不这样想,他靠着儿子做诗挣钱。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出了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仲永只靠自己的天分,后天不努力,导致“泯然众人矣!”的可悲结局。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玉虽有美好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进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
石块一样微贱。
美玉即是如此,何况人乎?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
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去努力奋斗,也只能一事无成。
天才可能变成庸才,而庸才不学习就会变成蠢才。
现在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只有现在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出路。
所以,努力学习吧,因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伤仲永有感500字
文/韩文韬
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我感触颇深。
文中讲述了一个世代以耕田为业的五岁儿童方仲永,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做出了“传一乡秀才观之”的好诗。
却又在“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沦落为普通人。
白那个“伤”字,是哀伤,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对天才的告诫,是天才堕落后的千年泪。
我也为他而伤,伤仲永那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天才沦为庸人的父亲;伤那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
如果仲永的父亲有长远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绝四处拜访,努力学习,我想他绝对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
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
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有过它。
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要比万中无一得“通悟”再“不使学”间悄然离去的方仲永强许多。
我们虽然没有他聪明,没有他的才华横溢,却有着比他更长的求学路,比他更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是为所有求知的人写的训诫,天才读后,会更加努力;普通人读后,会永远忘记自卑。
人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堕落的天才,不过是反面教材罢了”。
读伤仲永有感500字
《伤仲永》是我前几天学的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伤仲永》是北宋时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方仲永的神童,5岁时就能随口作诗,后来因为不学习,最后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课文,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网上广为传播的一些十几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现在已经默默无闻了。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学习了。
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天资再好的人,不努力学习,那还是不能成才;天资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学习,也能成才。
天资的好坏只是一个次要的条件,学习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
先天条件的好坏,不能阻止你成为一个伟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学习,你就能成功。
如果伤仲永努力学习了的话,那么北宋的史书上一定会有一个叫伤仲永的贤臣,或文学家,或科学家。
而他却被父亲拉来拉去四周拜访邻居,荒废了学业,成了个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让你孩子学习吧!这样他们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资的人啊,努力学习吧!否则你也会成了个普通人,毫无踪迹。
没天资的人啊,更努力的学习吧!竟然你已经是个普通人,跟有天资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块了,如果你不学习,不仅追不上他们,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吗?
读伤仲永有感500字
一个神童五岁时,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提笔“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这还不足为奇,身为众人关注的神童,他神就神在“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个神童就是仲永。
这样的神童是多么
风光,但为何题目中有一个“伤”字呢?这是因为故事还没有讲完。
因为仲永成了远近闻名的“童星”,自然少不了有人“包装”他,于是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他的父亲自然心动,不使学。
所以几年后,仲永“泯然众人矣”.
这是一场悲剧,不必说它悲在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也不必说它悲在“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让仲永气傲,单是仲永自己就根本没有想去上学,我们都可看出这个“神童”的下场,这场仲永命中已注定的悲剧。
我们不能对历史做些什么,我们对历史只能惋惜,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没有学习的开始学习,开始学习的认真学习,认真学习的勇攀高峰,勇攀高峰的开创新天地。
永远还要对自己满足,稍停下脚步就立刻被人迎头赶上。
天才很少,神童很少,但成功的人很多,他们成功在不满足,他们永远都在学习。
愿这种“天才的悲剧”不再发生。
篇四: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代伟人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无论在哪一个朝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品格似乎
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
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
人生苦海之中,愿意以己度人,用自己毕生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当做灯
油,在当时那个黑暗又丑恶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明灯。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奇迹
之一。
他是一个坚定到近乎执拗的人,他一心朝着自己心中的光明而去,却不
知他本身的存在即是最温暖的光明。
苏东坡是一位政治家。
同朝的王安石和苏轼都志在为朝庭
带来一股清流,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不一样。
如果说王安石的
执行的新政与苏东坡的信仰的保守派有分歧,仅仅是政治信仰
的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
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
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
这样的污蔑令人发指。
当朝的皇帝并非不想要治理好国家,但却被臣子、下仆
欺瞒了眼睛,也算是可悲的人物了。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
东坡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
清高志远的心与无数附庸于大树下贪婪又心胸狭窄的“菟丝草”
相斗,无疑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在他看来,所有的荣华富贵只
不过是转眼烟云,是十分卑微而虚假的东西,他的人生和奋斗
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他拼尽所有为百姓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不惜羽毛与比
他强大而专制的人物相斗。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
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
观的,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在被贬遭辱的时候,他依旧能唱
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
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
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
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
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
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
去,其浩然之正气、快哉之清风必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