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水系统标准为一年一遇 管道敷设空间紧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排水系统标准为一年一遇管道敷设
空间紧缺
2011年06月27日08:00 东方网
东方网6月27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北京,武汉,杭州……一场豪雨下来,城市顿时变泽国。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当暴雨来临时,上海的排水系统是如何展开运作的?多年来,这些排水管道如何升级、改造的?曾经发生死亡事故的祁连山路下立交如今怎样?曾经水漫金山的小区地下车库是否已经改造?地铁或下沉式广场,还在渗水漏水吗?街道防汛专员又是如何在接到台风预警时开始工作?……晨报记者实地踏访申城排水泵站、积水改造点、防汛办、小区、下沉式商场……为你解析上海地下排水系统。
一辆庞大的橙色排水管道疏通车轰鸣着,停在虹口区水电路车站北路上。3名工人打开下水道窨井盖,把一根小手臂粗的黑管子伸进下水道,将沉积物冲到窨井内。约20分钟后,又放了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吸泥管进去。不一会工夫,井内沉积物就被吸除干净了,“经常疏通,(排水管道)里面基本没什么东西,要是有砖头,管子会‘咵咵咵’响。”一位师傅拍着正在作业的管道说。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的排水系统改造,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前后的养护工程,以及全国首创的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排水管网系统每月开展的监管和“绩效考核”,更使得近年来上海排水系统整体抵御大暴雨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不过,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部分管道管径偏小等尴尬,也在制约着上海排水系统向国际性大城市靠近的步伐。
[排水解析]
90年代末两次大暴雨启动上海积水点改造
从全国来看,上海整个排水系统建成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100多年历史,但却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全市共有公共排水管道11488公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权威资料显示,1840年上海开埠以前,城区只有传统的排水沟渠,雨水和污水直接排到河道。1862年开始,英租界从当时的中区(今黄浦区东部)开始建设雨水管道,随后,法租界、闸北等区域也开始改建排水管道。不过当时各地区设计原则和标准各不相同,设计指标也整体偏低。到上世纪中叶,市区雨后路面积水的情况已经比较突出。
解放后,市政部门对排水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也兴建了很多泵站。不过上海市区排水系统真正得到较大改善,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遭遇两场大暴雨之后。1997年8月中旬,受“11号”台风影响,上海遭受了“潮、涝、风灾”,造成达6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两年后的梅雨季节,上海又出现了8次大暴雨过程,市区再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也上升到8亿多元。“1997年那场雨特别具有典型意义,降雨量刚刚达到每小时36毫米的防汛标准,就造成全市170多条道路进水。”时隔多年后,上海市排水管理处负责人回忆说,就是从那两次大暴雨以后,上海开始了道路积水点的改造工程。
积水超过1个小时的路段都要被纳入统计
随后,上海投入巨资购置养护机械设备,同时,引入先进的管道检测系统,如声纳检测,电视检测等仪器,用于下水管道的养护质量检查和监管。昨天下午,记者在车站北路维护现场也看到,养护工人将声纳检测仪放入排水管道后,淤泥的厚度数据很快就自动显示在电脑上,“里面的情况非常清楚,很方便。”一位师傅告诉记者。
2009年初,上海又启动了排水管道“养护大会战”,加强排水管道养护监管和绩效考核,不仅奖罚分明,还在国内首次引入第三方检测评分,为了做到考核切实客观公正,全市光是考评机构就有40多家。
市排水处负责人解释说,上海地形低平,又受地面沉降的影响,建筑工地泥浆、生活垃圾杂物、饭店油污等排到下水管道后,非常容易导致管道堵塞。“暴雨是突发的,排水管道平时的维护却是默默无闻的”。加大管道养护后,现在每年市区所有排水管道平均会疏通2次,排水管道的排水功能得到明显提升。排水系统的标准也从以前的半年一遇提高到“一年一遇”。这位负责人透露,积水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路段都要被纳入积水统计,“现在市民对积水容忍度也越来越低,要争取做到暴雨后两三个小时左右就把全部积水排掉。”
[面临问题]
市区排水管道敷设空间紧缺
来自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的统计显示,在城镇排水系统方面,目前上海已建排水系统基本达到“一年一遇”排水标准(即每小时36毫米),机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地区达到“三至五年一遇”排水标准(每小时50至56毫米)。不过,记者查询后发现,与巴黎等国外先进大城市“五至十年一遇”相比,上海差距其实非常明显。对此,市防汛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章震宇也显得有些无奈,他告诉记者,排水标准每提高一年,就意味着投入可能将翻番。“其实现在上海排水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简单地提高防御标准,而是市中心排水管道敷设空间的紧缺。”
据章震宇介绍,排水管道敷设的位置以地下2.5米至6米为最佳,但是由于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越来越四通八达,加上电信、电力等管线改建入地,这使得在市中心越来越难找能适合敷设排水管的位置。“现在个别地方不得不采取变通的办法。如本来应该敷设直径为1米的大排水管道,就改为敷两根直径为50厘米的小管道,貌似差不多,但真正下暴雨时,排水效能还是有明显差别。”
市区每米管道年养护费仅20.48元
来自市防汛指挥部的统计显示,上海将建雨水排水系统361个,排水能力4138立方米/秒,服务面积84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55个,排水能力3100多立方米/秒,服务面积550多平方公里,分别占规划数的70%、74%和66%。也就是说,上海目前城镇排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尚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还有30%多的地区是系统空白。
市防汛指挥部还指出,已建成的排水系统中,有112个属于不完善排水系统,其中有4个低于“一年一遇”的标准,分别在定海港、松潘路、周家浜和周家嘴路地区。
对此,市排水处负责人说,虽然上海近年来加大了排水系统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排水能力提升了约25%,“十二五”期间也计划新增500立方米/秒泵排能力,但排水系统的建设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同时,还有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排水设施维护投入不多,如2009年市区每米管道的养护经费是17.68元,2010年则是20.48元,“可以说,这个经费在全国大城市中都属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上海的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700多公里。但是,轨交在为市民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却经常出现运行线路与原有排水管道冲突的情况,特别是轨交站点都设在几条道路的交叉口,会导致排水管位被迫下穿、上穿、改道或者截断,从而影响排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