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3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4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5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6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8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更。

9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0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11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12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共分为10级。

13盛行风向: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该时段内的盛行风向。P198

1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15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19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20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

21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2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23容积率:是反映建设强度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

建筑的总量。

24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25绿地率: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26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

27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28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29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单位为m2/人。

30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

、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31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是一般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

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4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35道路红线:城市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36建筑红线:建筑的基底位置的控制线是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基线

37容积率:1公顷用地上容纳的各类建筑总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各类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38绿地率:各类绿地面积与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39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等。

40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

简答题

1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①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②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③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④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⑤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2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现场勘查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3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4城市用地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5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合修建的用地。

6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①立足区域,讲求整体②节约紧凑,强化结构③近远结合,弹性生长④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7任何城市建设活动,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个体建设,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构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

8城市公共设施的控制指标主要有:千人指标(又可分为人口千人指标、用地面积千人指标、建筑面积千人指标)、建筑规模、用地规模等。

9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的规划指标:①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中心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度不小于30M。②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度不小于25M。③支路(街

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12M。

10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远时,厂址有两种选择:一是将水厂设在取水设施近旁;二是将水厂设在离用水区较近的地方。

11道路消防要求

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必须考虑消防车道:①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②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③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④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12建筑消防车道设置要求

①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②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其短边长度大于24M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③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得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④工厂仓库区内应设置消防车道⑤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高度均不小于4M。供消防车停留的空地,其坡度不宜大于3%。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

1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⑴行列式布置优点: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得形式。这种布置方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缺点: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解决方式:布置时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

⑵周边式布置优点: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式布置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缺点:这种布置方式有一部分的朝向较差,因此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有的还采用转角建筑单元,使结构、施工较为复杂,造价也会增加。另外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⑶混合式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布置,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敞开式院落。

⑷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14现代住宅如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如学校的学生,工矿企业的单身职工等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15⑴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减少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主要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绿化等手段,在山地还可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⑵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①规划布局住区的位置应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②建筑组合采用错位相设,与风向线角度的组合方式,可以提高通风的效果③利用绿化成片成丛的绿化布置可以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建筑环境气流流动的状况。

⑶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①合理布局②利用绿化③利用地形④利用人工障壁

16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⑴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宜布置在底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⑵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①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底层公共建筑③空间的借用④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⑤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⑥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17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有以下几种:⑴沿街状布置:①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②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如交通量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③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④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⑤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

集中的项目,如酒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⑥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最好用绿化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⑦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⑵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⑶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18中小学的规划布置:①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②学生上学(特别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③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繁忙的交通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④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⑤学校的总平面布置应尽可能使教学楼接近出入口,并保证教室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操场用地要有规则。⑥学校的建筑层数一般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19幼托的规划布置:①幼托是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占地最大的项目,因此也影响居住小区的规划布局。幼托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②幼托应独立布置,如用地特别紧张必须设在住宅底层时,需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③幼托的总平面布置应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其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在用地紧张情况下也可考虑局部为三层。建筑层数一般为1-3层。20住区道路分级:⑴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车

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人行道2-4米⑵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米,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米,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10-14米,人行道1.5-2米⑶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米,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米。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8-10米⑷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

21住区绿地的功能:⑴改善小气候⑵净化空气⑶遮阳⑷隔声⑸防风防尘⑹杀菌防病⑺提供户外活动场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22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⑴公共绿地⑵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⑶宅旁和庭院绿地⑷街道绿地

22植物配置的原则:⑴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宜管,宜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⑵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效果好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数木等⑶为了迅速形成住区的绿化面貌,特别在新建住区,树种可采用速生或慢生相结合,以速生为主⑷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

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三其它

1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2(商市的发展)是城市的诞生与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北宋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

3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4英国在19世纪末即进入稳定期,美国在20世纪城镇化进程最快,现已稳定。

5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6《管子》认为“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

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地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7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8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代建筑典籍。

9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今天的规划界一般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

10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订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11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12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我国的城乡规划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13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逾期规划期限为5年。

14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15城市用地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城市用地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6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在地质水文气候气象和地形等几个方面。

17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

18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与降水几个方面。

19风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20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现象。2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

22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23我们将交通分为两部分,即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

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24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⑴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地道路系统⑵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⑶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⑷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⑸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25每辆车的用地可采取如下指标:小汽车为30-50㎡,大型车辆为70-100㎡,自行车为1.5-1.8㎡。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为10%-20%。

2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由大型停车场可以设置按驳交通系统。

27地表水源取水点周围半径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口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地表水源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28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由雨水排放工程、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组成。城市排水体制种类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其中合流制排水系统分为直排式合流制和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排水系统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29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应设在城镇的下游和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厂址与城镇工厂和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距离,并设有卫生防护带。

30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区应大于5KM,距小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0.5KM,且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少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

31城市防灾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防洪(潮、汛)、抗震、防空袭等系统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32对于建筑来说,可以根据其重要性确定不同的抗震设计标准。根据建筑重要性,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建筑:

甲类建筑——特殊要求的建筑

乙类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

33我国有关规范要求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而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34一般来说,战时留城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1.5㎡的人防工程面积标准,则可推算出城市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

35避震疏散场所的规模应符合以下标准: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用地不宜小于0.1h㎡,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1h㎡,中心避震疏散场所不宜小于50h㎡。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步行大约10min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步行大约1h之内可以到达。

35城市管线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⑴重力自流管线⑵压力管线⑶光电流管线

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⑴架空敷设管线⑵地铺管线⑶地下敷设管线

36常规须综合的工程管线主要有六种:给水管道、排水(雨、污水)沟管、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等。城市开发中常提到的“七通一平”即道路与上述六种管道与场地平整。

37住区的类型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的划分:⑴城市住区⑵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⑶乡村住区

住区的类型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可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区(7-10层)或多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38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住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决定:⑴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M)⑵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⑶城市行政管理体质方面的影响(我国一些大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在3-5万人)⑷其他影响

39住区规划的任务,是科学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

40编制一个成功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因素一般包括:合理地段选址城市设计框架住区基地规划布局和住宅建筑设计等方面。

41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代码用R04表示)。

42住区的环境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43邻里单位模式这一模式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的。

44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住区及其环境的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等。

45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⑴使用要求⑵卫生要求⑶安全要求⑷经济要求⑸美观要求

46分析住户在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不少于4个单元不小于60M)进深(12米左右)等技术参数。

一般经验认为,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故得到了广泛采用。

47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⑴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⑵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⑶整体式组合方式

48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主要包括:⑴对比⑵韵律与节奏⑶比例与尺度⑷色彩⑸绿化⑹道路⑺建筑小品

49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

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50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有:

居住分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

51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第二级(居住小区级);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52商业服务设施的基本布置方式有两种:一是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二是独立设置

53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使用的,须布置在步行能安全,方便到达的范围内。其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其中有些项目的服务范围还应小些。

54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儿童教育设施两类。其位置应根据住区总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系统来考虑,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55⑴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⑵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⑶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⑷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

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

56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人车分行包括人车部分分行和人车完全分行。

57根据住区的不同情况可采用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58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59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小块公共绿地

60行道树带宽一般不应小于1.5米。当人行道较窄,而人流又较大时,可采用树池的方式。树池的最小尺寸为1.2*1.2米。在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内,不应栽植高大乔,灌木,以免妨碍行车司机的视线。

61居住区以道路为界时,如属城市干道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道路相邻时,以用地边线为界。

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62住区的造价主要包括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

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

住区规划的定额指标一般包括用地、建筑面积、造价等内容。63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①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总面积

②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密度

③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④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⑤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⑥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

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⑧建筑密度=各类建筑基地总面积/居住区(或小区)用地面积图表

P539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P534 种植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的水平距离

P531 住区各类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求

P317 规划控制线一览表

P304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

P297 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规定

P2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画图

P514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方式的平面图

P506 周边式和行列式平面图

P497 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P373 道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

P316 用地与征地边界范围对照示意图

P167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简答

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居住区: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5、居住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9、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0、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11、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2、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13、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4、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5、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雅典制定,原名《城市规划大纲》.《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其次,《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最后,还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并且认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主张“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些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还提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8)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

三.简单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以来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经济部类,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源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乌邦托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合理确定影响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站场设施用地; (2)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做到在客运高峰时使95%的居民成用公共交通单程最大出行时间符合规定; (4)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 4.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社会经济构成,环境优劣度,城市规划技术规定等基本因素决定。 5.建设范围控制有哪些内容?简要概述? 建设范围控制就是使建设范围一直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使产生的变化不会对项目建设产生负面的或消极的影响。包括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和建设工程投资控制。 6.城市用地分为哪十类? 城市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十类。 7.对城市土地的控制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用地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指标。包括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城市设计引导及控制指标。包括对城市重要地段的地块,需对地块内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配套设施体系。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8.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那四种类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 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 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 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 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 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 体。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 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 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 想。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 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带答案)

2008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 1.集中、集聚、集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集中是前提,集聚是方式,集约是结果 B.集中是空间的有序集中,集聚是产业的有组织集聚,集约是资源的高效开发 与利用 C.集中是人口的集中,集聚是具有关联性产业的集聚,集约是最大限度地节约 D.集中是为了节约土地,集聚是为了形成产业链,集约是为了保护生态 2.下列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表述和理解,准确的是( )。 A.城镇化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 B.城镇化是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C.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D.城镇化包含了城市生活与意识形态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3.在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优区位应优先开发 B.沿着交通轴线延伸发展 C.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方向相呼应 D.考虑城市有利的发展空间及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因素 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 A.采掘业 B.物流仓储业 C.建筑业 D.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 5.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下列受区域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 A.城市性质与规模 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D.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

6.古希腊时期雅典卫城空间布局的最重要特征是( )。 A.建筑布置规模 B.以宫殿为核心 C以广场为核心 D.以神庙为核心 7.《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A.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B.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C.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D.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8.下列有关《雅典宪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功能分区对解决当时的城市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B.功能分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里程碑 C.功能分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 D.功能分区解决了城市和区域的有机联系 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长安城的居住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的正中 D.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明清北京内城之外 10.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B.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D.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11.豪斯曼的巴黎改造规划与建设的特点是( )。 A.以政府直接组织与管理为主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 B.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的新城(区)建设运动 C.以街道景观整治与建设为主的美化运动 D.以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与配置为主的“公园运动” 12.下列哪项不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