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粟裕

一代名将粟裕
一代名将粟裕

粟裕全家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前

北京永定路26号。国防大学第二干休所一座静谧的院落。

满头银发、面容清癯的离休干部鞠开,在刚刚乔迁新居的会客室,为记者讲述粟裕大将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鞠老今年85岁,在粟裕身边担任秘书工作14年,离开粟裕后,也没有和老首长中断过联系,即使在“文革”那段艰难的时期,也常常去看望老首长,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动情地说,粟裕的军旅人生波澜壮阔,光照千秋,而他生活俭朴的优良作风同样令人景仰。

1949年7月12日,第三野战军机关由上海移防到南京。粟裕同志奉中央军委命令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书

记。为了工作方便,华东军区后勤部蔡部长要给粟裕做套便衣,他对粟裕说,“你现在担任一市之长,应该给你做套毛料便衣穿穿。”粟裕说:“不行,为什么要做套毛料的呢?做套布的不行吗?刚进城就讲究穿着不好嘛!要脱离群众的。人民群众不是看我这个市长衣服穿得好不好,而是看我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看我是不是为他们服务。你一定要做毛料的那就你穿,反正我是不穿,请你们还是多从工作上关心我吧。”在粟裕的坚持下,蔡部长给他做了一套蓝灰卡其布便衣。粟裕穿着这套中山装同南京人民见面,显得朴素大方,平易近人。这套衣服粟裕一直穿到北京,变成了灰白色,快要磨透了,还是舍不得丢掉……

鞠开回忆说,粟裕是一个喜欢粗茶淡饭的人。炊事员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嫌淡嫌咸,而且总怕炊事员做得多了而导致浪费。在他身边工作的炊事员很轻松,觉得首长很随和,常常有说有笑。

1951年底,粟裕同志任副总参谋长,组织上安排他住在北京一所四合院里。这个院落有正房厢房,房子跑风漏雨。正房他让给别的领导同志住了,自己住在厢房里。因为年久失修,人踩在地板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夜里老鼠从地板缝里钻出来,在房间里来回穿梭。管理部门的同志见状便提议把老房子扒掉,新建几间房子。粟裕硬是不同意,说补一补能住就行了。修房子的时候,他亲自审查把关,不让多花公家一分钱。

在用车上,粟裕也是严于律己。他当总参谋长时,有关部门想给他换车。他说:“为什么要换呢?官做大了就应该坐更好的车子吗?这是

什么思想?”车子没有换成,还挨了一顿批。为了体验生活,了解民情,粟裕还常常乘公共汽车或坐三轮车到农贸市场了解行情、民意。工作人员提醒他说,这样做太不安全了!他说:“那有什么关系?人家外国总理夹起公文包坐公共汽车上班。怎么我们就不行,难道我们的身体就比人家宝贵?”

鞠开告诉记者,在公私问题上,粟裕是一点不含糊的,分得一清二楚。粟裕对同志慷慨大方,关怀备至,但从未用公款请过一次客。凡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遇上吃饭的时候,他都要把客人留在家里吃饭。粟裕下去检查工作,住招待所,都要督促工作人员替他交粮票和伙食费,并一再叮咛不要忘了,只怕占了公家的便宜。

说到动情处,鞠开感慨万千,几次流下激动的泪水。他说,粟裕大将对自己要求极严,他每晚就寝前依然像战争年代一样,将衣服鞋袜、腰带背包放到随手可及的地方,几十年如一日。

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8月进驻黄桥(今江苏泰兴东)。国民党顽固派担忧新四军壮大,妄图趁陈粟部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消灭,命在苏北的“反共专家”韩德勤(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不断制造与新四军的摩擦,并于9月进逼黄桥。韩德勤将所属精锐倾巢出动,并在动员令中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 9月30日,韩顽军向黄桥出击,行动甚为隐秘。新四军未及时发现,第二天才获知韩顽进攻的消息。黄桥的防御工事十分简陋,加紧布置势必造成部队极度疲劳。更严重的是,新四军兵力不到对方的1/4,处于绝对劣势。但黄桥之战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苏北立足,被逼到墙角,只能打不能退。陈毅坐镇黄桥西北5公里的严徐庄统揽全局,粟裕在黄桥前线负责战场指挥。此战成败难料,连陈毅也没有取胜的把握。据粟裕回忆:陈毅同志有一挑珍贵的书籍文稿,从皖南挑到茅山,又从江南挑到苏北,从来不肯丢开,可这时也从铁皮箱里拿出来埋入地下,显然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表面上看,韩顽30000余人,新四军7000余人,兵力悬殊。不过,粟裕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做起了第一道数学题,得出了7000余人>30000余人的结论:韩顽尽管有30000余人之多,但兵分三路进攻,兵力分散,直接投入进攻黄桥的实际只有中路韩顽第89军和独立六旅15000余人。这样一来,新四军的压力在无形中就减轻了一半。粟裕还看到,韩顽师出无名,冒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之大不韪,其官兵情绪低落;新四军则是正当防卫,事关生存,群情激昂,战斗精神倍增,再加上群众支持,对韩顽可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如此,韩顽兵力优势又被抵消一半,我军胜算就大了。下定决心后,粟裕立即进行了精心部署。 10月4日凌晨4时,韩顽第89军33师(共4个团)在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该顽军初战即投入3个团,且来势凶猛,不但突破了新四军前哨部队的防御,其一部还攻入了东门,几乎就要拿下黄桥。千钧一发之际,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和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硬是将韩顽赶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死死顶住,使其难越雷池一步。 战中:3000余人×1.5米≈四五公里 黄桥激战时,韩顽后续梯队也向黄桥推进,企图增援第33师。4日16时,粟裕登上黄桥镇北门的土城观望,发现韩顽第6旅成一路纵队正向黄桥开来。他迅速做起了第二道数学题:“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余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粟裕故居纪念馆的雕像与兵器展

粟裕故居纪念馆的雕像与兵器展 ——2017-12-28摄粟裕同志纪念馆大厅中的粟裕铜像(局部) 粟裕大将诗词:抒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粟裕同志纪念馆,1987年4月始建于湖南省会同县城粟裕公园内,由杨尚昆同志亲笔题写馆名。2014年9月底完成搬迁至粟裕故居坪村镇的新馆扩建,新馆建筑由北京建筑学院

重新设计。纪念馆以粟裕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大将光辉战斗的军旅一生。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36位军事理论家之一,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 湖南怀化市城东设有中国侗文化城粟裕纪念馆、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设有粟裕纪念馆)。 30年前的1987年4月底,本人参与过张震上将、楚青夫人等出席湖南会同新建粟裕纪念碑\纪念馆揭幕仪式、探访粟裕故居的路线、现场、驻地的安保警务……2009年3月间,自己再次参观过粟裕故居、纪念馆……2017年12月底,咱又一次祭奠粟裕纪念碑、重访了粟裕旧居、扩建后的粟裕纪念馆…… 199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粟裕同志纪念馆载入《全国文物机构名录》,本馆文稿被《中国博物馆志》《中国纪念馆概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收编,2000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到粟裕同志纪念馆采访报导。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迟浩田,省委书记杨正午等到纪念馆视察指导工

作。2016年12月,会同县粟裕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景区通过评定,被正式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粟裕同志纪念馆注重发挥爱国主义、廉政、全民国防、党性教育等基地作用,先后被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最佳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纪念馆入口正厅 粟裕大将伟岸铜像 馆内设序厅、展厅、贵宾厅和报告厅。其中,序厅正中安放着粟裕大将铜像,左边墙上为毛泽东主席“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的评价,右边墙上悬挂着粟裕大将获得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展厅展线长350米,陈展面积1100余平方米,共收藏、展出了55件粟裕大将的遗物、700余件文史资料,以照片、资料、图表、字画、文献、视频、场景复原等形式,分“侗家少年,投身革命”、“投笔从戎,初露将才”、“敌后抗日,名震江淮”、“华东主将,决战决胜”、“致力国防,呕心沥血”、“沧海一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等六个部分,生动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

电视剧《粟裕大将》剧情介绍

剧名:粟裕大将 类型:革命战争片 集数:全集18集 语言:国语 年份:2012年 地区:中国内地 出品:中国 导演:贾钢 编剧:赵琪张军安徐子宏 主演:郭广平、唐沸潮、杨了、孙浩涪 【演员表】 郭广平饰粟裕 唐沸潮饰傅小虎 杨了饰周颜 孙浩涪饰刘喜 【剧情简介】 腾讯娱乐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央视又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粟裕大将》已投入拍摄。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贾钢领衔导演,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郭广平扮演粟裕,童星唐沸潮主演一名叫傅小虎的新四军新兵。据悉,傅小虎是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人物,他在烽火中迅速成长,屡获战功,并与剧中女一号周颜萌生了一段“战争爱情”的浪漫情怀,是全剧的亮点人物;特别是傅小虎其后担任尖刀连代连长,在孟良崮战役为炸掉敌人的水源引爆炸药包英勇牺牲,将全剧悲壮气氛引向高潮顶端。导演贾钢对这个角色期望很高,选小演员也很慎重,直到开机前几天面试了唐沸潮后才正式拍板。 16岁的唐沸潮此前虽然曾主演过《正义联盟》、《火力少年王3》等10多部影视剧,多次担任男一号,可谓一名小“老演员”了,但他一贯走的是时尚少年的风格,并且未演过战争片,对能否塑造好傅小虎这个感情细腻、性格憨厚、作战勇敢的农村少年开始时也没有把握。为了跳出以前角色的束缚,尽快进入状态,唐沸潮在家做足了功课,不但通读剧本,还观摩了不少战争片和农村题材的青少片。 唐沸潮的努力没有白费,贾钢在监视器前看了他的表演后赞不绝口,称唐沸潮表现出的纯朴和憨厚劲胜似王宝强大,一举一动非常出色。“特别是他的眼睛很有意思,在战斗状态时能迸发出小老虎的那种眼神。”贾钢也相信唐沸潮的表演能得到观众的满意和共鸣。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我心目中的英雄优秀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优秀作文 导读:【篇一:我心目中的英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英雄,有的是高大威猛,也有的是聪明机智,还有的有胆有识…… 还有很多很多。但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看到这里读者们会说:"老爷爷有啥敬佩的而且素不相识。”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那一次是我老妈带我去逛街。等逛完了快要回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喊声:"抓小偷啊!”这是一个青年男子飞奔而去,紧接着是一位中年妇女追那个青年男子。不用问,那个青年男子肯定偷的是那位中年妇女的钱包!群众们看此情景也都纷纷追那个青年男子,要把他抓到公安局,让警察来处置他。我也跟他们一样,去追那个青年男子。 但那个青年男子简直比刘翔还跑的快,不一会儿,跑的就远远的了,在一眨眼工夫,早把我们甩的远远的了!小偷似乎也洋洋得意,回头向我们示威。这使得我们非常恼火,决心一定要把他抓住! 就在小偷快要进小胡同时,一位老爷爷恰好从胡同刚出来,但看见这次情景,他也明白了,也要把这个偷钱的男子抓住。于是,他用身体挡住了他的去路。但小偷根本不理会,一下子朝老爷爷的肚子来了一拳。差点把老爷爷打倒在地。但老爷爷用手搂住了他的腰,始终不撒手。小偷却更加猖狂,居然用手臂打老爷爷的腰。看见这次情景,

我恨不得立马跑到他的面前,打他几拳。让他也知道知道厉害!但离的这么远,唉,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老爷爷挨打了。 但事实好像也不是那样,老爷爷也开始反攻了,我有点不相信,年过六旬的老人居然还能和小偷搏斗,这太出乎人的意料了。我在心里为老爷爷加油!小偷看见老爷爷始终不撒手,可居然用脚踹老爷爷,但老爷爷抱住她的腿,把他撂倒在地。这是群众们也纷纷都赶了过来,一起把小偷送到警察局!中年妇女看见钱包追了回来,想酬报刚才的老爷爷,但一转眼,老爷爷早已消失在人群中,中年妇女感动的都快哭了出来。 同学们,这样的人算是英雄吧!来,张开你们的双手,为老爷爷鼓掌吧! 【篇二:我心目中的英雄】 田径比赛,特别是径赛,可以说是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的项目,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却也一直是中国体育乃至亚洲体育的弱项。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年仅21岁的刘翔一举夺得了110米栏的冠军,不仅完成了中国的零的突破,也是亚洲的零的突破。 一夜之间,刘翔成了中国体育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接下来的4年里,这个年青的小伙子,频频创出佳绩。在很多大家的心目中,刘翔已经成了中国体育的象征和代表。

粟裕

无冕之帅——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一.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确立总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粟裕则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但是,粟裕却拥有战役指挥权,同一时期,四大野战军拥有战役指挥权的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东北野战军林彪。那么为何粟裕身为副司令员却有着战役指挥权呢? 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前,陈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则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两人分属两个战区,但是华中野战军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1946年,蒋介石调重兵进攻解放区,毛泽东提出南线出击的计划,规定由晋冀鲁豫、山东、华中3支野战军进行作战。很显然,此时陈毅根据命令,要求粟裕西移,向外线出击。也就是这时,粟裕展现了他的战略思想,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应先在苏中内线歼敌,并向中央及陈毅发电报建议。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经过仔细思考,决定支持粟裕在苏中作战,摸清敌人虚实。于是问题来了,陈毅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于是两军产生了分歧。陈毅要西移,粟裕要东调。那么谁的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呢?粟裕通过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证明了自己的正确。与此同时,由于中央命令虽暂时妥协却并未放弃外线作战计划的山东野战军在淮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尤其是泗县战役由于指挥失误而失利。两相对比之下,陈毅终于同意了粟裕内线作战的方针。 促成两个野战军合二为一的契机是由于山东野战军作战失利而导致两淮失守,两支野战军在淮海地区会师,粟裕致电中央与陈毅,提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的手后向西扩张战果。”陈毅对此并无异议,并提议合并指挥部。毛泽东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此时,战役指挥权显然归陈毅。但是两人在作战方向上却发生了分歧。陈毅认为山东才是关键,而淮海无关大局;粟裕认为淮海地区作战有着决定意义。毛泽东经过思考,支持了粟裕的观点,并对陈毅进行劝说和批评,并指出让粟裕担负战役指挥。粟裕并没有令人失望,带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宿北大捷,成为了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致,证明了陈粟之间争论的对与错。粟裕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取得了战役指挥权。在之后的作战中,陈毅也承认“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并称赞“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二.抗美援朝——因病未成行 1950年6月,粟裕由于被授予攻台作战的指挥重任,率领三野全部及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共16个军近65万人,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精心准备攻打台湾以及解放沿海岛屿。但是6

沈振新将军简介

沈振新将军简介 《红日》中的沈振新由我解放战争中的真实原型人物王必成改编而来,是个军令如山的铁面将军,个性鲜明。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名:红日 主演:张伐高傅中叔皇康泰 导演:汤晓丹影片类型:战争 地区:大陆上映时间:1963 语言说明:国语 1946年冬,苏北连水城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讲述我军沈振新、丁元善部,顽强地抗击着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以后,为了配合整个战局需要,奉命主动北撤,广大官兵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再跟七十四师干”的杀敌决心,离开苏北根据地的故事。 ······················ 红日 故事片(黑白)。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张灵甫气焰嚣张,与其他师共二十万人,向山东临沂地区齐头并进,盘踞济南的敌人也同时出动,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迎战北面的敌人。于是展开了著名的莱芜战役。沈振新军奉命拿下莱芜城北的吐丝口镇,以截断敌人的退路。而刘胜团被留下作为军的总预备队,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求战心切,情绪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万敌人在我军的猛攻下,妄图向吐丝口方向突围。沈振新当即命令刘胜率部投入战斗。刘胜用一支突击力量越过前沿,直插敌人的师部,获得全胜。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石东根却有些忘乎所以,军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蒋军以张灵甫为先锋,又向我蒙阴、坦埠进攻,妄图聚歼我主力于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振新部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向南溃退。沈振新部星夜飞兵抢占垛庄,切断敌人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突出重围,但在我军凌厉的攻势下,阴谋未能得逞。战斗中,团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灵甫负隅顽抗,被我击毙。我各路大军在孟良崮胜利会师。编剧: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汤晓丹摄影:马林发美术:葛师承作曲:吕其明、萧珩扮演者剧中人扮演者剧中人张伐沈振新杨在葆石东根里坡刘胜舒适张灵甫

专题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小说主题-讲义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主题 主讲教师:李华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从宾馆出来坐上出租车后对女司机说:“去中国银行,顺便找一家五金店买把刀!”汗! 当时我的意思是买把螺丝刀,我没注意到我说错了,这时那个女司机一直看着我非常委屈的说:“大哥我要下班了,你重新打辆车吧。” 当时我就非常生气,恶狠狠的说:“你要下班了在宾馆泊什么车呀!?” 女司机看了看我快要崩溃的说:“大哥那买完刀我不要车钱了你再找辆吧!” 晕!!!这才知道我说错了,赶紧解释了半天,现在想一想都感觉对不住人家女司机。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极其命运 ↓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作者想通过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反思什么,使我们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哪些认识或有益启示。

金题精讲 题一: 画手 ①国画大师莫教授带有两个学生,男的叫朱孟,女的叫滕香。女的伶俐乖巧,男的敦厚沉稳,两个人莫教授都喜欢,可相比滕香的灵活机巧,莫教授更喜欢朱孟的刻苦踏实。 ②莫大师最擅长人物画。人物最难画手,最传神是眼睛。手要画好,非下苦功不行,眼要传神,需有灵气。画人物眼睛,滕香有先天优势,远胜朱孟;画手,滕香竟不如朱孟十分之一。 ③莫教授常指着滕香画中人物的手批评她,要她多向朱孟学,要下苦功。滕香这时就会不满地白朱孟一眼,朱孟却浑然不觉。 ④滕香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朱孟学,她缺少他那份勤奋。朱孟的全部生活都在画室里,似乎他活着就是为了画画。而滕香不会这样,她要化妆打扮,要逛街,她永远也下不了师兄那份功夫。 ⑤莫教授常慨叹:“论天资谁也比不上滕香,她要能有朱孟的刻苦勤奋那就没人能比了。”滕香一撇嘴,心里暗暗与导师顶嘴:就您那得意弟子也难比过我,不信走着瞧。 ⑥新一届青年美术家画展又要开始了。本来莫教授鼓励两个人都去参展,叫他们好好准备作品,可临到最后,改了主意,他看着滕香送交的作品说:“画手你还差得远,去了也白去,这次画展就不要参加了吧。” ⑦滕香噘起嘴。参加高级别的美术展是她盼望已久的,若能在这种权威性画展中获奖,就可能一举成名。滕香不满导师的决定,心道: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⑧寄交作品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朱孟的作品由导师选定后报了上去,而滕香却瞒着导师偷偷向大赛组委会寄交了自己的作品。 ⑨大赛组委会本来是邀请莫教授担任评委的,因有自己的学生参加,莫教授采取了回避。美术展经过初评、复评,获奖名单终于出来了。看到获奖名单,莫教授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料到排在头一名的竟然是滕香,而他最得意的弟子朱孟却屈居第三。 ⑩无论怎么说,美术展的前三甲竟有两个是莫教授的学生,这事引起了轰动。记者们蜂拥而至,请莫教授评论他们的作品,特别想听听大师对此次美展第一名滕香的那幅作品的看法。 ?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莫教授既高兴又尴尬,竟不知如何评说。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女子,体态婀娜,美丽动人,曼妙传神。当然从线条笔墨上来看,朱孟的画更见功力,特别是画中少女轻盈舞动的纤纤玉手,竟给人一种柔软可触、呼之欲出的感觉,绝非一般画家所能画出。 ?然而,为什么却是滕香得了第一名?因为滕香根本没有画手,画中少女的手是虚的。那虚拟中的少女之手更给人无限的遐想,旋舞中的少女似乎在不停地变换着各种舞姿,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朱孟的画,专家给予的评价是:功力技巧一流,但画风太实,难以给人联想遐思,回味太少,缺少余音绕梁的韵味。而滕香的画正是胜在朱孟的欠缺上,莫教授对她这种避短就长、藏拙取巧的胜出,说不出是欣慰还是悲哀,面对记者的提问,竟无言以对。 ?滕香在一边得意地笑了。朱孟没有不平,只是淡淡平和地对师妹道:“你这是投机取巧……”滕香一撇嘴:“忌妒……”朱孟厚道地笑笑,没反驳。 ?最后,莫教授半开玩笑半叹息地说:“现在就兴这个。演员是相貌丑的讨喜,作品是少人看的获奖,画画当然也就是画不如不画的好了。”朱孟若有所思。 ?赛后,一切又归于寻常,朱孟仍整日泡在画室里…… ?研究生毕业,两人都留校当了教师。两位年轻的国画才俊,为画院增色不少。莫教授希望二人能珠联璧合,可滕香瞧不上朱孟,嫌他愚笨。 ?又一届美展开始筹备了。画院推荐二人一起参赛,希望他们能为画院争得荣誉。这回朱孟寄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以"The greatest hero in my heart"为题,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60个: Suggested points: 1 Who is the greatest hero in heart? 2 Why do you take him or her as the greatest hero? 3 What will you learn from him or her? 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Hero"? I think you have. You may like the people in the film. But I don't think they are the real heroes. In my heart, the Chinese astronaut, Yang Liwei is the real hero. He was the first to get to the mo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rip to the moon was successfully made by him, though there were quite a few difficulties. Also, he brought us the courage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As an astronaut, Yang woks very hard in order to finish the special trip perfectly. So we should learn from him to build our country into a stronger one. We Chinese people are proud of having such a wonderful space hero. 。com By Huahua Zhuxu Middle School

楚青:我和粟裕不得不说的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676869.html, 楚青:我和粟裕不得不说的情结 作者:余玮 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02期 当楚青收到粟裕辗转捎带的信件时,顿时脸色大变,看也不看就把信撕掉了,捎带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小女兵会如此对待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粟裕将军的求爱信。一时间,气氛十分尴尬。 按照预定的时间,笔者随粟裕大将生前的贴身秘书刘祥顺同志来到坐落在北京市地安门雨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等了不多久,一位面容清瘦的老人缓缓朝我们走来,她就是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楚老身体硬朗,也很健谈。在回忆与粟裕将军的一些往事时,老人有些激动,几度声音哽咽…… 离家出走的女儿 一落座,笔者就问:“您这个楚姓有些不多见,您的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吗?”老人说:“其实,我本姓詹,叫詹永珠,楚青这个名字是我参加革命后改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家人,不要因我而受到牵连。” 楚青,1923年3月10日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父亲詹克明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她幼年时很得祖母的喜爱。祖母思想开明,主张男女平等。1938年10月,已读到高二的楚青再也没有心思念书,因为她满脑子都是“救国”两个字。 一天,一位同学告诉她“今天我要送我的一位朋友去参加新四军”。楚青问:“你能不能同你的朋友商量一下,也带我去。”就这样,她没有同家人打招呼,就和姐姐詹永珊等一行共8 人踏上了参加新四军的旅程。 他们经宁波到皖南很快就来到了泾县城西南约50华里的云岭。这里山清水秀,四周环山。3个月前,新四军军部已从歙县移驻到此。军部各机关分布在云岭地区的13个自然村 里,司令部设在罗里村。 因为是自愿参军的,所以楚青没有介绍信,一开始,任她怎么说,新四军负责招录的人 都不肯接收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和自己同住在一个招待所的一位上海煤业救护队的队员手上有封介绍信,于是她就去做这个队员的工作,希望能在他们救护队挂个名,和他们一起加入新四军。就这样,她侥幸地被接收了。 参加新四军后,楚青被编到教导总队第八队当学员,不久又参加了军部办的一个速记训 练班。学习结束后,她被分配到粟裕任副司令员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做了一名速记员。

小说阅读主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题分析 五、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一)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小说的标题看、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主题探究题分类与挖掘途径: (1)思想情感意蕴探究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状的时代背景。

(2)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虽说二者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3)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四)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第9车厢》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 ③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如《第9车厢》中的“正常人”。 ④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五)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如《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配套练习

渡江战役简介

渡江战役 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一千多里的战场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 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安徽处于重要的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驻在合肥附近的瑶岗。最先于四月二十日夜突破长江天堑的我军中路大军,则是由巢湖进军,然后取道无为县泥汊一线渡江的。著名的“渡江第一船”支前模范马毛姐,是安徽的一个劳动妇女。 中央军委部署了渡江战役的作战方案,指示原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统一领导渡江大军(包括二野、三野和四野的一部)。总前委在安徽萧县附近的蔡洼,召开会议作了具体研究,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政策上为渡江进行全面准备。四九年三月中旬,我渡江总前委南进到合肥附近的瑶岗,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针对国民党守敌的江防设施,决定组成三路大军横渡长江。其中以粟裕,张震同志率第三野战军的八个军三十五万人为东路兵团,从江苏的扬中至江阴渡江;以谭震林指挥三野的七个军三十万人为中路兵团,自安徽的裕溪口至枞阳门渡江;以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指挥二野的九个军二十八万人为西路兵团,自枞阳至江西的湖口渡江。各路兵团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整训,于四九年二、三月间,先后由徐淮地区和阜阳地区南进到江北一带,形成同敌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我军抵达长江北岸后,作了大量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各军内部分别建立了船舶管理委员会,积极协同地方政府,广泛地向船工和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打捞沉船,修补船只,很快筹集各种船只达二万余只。与此同时,中路渡江大军在安徽的巢湖开展了水上练兵活动。广大指战员学习划桨、掌舵、挣篱、抛锚和泅水本领。接着,部队又进行实战演习,组织夜间航渡、水上射击、水上救护、水上架线、水上通讯联络,并以船为单位编成新的战斗集体,把所有的现只都分类编号,担任具体任务、为了把隐蔽在巢湖和内河的船只秘密地开进长江,部队和船工经过十多天的日夜挖掘,挖出引河,抢渡船陆续驶到了江边。 在水上练兵的基础上,我军开展了全面的侦察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掌握沿江的敌情、水情和地形,并派出侦察分队先期偷渡过江,了施敌军布防情况。我中路大军派出的第二十七军侦察营,分成几支侦察部队,由汤沟至泥汊一带,偷渡潜入江南。其中有一个由七名战士组成的侦察小组,于四九年四月六日夜晚乘坐小舟登上江中的黑沙洲,摸清了湖上的敌情。接着,由三百人组成的渡江先遣营,从北岸泥汊镇附近的夹江口乘木船向市偷渡,到荻港附近登岸后,直扑宣城阳山,转战泾县云岭,在江南游击队的配合下,将敌情用各种办法送到江北渡江指挥部,为确保渡江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严阵以待的百万渡江大军兵分三路,立即投入战斗,一场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打响了。为了有利于东、西两路兵团作战,并在渡江后统迅速会师,我军决定中路兵团提早在四月二十日午夜渡江。白天,中路大军第七兵团和第九兵团,各以两个军组成一个梯队。午夜时分,千万只战船出现在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江面上。一小时后,渡江突击队先后攻占了闻新洲、紫沙洲、黑沙洲、鲫鱼洲等江心洲。紧接着,他们强渡夹江,建立了滩头阵地,直指获港板子矾。与此同时,我军大炮轰掉了敌军主碉堡,强渡战士首先登岸。到二十一日凌晨,渡江第一梯队突破敌军防线,敌军自芜湖西南的港至铜陵的江防地带全部土崩瓦解,敌军丢盔养甲,夺路南进。 中路大军突破天堑的当天晚上,东、西两路大军接连发起了渡江攻势。西路兵团从下午五时开始全线进攻,在三十华里长的战线上,排列着三百多门大炮,经过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摧毁了敌军的前沿阵地。接着,在贵池至马当的二百华里长的江面上,从各港口涌出的数千只战船,立即向南岸驶去,很快突破了敌军的西边江防。二十二日我军又解放

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700字

有了爱,就有阳光;有了爱,就有希望,阳光造就了希望,希望带来了阳光,阳光和希望让爱心之树茁壮成长,开遍我们每个人的胸膛!题记做出惊天动地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人是英雄,在我心目中,也有英雄,他们是团队,是集体,所以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无名英雄!在我们生活中,火神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可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在新闻上,我看见了因为一个火苗,引起了森里大火,在那里我看见了那个团队,在生活中,因为吸烟,未熄灭的火星点燃了稻草,发生了火灾,在那里,我也看到了那个集体,正是他们,才让受难者看到了阳光和希望;他们每每在火灾时出现,他们不顾一切和自己的生命,把绝望赶走,把希望留给人们。所以在这里,我要歌唱他们消防队队员。一次,我在看电视,不经意的看见了让人感动的一幕。一个小男孩正在家里做饭,可火神突然来了,慢慢地侵略了厨房,一眨眼,厨房里起了大火,铺天盖地,因为火势太大,这个小男孩无法逃生,只好费尽最后的力气拨打119,然后就晕了过去,大火还在无情的蔓延着,就在火神要抓住他时,门突然有了强烈的撞击声,因为砸门时一位队员的胳膊受了重伤,所以他只能吃力的抱起小男孩,小男孩在朦胧中看到了希望和阳光,,接着,又有一双温暖有力的手抱起了他,把他从火神那里救了出来。大火熄灭后,记者采访了那位受了重伤的队员,那位队员说救人是他们的义务,就算有生命危险也要把那个小男孩救出来。这句活深深地感动了我。哪里有火灾,哪里就有消防队,他们在和火神不停地搏斗,水火无情人有情,他们的脚步永远停不下来,他们的赞歌人民一直在唱,他们就是火灾中的千缕阳光的万点希望,他们用那温暖的手,用那一颗热血滚烫的心唤醒了生命之花,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甘肃酒泉敦煌市西关小学六年级:冰月惜雨

谋略学看粟裕

从谋略学看粟裕 “谋略”二字看似诡道之词,人们多能联想到军事方面,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生如同一个巨大的战场,人都要穷其一生去战斗,有人能够永载史册,有人如同炮灰默默死去;人生又是一个名利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名、利冲突时总会不免应用计谋权术,这样谋略也就渗透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甚至是近代中国著名战略家粟裕其人生也是成败参半,将谋略成功应用于军事战争让他成为成功的战略家,无法将谋略应用于政治上,让他成为失败的政治者。 粟裕将军作为新中国开国大将之一,名列十大将之首,足见他战功赫赫,军事才能之高,甚至于有人认为,十大元帅之中也仅有林彪的军事能力能够与粟裕相媲美。我认为,粟裕的军事作战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体现的酣畅淋漓,孟良崮战役是他的杰作,淮海战役更是伟大的战略艺术成果。 首先,粟裕能够在内线作战时看清内线作战的优势,即物资供应充足,群众基础良好,便于掩护大部队实施迷惑战术。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作战时,粟裕敢于发动较大规模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凭借的就是粟裕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在孟良崮战役前期,国民党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吸取以往被分割围歼的教训,采取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碾压式进攻手段,让我军无法对其进行分割,粟裕上报中央军委,伪装部队攻势疲惫,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寻求时机隔歼国军。基于以上思考,最终打响孟良崮战役,将国民党王牌军队整编74师全歼,国军领导张灵甫阵亡。如果不是内线作战,解放军根本无法实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到坦埠地区,并且在长途奔袭夺取黄崖山这关键一仗时,群众的物资支持保证了部队的行军速度和战斗力。这也能在前面的莱芜战役中看出,莱芜战役,面对国军的稳扎稳打,粟裕坚决采用,伪装部队向晋冀鲁豫野战军靠拢的假象,又是敌军脱离战线、孤军冒进,最终完成分割歼敌的战略目的。 再者,敢于放弃对土地拥有权,着力保存解放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也是认为,“人在地失,人地皆在;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在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中这个战略思想应用的酣畅淋漓。面对国民党将近十二万人的围剿,华中野战军仅有三万余人,战斗力差距太大,所以粟裕不得不舍弃对解放区根据地的固守,改为放弃地盘,保留力量,在苏中地区与敌军周旋,经过宣泰、如南、海李、丁林、如黄等战斗,解放军始终以歼敌为主、掠地为辅,最终将整个苏中、苏北地区局势搅乱,让国民党无法安心进攻山东、中原地区的解放军部队。蒋介石面对苏中战局很乐观,认为粟裕已经成为丧家之犬,无处安身,然而粟裕认为蒋介石想要地盘,就给你地盘,我军以保留力量、消灭敌军为主,最差的结果就是重回以前的游击战。战斗结果证明,敌军损失将近一半部队,我军仅牺牲3000余人,此次战争的胜利作为内战爆发的排头兵,首战大捷为解放军鼓舞了士气,也能够延误国民党对山东、中原地区的集中围剿。 然后,粟裕拥有必胜的信心和清晰的分析。在孟良崮战役这一粟裕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中,最后阶段我军物质奇缺,饥饿交困,并且面对张灵甫74师的疯狂反扑,并且企图实现“中心开花”的战斗预想,对我军进行反包围。有人为避免造成太大伤亡,主张“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但是粟裕认为:我们身后有千百万的民众支持,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信心还要配合具备实力,粟裕分析对我双方距离、实力对比、我军推进速度及指挥官的性格和心理,并且指出敌军援军必经之地的路况,如何阻击援军等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我军有把握在敌军靠拢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此次战斗中粟裕要求白天继续作战,有违常理,但是陈毅要

解密:粟裕在黄桥战役中做的三道“数学题”

解密:粟裕在黄桥战役中做的三道“数学题” 在1940年的黄桥战役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作为前线总指挥,粟裕是怎样带领新四军赢得胜利的呢?"打仗就是数学"—一向善于险中求胜的他用这句话诠释了黄桥战役的胜利秘诀。在这场战役中,粟裕一连做好了三道"数学题"。 战前:7000余人>30000余人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8月进驻黄桥(今江苏泰兴东)。国民党顽固派担忧新四军壮大,妄图趁陈粟部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消灭,命在苏北的"反共专家"韩德勤(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不断制造与新四军的摩擦,并于9月进逼黄桥。韩德勤将所属精锐倾巢出动,并在动员令中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 9月30日,韩顽军向黄桥出击,行动甚为隐秘。新四军未及时发现,第二天才获知韩顽进攻的消息。黄桥的防御工事十分简陋,加紧布置势必造成部队极度疲劳。更严重的是,新四军兵力不到对方的1/4,处于绝对劣势。但黄桥之战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苏北立足,被逼到墙角,只能打不能退。陈毅坐镇黄桥西北5公里的严徐庄统揽全局,粟裕在黄桥前线负责战场指挥。此战成败难料,连陈毅也没有取胜的把握。据粟裕回忆:陈毅同志有一挑珍贵的书籍文稿,从皖南挑到茅山,又从江南挑到苏北,从来不肯丢开,可这时也从铁皮箱里拿出来埋入地下,显然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表面上看,韩顽30000余人,新四军7000余人,兵力悬殊。不过,粟裕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做起了第一道数学题,得出了7000余人>30000余人的结论:韩顽尽管有30000余人之多,但兵分三路进攻,兵力分散,直接投入进攻黄桥的实际只有中路韩顽第89军和独立六旅15000余人。这样一来,新四军的压力在无形中就减轻了一半。粟裕还看到,韩顽师出无名,冒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之大不韪,其官兵情绪低落;新四军则是正当防卫,事关生存,群情激昂,战斗精神倍增,再加上群众支持,对韩顽可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如此,韩顽兵力优势又被抵消一半,我军胜算就大了。下定决心后,粟裕立即进行了精心部署。 10月4日凌晨4时,韩顽第89军33师(共4个团)在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该顽军初战即投入3个团,且来势凶猛,不但突破了新四军前哨部队的防御,其一部还攻入了东门,几乎就要拿下黄桥。千钧一发之际,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和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硬是将韩顽赶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死死顶住,使其难越雷池一步。 战中:3000余人×1.5米≈四五公里 黄桥激战时,韩顽后续梯队也向黄桥推进,企图增援第33师。4日16时,粟裕登上黄桥镇北门的土城观望,发现韩顽第6旅成一路纵队正向黄桥开来。他迅速做起了第二道数学题:"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余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从黄桥到高桥约7.5公里,其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2.5公里时,后尾必然已过高桥,也就是说敌人已经全部进入了新四军的设伏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