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研究生马原政治考试题目90分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法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逆溯法:考今——考古(马克思从后思索方法;
2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归化法:意识向生活的还原;去弊法:意识形态批判, 阶级分析法;差异法:与之相反是逆序法
马克思对诠释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贡献如下: 第一、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一切理解 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内容都是指向实践的,一切理解 和解释的功能总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实践的。 第二、揭示了历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认为,任何实 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 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 第三、意识形态批判是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的道路。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为正 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意识形态批判。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意识形 态构成该时期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背景,构成了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 和源泉。要跳出意识形态,就只能退回到生存实践活动的地平线上去,确立起历史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四、进行了语言独立王国的解构。古典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的一个通病是把 语言视为独立王国,从而把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都封闭在这个独立的王国之中。马 克思的贡献在于提示了语言在人类生存实践活动中的起源,把诠释学从封闭化的、 神秘的语言世界中解救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探讨语言在经验世界中之所指,即认识 语言的实践功能。 第五、新的诠释方法的引入,即还原法和考古法。
理解性方法:由于与人文科学的互动与交汇,社会科学又形成了从个人的直接 感受和体验中,从社会生活在文化符号和语言的折射中,来理解现代社会组织和社 会制度在个人心灵和文化价值上的投射,或从这种价值和心理投射、影响中来把握 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以及重新调整社会设置的方案。(方法论个人主义)
批判性方法: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现代社会科学家 除了对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进行因果分析和叙事性描 述外,还有必要借助哲学的综合性视野和哲学思维的统摄力量,对社会现实进行批 判性的思考,以揭示社会的根本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3、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逻辑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 程,二是指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科学史、哲学史、认识 史等。“逻辑”范畴则是指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 关系等。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理论的概念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 过程的反映。因此,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 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关于逻辑 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归根到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的、历 史的唯物主义原理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体现与贯彻。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其一,逻辑的东西是反映历史的思维过 程和理论体系,历史的东西则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是思想和 理论的真实内容;其二,逻辑的东西是“经过修正的”历史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则 是事物的实际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性,理论思维的任务, 是经过抽象概括的加工改造,舍弃细节和偶然性,逻辑地再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是考古法。强调理解观念文本的前提——生存实践的生活世界。它着眼的不 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而是整个理解活动的前提——理解者对自己的历史性的 批判性的认识。只有在逻辑上先行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本的客观解释才是可能的。 解释者得完成自身的历史性批判而非放弃或克服自己的历史性而达到客观的理解 文本本身(客观主义的解释学)
4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虽然是 3 门不同的科学, 但实质上却是一种 相互依存和联结、不可割裂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其突出特征 就是 3 大科学之间在学科地位上互补一体、 在运动规律上整合一体,在发展趋势 上融汇一体。
六、(今年新增加的)结合本学科的方法来谈一谈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请说明历史主义方法与历史性方法的异同以及如何恰当处理
二者的关系
1、异同: 历史主义,是与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用历史的观点评价
历史现象的,注重研究对象的起源、演化和发展状况的研究态度。历史性,是当下 性、此时此地、一种被抛性。它显示的是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无法回避的、 先定的历史情境。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主要差异如下:
3
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 以不管观念的文本是如何颠倒、离奇、荒谬,还原法始终是有效的。这种还原法在 历史学的诠释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使历史学家根据流传下来的文 本,复制出文本所意向的、早已湮没无闻的实践生活方式。
第二句: 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 理解的三个条件:理解者生存在世;理解者具有健全的理智;理解活动通过语 言来进行。马克思告诉我们,这三个条件都是在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创造 出来的,因而人类的理解和解释活动都是紧紧地领队实践活动才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然而,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的明确 化,理解、解释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存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一种普通的错 觉和颠倒产生了:人们不但把观念和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且力图以这个世 界为基础和出发点去解释人类的实践活动。古典的诠释学未能摆脱这种错觉。正是 马克思,通过对理解和解释活动的起源的澄明,把这种普遍的错觉和颠倒重新颠倒 过来。
1
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其一、道德、宗教、形而 上学和其他意识形式因此而具备自己的独立性外观;其二,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占支 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其思想和观念也必然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占支配地位;其三、 近代社会的生产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这一历史特征也必然赋予近代社会以来 的各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如商品拜物教。
3、意识形态批判是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的道路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为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意识形态批 判。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构成该时期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背景,构成了理解 者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和源泉。要跳出意识形态,就只能退回到生存实践活 动的地平线上去,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对语言独立王国的解构 古典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的一个通病是把语言视为独立王国,从而把全部理解 和解释活动都封闭在这个独立的王国之中。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提示了语言在人类生 存实践活动中的起源,把诠释学从封闭化的、神秘的语言世界中解救出来,并促使 人们去探讨语言在经验世界中之所指,即认识语言的实践功能。 5、新的诠释方法的引入
首先,历史主义是关涉经验世界的事实,在时间中的展开;而历史性是先于经 验的,是经验世界得以展开的前提。
其次,历史主义导致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起源的崇拜和回溯(历史地看);而历 史性漠视起源问题,注重研究者何以在此,涉及其研究活动之前已先行地植入的历 史境遇。同时,注重研究对象得以展示的历史境遇分析。
再次,历史主义关心“时间在先”;而历史性关注“逻辑在先”。 最后,历史主义崇尚抽象的研究态度,对研究对象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自然/ 人);而历史性崇尚具体的研究态度(人化的自然界,认识前结构),强调人的生存 实践活动的先行性,以生存实践活动为媒介研究一切对象。 2、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历史主义要把存在的理由回溯(还原论);历史性是关于经验而存在,是任何 研究活动都无法回避的,对研究前提的先行澄明。所以,重要的是把历史主义和历 史性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历史性乃是基础,是任何研究活动先行澄明的前提。历 史主义则是我们在梳理经验材料时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应用历史主义取代历史性, 否则将造成理论的混乱。
5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综合离不 开分析,要以分析作为自己的前提。综合要把握客观存在着的统一体,必须首先对 统一体进行分析,以分析为前提。另一方面,分析又离不开综合,分析中有综合。 要对统一体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知道矛盾的双方是怎样统一的,是怎样 能够统一的,为此就必须综合。综合是各个局部认识的概括与升华。
二、在历史和实践的视域下,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诠释学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
马克思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学界将称其为“实践诠释学”,在 诠释学的发展史上,马克思的实践释义学不进意味着本体论上的革命,同时也意味 着方法论上的改弦易撤。这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实践活动是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内容 都是指向实践的,一切理解和解释的功能总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实践的。 2、历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活动,
四、“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
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请解释马克思在这两段
话中的所蕴含的实践诠释学方法。
答:第一句:蕴含着实践诠释学中的还原法。 还原法这种方法实际上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 念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亦即是观念文本所意指的现实生存实践 活动。第二种文本是隐藏在第一种文本之后的。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 二种文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文本,从观念下降到现实世界,通过对现 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 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因为“意识在
五、(今年新增加的)从社会科学方法的说明性方法、理解性
方法和批判性方法,来说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
互关系。
社会科学方法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定要对其分类的话,可以 讲社会科学方法分为三类:说明性方法、理解性方法、批判性方法。
说明性方法:由于与自然科学的精神互动和交汇,社会科学形成了以揭示社会 关系的客观性、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客观的结构—功能关系的说明性方法。 它以因果分析为基本的逻辑思维的程序,以变量与属性及其关系为基本的理论语 言,以说明社会的变化趋势为根本的理论使命。
三、请描述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并评价其理论
贡献。
答: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不仅意味着本体论的革命,同时也意味着方法论上的 改弦更辙。马克思的诠释学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条:
一是还原法。该方法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念 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二种文 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文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 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 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 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答:1、历史现实主义 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 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近代欧洲的经验论者强调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可靠基础 和唯一源泉,强调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感性经验出发,寻找公理,获得科学知 识。在方法上,他们从经验论出发,片面强调归纳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否定演绎的 作用。 而唯理主义的观点则认为,确实可靠的知识既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也不是来自 主观的虚构和捏造,就只能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笛卡尔认为,人们要获得确实可 靠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获得确实可靠的知识,需要两个必备的 条件:第一,必须首先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第二,必须保证从这些公理开始, 演绎推理的每一步骤都是严密的。理性直观是获得不证自明的公理的途径,演绎则 凭借连续不断的推理,从初始命题中推出新的结论来。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这两种方 法获得的,别无其他道路可循。 与两种观点相对,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注重感觉经验和理 性直观、演绎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认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归纳 与演绎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演绎以归纳为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 理、定律等,是运动归纳方法的结果,而演绎得出的结论又必须再经过归纳来证实、 修正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归纳本身离不开演绎。归纳是从观察和实验中搜集经 验材料开始,搜集材料必须有某种理论原则的指导,对所搜集材料进行归纳,也必 须受已知的一般理论的指导,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必须靠演绎来补充或修正。 2、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提倡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认识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的双向逻辑运动来实现 的。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 程;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 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过程。
2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归化法:意识向生活的还原;去弊法:意识形态批判, 阶级分析法;差异法:与之相反是逆序法
马克思对诠释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贡献如下: 第一、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一切理解 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内容都是指向实践的,一切理解 和解释的功能总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实践的。 第二、揭示了历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认为,任何实 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 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 第三、意识形态批判是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的道路。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为正 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意识形态批判。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意识形 态构成该时期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背景,构成了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 和源泉。要跳出意识形态,就只能退回到生存实践活动的地平线上去,确立起历史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四、进行了语言独立王国的解构。古典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的一个通病是把 语言视为独立王国,从而把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都封闭在这个独立的王国之中。马 克思的贡献在于提示了语言在人类生存实践活动中的起源,把诠释学从封闭化的、 神秘的语言世界中解救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探讨语言在经验世界中之所指,即认识 语言的实践功能。 第五、新的诠释方法的引入,即还原法和考古法。
理解性方法:由于与人文科学的互动与交汇,社会科学又形成了从个人的直接 感受和体验中,从社会生活在文化符号和语言的折射中,来理解现代社会组织和社 会制度在个人心灵和文化价值上的投射,或从这种价值和心理投射、影响中来把握 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以及重新调整社会设置的方案。(方法论个人主义)
批判性方法: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现代社会科学家 除了对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进行因果分析和叙事性描 述外,还有必要借助哲学的综合性视野和哲学思维的统摄力量,对社会现实进行批 判性的思考,以揭示社会的根本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3、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逻辑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 程,二是指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科学史、哲学史、认识 史等。“逻辑”范畴则是指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 关系等。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理论的概念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 过程的反映。因此,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 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关于逻辑 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归根到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的、历 史的唯物主义原理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体现与贯彻。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其一,逻辑的东西是反映历史的思维过 程和理论体系,历史的东西则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是思想和 理论的真实内容;其二,逻辑的东西是“经过修正的”历史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则 是事物的实际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性,理论思维的任务, 是经过抽象概括的加工改造,舍弃细节和偶然性,逻辑地再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是考古法。强调理解观念文本的前提——生存实践的生活世界。它着眼的不 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而是整个理解活动的前提——理解者对自己的历史性的 批判性的认识。只有在逻辑上先行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本的客观解释才是可能的。 解释者得完成自身的历史性批判而非放弃或克服自己的历史性而达到客观的理解 文本本身(客观主义的解释学)
4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虽然是 3 门不同的科学, 但实质上却是一种 相互依存和联结、不可割裂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其突出特征 就是 3 大科学之间在学科地位上互补一体、 在运动规律上整合一体,在发展趋势 上融汇一体。
六、(今年新增加的)结合本学科的方法来谈一谈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请说明历史主义方法与历史性方法的异同以及如何恰当处理
二者的关系
1、异同: 历史主义,是与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用历史的观点评价
历史现象的,注重研究对象的起源、演化和发展状况的研究态度。历史性,是当下 性、此时此地、一种被抛性。它显示的是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无法回避的、 先定的历史情境。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主要差异如下:
3
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 以不管观念的文本是如何颠倒、离奇、荒谬,还原法始终是有效的。这种还原法在 历史学的诠释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使历史学家根据流传下来的文 本,复制出文本所意向的、早已湮没无闻的实践生活方式。
第二句: 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 理解的三个条件:理解者生存在世;理解者具有健全的理智;理解活动通过语 言来进行。马克思告诉我们,这三个条件都是在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创造 出来的,因而人类的理解和解释活动都是紧紧地领队实践活动才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然而,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的明确 化,理解、解释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存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一种普通的错 觉和颠倒产生了:人们不但把观念和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且力图以这个世 界为基础和出发点去解释人类的实践活动。古典的诠释学未能摆脱这种错觉。正是 马克思,通过对理解和解释活动的起源的澄明,把这种普遍的错觉和颠倒重新颠倒 过来。
1
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其一、道德、宗教、形而 上学和其他意识形式因此而具备自己的独立性外观;其二,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占支 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其思想和观念也必然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占支配地位;其三、 近代社会的生产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这一历史特征也必然赋予近代社会以来 的各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如商品拜物教。
3、意识形态批判是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的道路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为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意识形态批 判。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构成该时期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背景,构成了理解 者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和源泉。要跳出意识形态,就只能退回到生存实践活 动的地平线上去,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对语言独立王国的解构 古典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的一个通病是把语言视为独立王国,从而把全部理解 和解释活动都封闭在这个独立的王国之中。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提示了语言在人类生 存实践活动中的起源,把诠释学从封闭化的、神秘的语言世界中解救出来,并促使 人们去探讨语言在经验世界中之所指,即认识语言的实践功能。 5、新的诠释方法的引入
首先,历史主义是关涉经验世界的事实,在时间中的展开;而历史性是先于经 验的,是经验世界得以展开的前提。
其次,历史主义导致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起源的崇拜和回溯(历史地看);而历 史性漠视起源问题,注重研究者何以在此,涉及其研究活动之前已先行地植入的历 史境遇。同时,注重研究对象得以展示的历史境遇分析。
再次,历史主义关心“时间在先”;而历史性关注“逻辑在先”。 最后,历史主义崇尚抽象的研究态度,对研究对象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自然/ 人);而历史性崇尚具体的研究态度(人化的自然界,认识前结构),强调人的生存 实践活动的先行性,以生存实践活动为媒介研究一切对象。 2、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历史主义要把存在的理由回溯(还原论);历史性是关于经验而存在,是任何 研究活动都无法回避的,对研究前提的先行澄明。所以,重要的是把历史主义和历 史性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历史性乃是基础,是任何研究活动先行澄明的前提。历 史主义则是我们在梳理经验材料时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应用历史主义取代历史性, 否则将造成理论的混乱。
5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综合离不 开分析,要以分析作为自己的前提。综合要把握客观存在着的统一体,必须首先对 统一体进行分析,以分析为前提。另一方面,分析又离不开综合,分析中有综合。 要对统一体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知道矛盾的双方是怎样统一的,是怎样 能够统一的,为此就必须综合。综合是各个局部认识的概括与升华。
二、在历史和实践的视域下,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诠释学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
马克思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学界将称其为“实践诠释学”,在 诠释学的发展史上,马克思的实践释义学不进意味着本体论上的革命,同时也意味 着方法论上的改弦易撤。这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实践活动是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内容 都是指向实践的,一切理解和解释的功能总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实践的。 2、历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活动,
四、“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
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请解释马克思在这两段
话中的所蕴含的实践诠释学方法。
答:第一句:蕴含着实践诠释学中的还原法。 还原法这种方法实际上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 念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亦即是观念文本所意指的现实生存实践 活动。第二种文本是隐藏在第一种文本之后的。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 二种文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文本,从观念下降到现实世界,通过对现 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 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因为“意识在
五、(今年新增加的)从社会科学方法的说明性方法、理解性
方法和批判性方法,来说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
互关系。
社会科学方法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定要对其分类的话,可以 讲社会科学方法分为三类:说明性方法、理解性方法、批判性方法。
说明性方法:由于与自然科学的精神互动和交汇,社会科学形成了以揭示社会 关系的客观性、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客观的结构—功能关系的说明性方法。 它以因果分析为基本的逻辑思维的程序,以变量与属性及其关系为基本的理论语 言,以说明社会的变化趋势为根本的理论使命。
三、请描述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并评价其理论
贡献。
答: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不仅意味着本体论的革命,同时也意味着方法论上的 改弦更辙。马克思的诠释学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条:
一是还原法。该方法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念 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二种文 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文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 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 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 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答:1、历史现实主义 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 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近代欧洲的经验论者强调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可靠基础 和唯一源泉,强调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感性经验出发,寻找公理,获得科学知 识。在方法上,他们从经验论出发,片面强调归纳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否定演绎的 作用。 而唯理主义的观点则认为,确实可靠的知识既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也不是来自 主观的虚构和捏造,就只能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笛卡尔认为,人们要获得确实可 靠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获得确实可靠的知识,需要两个必备的 条件:第一,必须首先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第二,必须保证从这些公理开始, 演绎推理的每一步骤都是严密的。理性直观是获得不证自明的公理的途径,演绎则 凭借连续不断的推理,从初始命题中推出新的结论来。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这两种方 法获得的,别无其他道路可循。 与两种观点相对,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注重感觉经验和理 性直观、演绎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认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归纳 与演绎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演绎以归纳为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 理、定律等,是运动归纳方法的结果,而演绎得出的结论又必须再经过归纳来证实、 修正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归纳本身离不开演绎。归纳是从观察和实验中搜集经 验材料开始,搜集材料必须有某种理论原则的指导,对所搜集材料进行归纳,也必 须受已知的一般理论的指导,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必须靠演绎来补充或修正。 2、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提倡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认识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的双向逻辑运动来实现 的。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 程;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 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