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锦鸡舞传承人——李金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锦鸡舞传承人——李金英
李金英,女,苗族,丹寨县排调镇羊先村人。1965年8月15日生,小学文化。从2002年起至今在排调镇协助家人制作芦笙,为当地年轻人传授跳锦鸡舞技艺,同时还制作锦鸡舞服饰等。多年来她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无私奉献,耐心传教他人,深受当地群众的赞扬。其主要代表作有:锦鸡舞,芒筒芦笙舞,铜鼓舞等民间舞蹈技艺,以及锦鸡舞服饰制作工艺。2006年被贵州省民间艺人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中级工艺师”。
李金英说:“我八九岁时,寨子上每逢喜庆节日,大家酒足饭饱后,芦笙手拿起芦笙到寨坝中间吹跳,人们听见后都纷纷加入。那时我妈张阿妮还年轻,才30多岁,她也经常参加跳锦鸡舞。当我看见妈妈在跳舞时,就跑过去拉着妈妈的手让她牵着我一起跳。那时我年纪还小,不懂事,无拘无束的。初学时说是跳舞,实际上是跟着走步,走错了也不要紧,因为没有人会指责你。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学会跳锦鸡舞的。当然这也与妈妈平时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鞋子穿,就经常打着光脚板参加跳舞;那时候也没有好衣服穿,后来能够穿上了新衣服,心里就特别高兴,于是就楼上楼下,门前屋后跳锦鸡舞。稍大一点后,我就经常跟着妈妈到20多公里远的外婆家去玩,那个寨子的人们也爱跳锦鸡舞。当我看见人们在跳舞时,也去参加跳。经过各种场合的锻炼,我的锦鸡舞动作就更加成熟了。
“现在,我人到中年,仍然经常跳跳锦鸡舞,我对这个舞蹈特别喜欢。为了将锦鸡舞传承下去,我有空时,就常常召集年轻人来家里,教她们跳锦鸡舞,听芦笙曲;教她们起跳时的步法,换曲子时转身回跳的动作等,让她们把锦鸡舞学好,世世代代传下去。”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镇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部分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原来住在中原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定居后,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后来在锦鸡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小米种,种上了粮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因此,锦鸡就成了这支苗族人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就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锦鸡舞。
锦鸡舞以“四滴水”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超短百褶裙,戴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长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舞蹈动作
三、
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每跳
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
李金英除了组队编排的“苗族锦鸡舞”节目参加文化艺术节演出多次获奖外,还制作了许多锦鸡盛装和精美的花带等,她制作的锦鸡原生态苗族服饰被国家民族博物馆收藏,在参加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活动中,分别荣获县级“原创奖”、“优秀作品奖”和黔东南州“最佳创作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