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之五角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五角场

1.五角场的概况

五角场地区是上海市规划中的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在上海市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上海未来的发展中,五角场地区更是担当着上海东北角城市发展的核心角色。

图1 五角场俯瞰图图2 五角场总平面图五角场交叉口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是申城市区目前唯一采用环岛交通通行的路段。现状交通为机非混行环岛状向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和淞沪路五个方向辐射。是杨浦区最大的交通集散地、中转站。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欧美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图2)。

现今的五角场地区是一个多元化的交通网络系统,中环线工程的建设使五角场形成“一环五射”的交通中心区,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在五角场地区形成高效可靠的捷运系统,四通八达的公交线网将五角场与上海乃至全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由商区、学区、社区和科技园区所组成的“四区一体”的五角场地区将是一个人气集聚、商贸发达、充满活力和时尚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五角场地区的建设在地面空间规划、开发、设计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五角场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建设作为上海市整体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第一个项目,并且将五角场地区的开发建设定位为“地上空间、地下空间联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

2.五角场的设计理念及目标

2.1 设计理念

2.1.1 以人为本,营造人与环境相融合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从原来的重视“效率、速度、巨型化”的单一机能的城市中心,改为使汇聚于此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安逸、丰富多彩,追求开放感、愉快感、舒适感的理想空间。

2.1.2 支持地面活动,形成充分发挥地面特性的地下空间与地面网络(绿地、

商业街等)相互联合;在商业中心地区,处理交通集中状况(地下停车场、地下自行车停放场、地下道路、地下人行通道等);重视和保护地面历史景观(如历史景观地区的城市改造)。

2.1.3 发挥网络机能、提高城市活动的舒适性,形成有魅力的地下空间,形成舒适且能够四通八达的地下步行者网络;

减轻地面道路的交通负荷,形成地下车辆网络(停车场、物流等);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共享,建设服务于地下人行的商业设施。

图 3 地下车库的入口

2.2设计目标

依托轨道交通,构建地下空间综合体,形成地下步行网络,营造和谐的现代城市空间。使江湾———五角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达到:

(1)步行网络的通达性最强;

(2)与周边项目开发结合最紧密;

(3)轨道交通区间综合开发最早。

2.3 地下空间功能布局

轨道交通不仅是交通轴,也是城市发展的轴,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尽量和轨道线路的轴线相一致。即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依托,以轨道车站为节点向周边辐射,连通地铁车站和周围的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综合体,构建地下空间网络,增强地下空间的活力。

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主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进行布置。即将适宜引入地下的活动引入地下。作为地面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地下空间的功能应和地面空间的功能相对应、相协调。

2.3.1 功能确定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作为服务于上海城市的综合性市级副中心,未来是一个商业、商务等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五角场地区也是城市机动车和客运交通的枢纽,在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角场地区地下空间将以地下交通功能的开发为主,以缓解地区的交通压力。地下空间交通功能的开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轨道交通,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通过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减小地面的车流量,提高地区的可达性。

五角场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将依托轨道交通的建设,全面展开。

(2)连通地铁车站和周边的商业设施,连通单独的商业设施,建立地下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3)适度配建地下停车设施,缓解地区停车矛盾。形成停车场网络,减小停车场出入口对地面交通的压力。

(4)在交通矛盾较大的区域,修建车行下立交,缓解畸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其次,可根据周边地块在地下空间中的功能布置,向对应地布置一定的商业功能,作为建筑下商业空间的延伸。

另外,地下空间的开发还需建立相应的地下空间引导系统、综合防灾系统等。

3.建筑方案设计

3.1建筑布置

根据五角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路网等要素,五角场立交布置成跨线桥地道结合地面环形立交,下沉式广场将不再引入非机动车了。立交西面接即将兴建的中环线邯郸路地道下穿国定路后,出地面直接采用跨线桥形式跨越五角场环岛与国和路后,落地接翔殷路地面快速系统。跨线桥桥梁总长达到1053.4米,最高点为13.55米。黄兴路~淞沪路则采用下穿地道形式穿越五角场环岛与下沉式广场。原五角场环岛将被保留,新五角场环岛采用长轴为100米、短轴为80米的椭圆环岛,地面设置4条环行车道。设计专家利用椭圆环岛地下空间形成的下沉广场,同时设置5个人行地道,人流被导入地道,地面不再有行人穿越,车在上面驶,人在下面走,立体交通将解决五角场地区多年的人车混行的、机非混行的矛盾。

下沉式广场以椭圆的重心为圆心,广场中各种高低错落有致的花坛、喷水池等都以此圆心做环形布置。

图4 下沉式广场

在地面空间形成以地区主干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邯郸路)

为骨架,串联起由南向北三大区域(五角场环岛周边的商业商务区域、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周边的科技教育区域以及新江湾城南面的知识创新基地),外围环绕承担进出地区机能的次干路,并与地区内多姿连绵的绿化空间相结合。

在三个区域内以标志性的地下、半地下广场为中心,结合周边地块、街道、商业开发形成三个区域的地下空间中心点。以轨道交通站点、线路为轴线,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布置公交枢纽及自行车停放场等,将区域地下空间中心点联系起来,形成地下空间系统的主干结构。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依托此主干结构向外延伸,最终形成区域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

在此基础上构建地下空间利用网络,通过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建设,以求达到以下效果:

通过人车分离,建成安全、舒适的步行者空间,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交通安全性;

地下空间的建设提高了地区的整体性,以及行人在地下空间内移动的方便性、周游行,增加了地区的魅力;

与地区交通系统的统筹考虑,提高出入地区的方便性,使人们更容易在此汇聚;

图5 交通路线

3.2 出入口布置

五角场在五条路的交叉口布置了9个地下入口(图6),这种出口为独立式出口,便于人流进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交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