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机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的兴趣,以及获得一双新鞋的欲望,都被遗忘或者成为次要需要。对一个因极度饥饿而濒临 死亡的人来说,除了食物,他不会有别的兴趣。他做梦也梦见食物,记得的是食物,想着的 也是食物,感情倾注于食物,感知的只有食物,并且他只想要食物。在这个时候(也只是在 这个时候) ,只有纯粹的饥饿驱力和行为存在,其唯一的目标是要从饥饿中解脱出来,而其 他与吃、喝或性行为等的生理驱力相关的那些决定因素则完全不起作用。 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被某种需要所支配时,对未来的整个看法也会改变。 对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人来说, 他的理想世界 (乌托邦) 可能只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 他会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有生之年有充足的食物保障, 其它则别无所求。 生活本身被看 成是为了填饱肚子,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次要的——自由、爱、集体感、尊重和哲学由于不能 填饱肚子而被视为废物置之不理。可以说,这种人只是为了面包而活着。 不可否认,以上情形的确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确切说来,在正常运转的和平社会中, 突发情况是罕见的。 但这种真实性可能因为两个主要原因被遗忘: 第一, 老鼠只有生理动机, 由于如此众多对动机的研究都是用老鼠来做的,研究者易于将对鼠类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 类;第二,研究者很少意识到文化本身是一种适应性工具,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得生理突 发事件更少发生。在大多已知的社会中,突发性长期极度饥饿是罕见的。无论如何,至少在 美国确实是这样。当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说“我饿了”时,实际上他感受到的不是饥饿而是食 欲。他一生中难得有几次会体验到生死攸关的严重饥饿。 显然,使生物体处于长期极度的饥渴状态中,会将‘ 更高的’动机弄得含混不清,由此获 得的对人类能力和本性的观点也是片面的。无论是谁,如果试图将突发情况当成典型情况, 并按某人处在生理条件被剥夺的极端情形下的行为来测度他的目标和愿望, 就必然会对很多 事情视而不见。当没有面包时,人就只为面包而活,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当面包充足而 他的肚子也长期填饱时,他的愿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其它(和‘更高级的’)需要立即显现,由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来支配生物体。当这 些需要依次得到满足后,新的(和‘更高级的’)需要又显现出来,如此种种。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基本的人类需要被组织成按相对优势排列而成的层级。 我的意思是,“ 满意”变成动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缺乏”概念,因为它使得生物体从一个 相对更为生理的需要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从而显现出其它更为社会化的目标。 当生理需要及 其部分目标长期得到满足后, 它们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决定因素或组织者了。 它们这时只会 以潜伏状态存在,即当它们受到阻碍时会重新显现并支配生物体。但是,愿望得到满足后就 不再是愿望,生物体只由未经满足的需要来支配其行为。如果饥饿得到满足,那它在个人当 前的活动中变得不再重要了。 以上说法会受到另一个假设的制约,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某项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他 以后就最能忍受该种需要被剥夺,而且,对于当前的满足,那些以前被剥夺过的人的反应会 有别于那些从未受到过剥夺的人。 安全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一系列新的需要就会产生,我们可以将其 概略地归类为对安全的需要。 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生理需要同样也存在, 只是它们相对于这 些需要处于更低的层次罢了。 整个生物体也可能同样完全被这些欲望所支配。 它们可能作为 行为的唯一组织者,调集使用生物体的所有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个生物体是一种谋求 安全的工具。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感受器官、反应器官、智能和其它能力都主要是谋求安 全的工具。此外,在饥饿的人身上,我们发现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目标不仅强烈影响他当前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决定他未来的人生观。事实上,也有认为其它一切事物都没有安全重 要的情况(甚至有时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现在也被低估)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人,如果 他对安全的需要持续强烈的话,就可以说他只为安全而活着。 尽管在本文中我们起初只关注成人的需要,但通过观察婴儿和儿童可能对了解成人的安
3
全需要更有效,因为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这些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威胁或危险之所以 在婴儿身上表现得更清楚, 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抑制自己的反应, 但社会上的成人被教会要 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反应。因此,即使成人感到安全受威胁时,我们也可能不会从其外表上 看出来。当婴儿被打扰或突然跌倒,因巨响或闪光而受惊,或者其它不寻常的感官刺激,被 粗暴对待,从母亲怀中跌落,或感到失去依靠时,他们就如同遭遇了危险一样做出完全的反 应。1 在婴儿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对各种身体疾病更为直接的反应。有时候这些疾病似乎很直 接而且本身具有危险性,使小孩感到不安全。例如,呕吐、疝气或其它剧烈疼痛似乎会使小 孩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 在疼痛时, 可以想象小孩眼中的整个世界突然从阳光 明媚变为漆黑一片,可以说,变成几乎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地方,在这里,以前稳定的事物 突然变得不再稳定。因此,一个因某种劣质食品而致病的小孩会在一两天产生恐惧、梦魇以 及一种受保护的需要,而这些情形在他生病前从未出现过。 小孩的安全需要的另一种表现,是他偏好某种不受干扰的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似乎偏爱 一个可预测的有序的世界。例如,父母表现出的不公正、不公平或者前后矛盾似乎会使小孩 感到忧虑和不安全。 不是因为不公正本身或伤痛使小孩产生这种看法, 而是因为父母的表现 让世界变得不可靠、 不安全或不可预知。 年幼的小孩似乎更适于在一个至少具有刚性骨骼轮 廓的系统中茁壮成长,这里有某种时间进度表,某种常规惯例,值得仰仗的事物,不仅是现 在,还要持续到遥远的未来。也许可以更精确地表述:小孩需要一个有组织的世界,而不是 一个无组织或者无结构的世界。 发挥父母的中心作用和建立正常的家庭,这是无可争辩的。家庭内部出现争吵、打架、 父母分居、离婚或死亡可能会使小孩特别恐惧。同样,父母因暴怒而威胁要惩罚孩子,大声 叫喊、严厉斥责,推搡孩子,虐待或施以体罚,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极度的恐惧和痛苦,我们 认为孩子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 还会产生其它更多的后果。 虽然有的小孩表现出恐惧 可能是因为他害怕失去父母的爱, 但在被彻底遗弃的孩子身上, 他们依附于不喜欢自己的父 母,可能更多的只是为安全而寻求保护,而不是希望得到爱。 一般的小孩在面对全新的、陌生的、奇怪的、不可控的环境时,也常常会产生受到威胁 或者恐惧的反应。例如,迷路或与父母短暂分离,见到陌生的面孔、情境或任务,面对奇怪 的、陌生的或不可控的事物,疾病或死亡。尤其是在这些时候,小孩会狂热地依恋自己的父 母,这是父母的保护者角色的一个有力证明(不用说他们作为食物和爱的给予者) 。 我们可以从以上及类似的观察中总结,在我们社会中,一般小孩通常更喜欢一个安全、 有序、可预测和有组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有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对付的或者其 它危险的事情,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有万能的父母会保护他远离伤害。 上述反应很容易就能从孩子身上观察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社 会上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或者说,他们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一个没有威 [17] 胁,充满爱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一般不会有上述反应 ,而这种小孩所感受的危险 在大多情况下也是成人感到的危险。2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健康、正常而幸运的成年人来说,他的安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得 到了满足。安定、平稳运行的良好社会通常会使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度冷
二、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通常被看作动机理论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理驱力。最新的两项研究使 得我们有必要修正惯用的需要概念。首先是体内自动动态平衡概念的发展,其次,人们发现 食欲(对食物的偏好)是体内实际需要或缺乏的一种相当有效的表现。 体内自动动态平衡是指身体能自发保持血流的恒定常态。 Cannon 罗列了维持该恒定常态 的物质清单: (1)血液中的含水量; (2)含盐量; (3)含糖量; (4)蛋白质含量; (5)脂肪 含量; (6)钙含量; (7)氧含量; (8)恒定的氢离子水平(酸基平衡)和(9)血液的恒定 温度。很显然,这一清单还可以拓展,包括其他如矿物质、荷尔蒙、维生素等。 Young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21]中总结了食欲与身体需要间联系的有关研究。如果某人体内 缺乏某种化学物质,那么他就会对含有该成分的食物产生特别的食欲或偏爱。 因此,列出基本的生理需要清单似乎不可能也没用,因为它们几乎会达到一个人所希望 的任意数目, 这取决于其种类的特殊程度。 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的生理需要都处于自动动 态平衡状态。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动物的性需要、睡眠、躲避行为和母性行为都处于自我 平衡状态。而且,清单中也不会包含各种感官意愿(味觉、嗅觉、挠痒、抚摸) ,它们可能 是生理的,并成为动机行为的目标。 我在前一篇文章[13]中曾指出,这些生理驱力或需要应被视作特殊现象而不是一般现象, 因为它们是孤立的,而且是限定于肉体的。也就是说,它们相互之间、与其它动机之间和整 个生物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其二,在大多数情形下,不可能证明驱力的一个局部的、潜在 的肉体基础。事实上这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疲劳、想睡、母性反应除外) ,但它在饥饿、 性和口渴等经典实例中还是正确的。 必须重申的是,所有这些生理需要以及随之产生的最终行为也服务于其它需要。也就是 说, 一个认为自己饥饿的人可能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寻求慰藉或者依靠, 而不是维生素或蛋白 质。反过来,通过其它活动如喝水或吸烟也可能部分地满足饥饿需要。换句话说,尽管这些 生理需要之间相互孤立,但并非毫不相关。 毫无疑问,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确切地说,当人在某种极端的情形下 丧失一切东西后, 这时他的主要动机最有可能是满足生理需要而非其它。 当一个人缺乏食物、 安全、爱和尊重时,很可能他对食物的渴望比对其它任何事物都来得更为强烈。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生物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它所有需 要可能变得完全不存在,或者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时,就可以简单地用“饥饿”二字来刻画 整个生物体的特征,因为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 饥饿”控制。 (生物体)全部能力都服务于满 足食物需要,一切都为消除饥饿这个唯一目标服务。这时,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 忆、习惯,所有这些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消除饥饿的工具。那些无益于此目标的能力则潜伏 着,或者处于次要地位。在极端的情形下,写诗的欲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欲望,对美国历史

原文发表于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chological Review,1943, 50: 370-396. 本文由熊立翻译,倪旭东校对。 1
本文尝试阐明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它将同时符合以上各项理论要求,以及在临床、观 察和实验中的已知事实。然而,该理论更多的是直接源于临床经验。我认为,该理论遵从 James 和 Deway 的功能主义传统,融合 Wertheimer [19]、Goldstein[6]和完形心理学的整体论, 还有 Freud[4]和 Adler[1]的动力论。这种融合或综合或许可称为“一般-动力”理论。 对动机理论的各方面进行认识和批评远比对其修补容易。 这主要是因为该领域极其缺乏 可靠的数据。 我认为这种缺少主要是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动机理论。 本文提出的理论值得推 荐作为未来研究的一种程序或框架, 而且必须被证明是不是好的理论。 本理论与其说是基于 既有事实或证据,不如说是基于将完成的研究,或者是文中提出的问题。
人类动机理论
Abraham H. Maslow 布鲁克林大学
【作者简介】 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主要发起者。生于纽约,曾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34 年起历任威 斯康辛、哥伦比亚和布罗克林大学教授,曾在布兰迪斯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1967 年被 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Maslow 的其它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 (1954) 、 《存在心理学探 索》 《1962》 、 《科学心理学》 (1967)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1970)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绪言
在前一篇文章[13]中,我介绍了所有被认为是权威的人类动机理论中的各种命题。这些 结论可概述如下: 1. 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一必定是生物体的综合完整性。 2. 饥饿动力(或其它任何生理动力)不能作为明确的动机理论的中心点或中心模型。 任何基于或定位于肉身的动力都是非典型的人类动机。 3. 该理论应强调并聚焦于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上,而不是局部的或表面的目标上。应 聚焦于结果而不是达成结果的手段上。这就强调以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动机为中心。 4.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存在多条文化途径达到同一目标。因此,在动机理论中,有意 识的、具体的和局部文化的愿望就不如更为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 任何有动机的行为,无论是准备实施的或者已经圆满完成的,都应被理解为许多基 本需要能得以同时表达或满足的一种途径。一般来说,一个行动包含不止一个动机。 6. 事实上,一切生物体的状态都应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是起动机作用的。 7. 人类的需要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自动排列的。也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 在另一更占优势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是一种需要无止境的动物。同时,需要或动力也不 能被视作孤立的或离散的——每一动力都与其它动力的满足或不满足情况相联系。 8. 因为各种理论的和实践的原因,罗列各种动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对动机 作任何分类都必须解决动机的特殊性或一般性的等级问题。 9. 动机的分类必须以目标为基础,而不是以触发的动力或有动机的行为为基础。 10. 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11. 必须考虑生物体作出反应时所处的情境或场景,但场景很少单独作为行为的唯一解 释。而且场景本身必须根据生物体的情况来解释,因此,场景理论不能替代动机理论。 12. 不但要考虑生物体的综合性,而且要考虑出现孤立的、具体的、局部的或者部分反 应的可能性。因此,今后有必要将这些作为另一命题。 13. 动机理论并不等同于行为理论。动机只是行为的某一类决定因素。尽管任何行为几 乎都是有动机的,但行为同时也差不多总是由生物的、文化的和情境的因素所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