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通胀预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通胀预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
通胀预期虽不是真正的通胀,但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
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加速通胀到来。
比如,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或资产(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就会改变银行储蓄资金积累方式,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
而对这些产品或资产的预期需求加重,必然抬高其价格水平,这些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一旦形成高位攀升态势,又会诱发人们加大购买需求心理,从而加剧通胀预期,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形成实际通货膨胀。
从经济学角度看,西方国家一般采用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CNP平减指数,判断是否产生通货膨胀。
我国主要应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价格指数(CPI)和零售价格指数(RPI),作为衡量通胀水平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通胀预期的基本情况
物价上涨导致通胀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价格连续跃上新台阶,通胀预期压力加大。
有关经济学家对通胀警戒线界定:CPI在5%以内为绿灯区,属比较正常范围;CPI在5%-9%之间为黄灯区,属温和通胀期;CPI在9%以上为红灯区,属严重通胀期。
2、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明显,食品价格贡献CPI达80%。
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价格涨幅情况看,江西物价上涨主要来自两大“推手”:一是居民基本消费支出的食品类。
二是居住类价格。
3、生产者价格持续高位攀升,九大类购进价格全线上涨。
今年以来,在通胀水平进一步上升、国际形势剧烈动荡、原油价格高位攀升和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江西生产领域价格始终在高位上持续上涨。
4、生产者价格涨幅传导消费价格轮番上涨,后期通胀预期加剧。
生产者价格上涨向终端消费价格传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品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直接推高农产品价格;二是价格走高的工业品进入消费领域,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三是能源价格上涨加大商品流通成本,推涨消费品价格。
二、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原因
通胀预期根源在于物价快速上涨。
江西同全国一样,目前通胀预期增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因素。
总体来说,需求拉动引起消费价格高位运行,成本推动引起生产价格居高不下,输入型通胀传导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政策调整使隐形通胀显性化,是推动通胀预期加剧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1、货币供给的超量。
本轮通胀预期形成主要源于2009年开始的货币信贷超量投放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流动性充裕。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步陷入经济衰退的困境。
为应对其冲击,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和信贷量持续增长。
2009年末,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2.6万亿元,增长33.0%;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0.0万亿元,增长31.7%。
2010年,政府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继续大幅度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末,全国广义货币供应
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人民币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增长19.9%。
货币超量供给使市场流动性充裕,加之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消费需求猛增,从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公众通胀预期迅速形成。
2、投资规模的过大。
刺激经济增长政策使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内经济复苏,2009年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元、各地方政府拿出18万亿元与之相配套,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求发展。
加之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迷恋GDP,以政府主导投资形式推高经济增长速度,使投资规模膨胀。
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确实带来了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
但过分上项目、铺摊子的发展方式,带来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
投资规模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催生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心理。
3、要素成本的增加。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近年来,“用工荒”从东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向部分中西部地区蔓延,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比重长期偏低是诱发这一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适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成为不可逆之势。
在我国工业以制造业以主,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必然会从企业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消费等方面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一方面,如果企业生产的是工业投入品,其价格上涨必然会传递给下游产品,进而引起大范围的价格上涨;如果企业生产的是生活消费品,将引起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直接表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另一方面,工资增长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如农业劳动力价格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服务业和制造业转移而显著上升。
二是政府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进行水、电、煤、气、成品油等价格改革以及资源税改革,推动众多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而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又使中、下游产品成本增加,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和民众生活成本,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三是市场流动性过剩,增发的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
四是居民消费价格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劳动力工资增加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传导到农产品价格上。
人们感觉钱越来越少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形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连环套链,推动公众通胀预期增加。
4、国际市场的影响。
一方面,为应对危机,过去两年我国货币投放较多,导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于充裕。
有关资料反映,2009-2010年,全国社会融资总量分别达到15.1万亿元和14.6万亿元,目前如此巨大的社会融资总量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仍然在逐步释放过程中,不会因为宏观调控措施而骤然消失。
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直接助推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虽然这一举措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它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恶果,直接表现就是全球资产泡沫被不断放大,国际市场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
这种价格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传导到我国,显著加大了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特别是美国政府为了转嫁金融危机,大量增发货币,放任美元贬值,导致投资者普遍对大宗商品进行投机性投资,使黄金、原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迅速飙升,使输入型通货膨胀逐渐释放,从而加速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三、通胀预期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物价上涨较快导致通胀预期增强,不仅是一个反映通货膨胀本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生活、社会稳定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胀加收入分配不公足以影响社会稳定”。
可见,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目前通胀预期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通胀预期具有不同作用。
在通货紧缩情形下,适度通胀预期有利于打破通货紧缩循环、刺激投资和消费,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形下,通胀预期则会对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破坏力,扭曲资源配置。
2、误导经济行为。
通货膨胀预期误导公众即期和未来投资、消费和储蓄行为,引发盲目的资产投资、投机和保值性消费热潮,影响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当公众预期通货膨胀时,会觉得持有货币将遭受损失而减少对交易性、预防性货币的持有,增加购买实物或金融资产,追逐黄金、房地产等避险产品,使银行存款大幅减少,对资产和资本市场形成冲击。
在通货膨胀预期下,人们担心价格全面快速上涨,等值货币的购买力明显下降,因而消费信心下降,消费热情减退。
3、形成虚假需求。
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居民预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下降,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会引发资产组合从货币向实物资本调整。
当他们认为某些商品和资产(大宗商品、地产等)价格会上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存款利率时,就会从银行提取存款去购买这些商品或资产,使潜在购买力提前实现,从而在短期内迅速加大相关商品或资产的需求。
在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支配下,人们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避免在其真的到来时手中货币贬值,甚至会产生抢购、囤积行为,人为增加相关商品的需求,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企业预期银行实际利率下降,融资成本降低时,便会增加银行贷款需求,并将贷款用于购买能源、原材料或进行资产投机,从而加大能源、原材料或有关资产的需求。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也会因通货膨胀预期导致的虚假繁荣而存在强烈的内在投资冲动,形成政府投资膨胀,从而影响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增加不利社会稳定的隐患。
4、推动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预期除了通过消费与投资需求推动价格上涨外,还会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机制、商品或服务比价效应、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推动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工资上升,会使厂商感受到工资成本增加的压力,从而提高其商品销售价格。
企业对外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通货膨胀预期引发劳动力价格攀升,将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公众预期长期偏低的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加购买和囤积,进一步加大其价格上涨压力,并在比价效应作用下,引起价格轮番上涨。
2010年,全国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油你去”、“糖高宗”、“猪上串”等一些列谚语,“菜篮子”里蹦出了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势头,就是通货膨胀预期下商品比价效应作用的结果,既牵动着政府官员的心,也刺激着低收入人群的神经。
房产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胀预期的又一个典型案例,许多公众认为货币贬值使财富缩水,资产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一般商品,投资资产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增值,在住房方面加剧投资,投机者为了追求暴利组成“炒房团”四处“炒房”,不法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暴利“捂盘惜售”,都加剧房地产价格上涨。
2010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高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1个百分点,房价价格居高不下,会扰乱房地产市场,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利于“住有所居”的政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5、影响生活消费。
通货膨胀引发货币贬值,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心理预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一是物价上涨导致
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下降。
低收入家庭对物价上涨非常敏感,过度的通胀预期,无疑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心理压力,引发恐防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是物价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消费标准降低。
在居民消费数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而食品类的消费支出又占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低收入家庭只能减少购买量和消费品种,把消费限制在粮食、蔬菜等基本的消费品上,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三是物价上涨导致低收入人群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突出表现在城镇,由于物价上涨,低收入人群在对“菜篮子”上涨造成的生活压力已不堪重负的同时,也产生对今后子女就学、就医、养老以及改善住房条件产生一系列问题感到忧虑。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还需时日,居民收入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随着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如果过度的通胀预期,很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6、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一方面,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直接推高了产品价格上升。
为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和释放压力。
上游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扬又传导给下游企业,由于价格传导、物流和工资成本提高等因素,推动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不断上扬。
又由于下游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上游产品价格的刚性上涨难以直接转嫁到下游产品上,形成工业企业“高进低出”状况。
减少了部分下游企业利润空间,使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受钢材、水泥、纺织、木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建筑、服装、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风险加大,加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一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给企业员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压力,也引发企业之间合同纠纷、劳资纠纷增多,增加许多不和谐因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五、管理通胀预期的几点建议
管理好通胀预期关键是准确把握政策取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调节物价波动,避免因通货膨胀预期而产生非理性行为,防止通胀预期演变为通货膨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的“物价问题”乃是“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的关键问题,“稳定物价总水平,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我们必须从发展、政策、制度、舆论等方面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通胀管理三者的关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从江西实际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1、用发展化解通货膨胀预期。
围绕生产和供给两大板块,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优化投资结构,将更多资金引向符合国家政策指向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向短缺商品生产领域,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宏观平衡;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以满足公众对服务商品的多层次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货币的有效分流。
针对江西食品消费比重较高、其价格波动对价格总水平影响较大的实际,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完善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建立与农产品生产、价格和CPI上涨程度直接挂钩的农民种粮直接补贴机制,做好保障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其价格稳定工作,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健全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应急预案,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
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保障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大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化解公众高房价预期,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
2、用政策疏缓通货膨胀预期。
主要是正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创造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货币环境,以有效控制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疏缓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制度建设,严格预算管理,努力节约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压缩公款消费、公费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开支,减少政府直接投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避免财政支出形成巨额财政赤字与债务而加剧通货膨胀预期。
继续坚持稳定价格政策,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避免因改革措施出台过于集中形成推动价格总水平的叠加效应、加重通货膨胀预期。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制定理顺国民收入分配的约束性指标,调整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增强低收入群体抵卸通货膨胀的信心。
完善价格上涨应急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工资等社会保障和救济标准与物价涨幅挂钩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降低社会对通胀的担心。
3、用制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建立通胀预期监测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省情,逐步建立通货膨胀预期监测制度,以便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在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农产品市场的同时,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的行为;查处只进不售或者囤积拒售,加剧市场供应紧张的囤积居奇行为;查处大幅提高销售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查处垄断货源,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的行为;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打击房地产开发销售的暴利行为,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而强化通货膨胀预期。
与此同时,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督管理,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遏制国外热钱大量涌入,打击投机资本非法入境,维护金融和经济安全,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
4、用舆论引导通货膨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计。
在管理通胀预期的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和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民众进行心理引导,增强公众对稳定价格的信心。
要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民众明白价格总水平不是“越低越好”,了解“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真正含义是让CPI在一个较合理的区间内平稳运行,而不是使CPI涨幅接近于零;要通过开展“可承受通胀率”的教育和讨论,引导并提升社会各界对物价形势“正常变化”、“在可承受水平之内变化”的判断能力和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理性消费、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