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集群化的优势与价值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意产业集群化的优势与价值思考
管理与经济学院市场营销091班龙江算200910902124 创意学是研究如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源头,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充分集合人所独具的睿智才华和非凡的创造潜能,并使其独特的创造形成产业,从而引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学科。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创意产业的定义和价值所在。
一、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
创意产业的精髓是人的创造力,广义的创造力可以存在于技术、经济和文化艺术三方面,即技术发明、企业家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需要有企业家才能获得创新,也就是变成产品和实现价值。
创造力必须有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创造财富。
二、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而且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密集型产业。
创意产业提到政策层面上来,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的反映,也是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
数字艺术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
三、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叉使用。
在发达国家,随工业化的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进步,包括在教育和研发、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创意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增加。
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三个背景。
第一,中国人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意人群增多,对创意产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第二,地方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创意设计支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功地发展了制造业,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全球性企业、尤其是亚洲企业首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地。
第三,中国一些城市丧失了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面临就业岗位流失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常用“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共存于某种
特定产业(部门)内,又可能不仅如此,而且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
“企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集群”一词揭示了相关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一些地方靠近而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现象和机制。
创意产业集群化的优势表现为,创意产业集群化促进知识分工深化与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意产业集群化是一个只是流动与碰撞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知识的激活、碰撞和整合而产生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由创新主体之间以及与用户在交流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所推动的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
创意产业的创新就在于不同的知识源以及相关知识的流动与碰撞,知识的整合与学习,不同属性的知识及其流动与扩散的方式会引致知识交流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
特别是隐性知识,即难以用语言、符号和文字完整表述且难以通过物理的手段传播和复制的知识,它往往决定企业的创造力。
创意产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关键要素的知识,其价值就在于流动。
解决了资源的流动与配置问题也就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显性知识一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所以解决知识流动性的关键是解决专用性和文化根植性所造成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惰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产业集群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模式。
文化根植性所引致的集体学习优势,集群化的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地域文化,即由宗教文化、习俗和语言系统所构成的文化基。
在这个文化基的基础上,集群成员的广泛分工与合作又是地域文化具有了经济内容,形成共同的产业文化。
在共同的产业文化下,集群成员频繁的开展交流互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彼此的认同感,从而使非正式交流经常发生,促进了知识的流动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这不仅使企业提高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新机会,而且还能学习创造未来的新技术。
集群中的文化根植性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氛围的共享为个体、企业间的互信奠定了基础;创意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共同的产业文化,不仅使个体、企业可以以非契约的形式开展交易,而且可以在一种相互信赖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的共享,从而减低、甚至解除了个体、企业对集体学习的顾虑,因而愿意加大对学习的投入和承诺,愿意参与集体学习。
其次,共同的产业文化,
提高了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
集群内共同的产业文化所塑造的个体企业之间学习的内在欲望、对外来知识和技术的接收能力、对外来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能力的相似性,促进了技术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换与扩散。
这种共同文化所引致的相似性,使产业内企业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吸收和转化能力,使企业外的未编码化知识转化为企业内的编码化知识,从而使其融入企业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进而大大的提高了技术的学习效率。
最后,共同的产业化使集群内人员流动频繁,使得人员在集群内流动不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调整和适应的成本较低。
集群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式交流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频繁的交流频率;二是宽松的交流氛围,使交流双方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思;三是知识的传输范围与动力机制,即非正式交流通过广阔的社会网络来传输,使知识呈水平方向流动;四是知识传播速度的累加性,非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相对要快一些。
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技能、天才和创造力,它来自我们的头脑。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很多聪明才智都被埋没而没有能够获得市场开发。
上个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对当代经济真正财富来源的这个认识越来越清晰。
其结果,就是把发展创意产业提到政府政策的议事日程上来,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经济的潜力,就需要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人们在为政府决策者苦苦地思考着依靠本地的哪种资源,发挥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的思维至今仍然在我国诸多战略和规划年度报告中盛行着,其理念不外乎把发展的源泉归于“地”,虽然有时战略报告中谈“以人为本”,也似乎只是对人的关怀和爱护。
近几年来,学界对这种发展和规划理念的主要批评,是其忽视了区内企业经营的需求,以及没有强调区域的创新环境-企业之间的互动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
从而需要提出发展中介机构和制度创新。
随着世界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我国产业越来越多深刻地融入到全球化大潮,主动参与或被动地卷入激烈的全球竞争。
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正在加强学习,强势出击。
对于很多产业城市,尤其是专业化的城镇(地方产业集群)来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专有要素的培育-本地优势产业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尤其重要,因此,产业城市的战略重点,往往是专业科技、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原有教育制度的创新。
最近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呼声渐强,但是,对于创意产业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认识的进展往往赶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人们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对于政府来说,容易去感知那些有形的物体,做那些形象工程,因为会有成就感。
城市要从高效率城市向具有创造力的城市提升,而宜人的快乐的环境,即时尚的文化生活环境就是创意城市的必需。
如此看来,文化产业就自然地和创意产业交融在一起。
也就是说在3T因素的第三个T(宽松愉悦的环境)就离不开创意的文化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的需求就往往成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
不能把创意产业完全等同于文化产业,只是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交叉的部分。
工作的地理区位和旅游休闲的地理区位相结合的趋势,即在工作的地方附近旅游休闲,以及选择生活环境好的地方去工作,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机遇。
创意人群喜爱有创意产业的城市和区域,而从创意产业定义出发,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又只是创意人群的一部分。
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这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技术创造(发明能力)、经济创造(企业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本质上最大限度地发掘知识经济的潜力。
无论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大城市,还是尚处在制造业阶段的中小城镇,都需要认真思考创意人群的需求,而不能把主要努力放在制造形象等实现短期目标的行动上。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发达城市的内在要求。
对于发达的城市来说,一方面,城市通过文化创造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不断制造和输出反映艺术时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符号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作为控制大范围生产系统的枢纽,城市的集聚效应给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商业化提供了发展空间。